刘伯温之前也是有所耳闻,大明好多人,尤其是武将正开始修炼武道,虽然并不明白武道与自已之前的修道有何不同,但是想要长生也不是谁都可以的。
但是,就这么短短的时间之内,自已就做到了!
没错,就在马华明赐下“鸿蒙紫气”的瞬间,刘伯温便做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目标--长生!
虽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生,但是对于刚刚还在担心身家性命的刘伯温来说,这已经非常难得了。
更何况,随着这方天地的不断完善和壮大,自已也一定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长生。
之后,刘伯温并没有再说什么感谢的话,因为他明白,从今日之后,他将彻底与定国公,也就是马华明捆绑在一起。
不知道马华明的态度,但是刘伯温内心已经下定了决心:从今往后,以定国公马首是瞻!
...
...
今年的大明新年,因为来年战事的原因,过的也是非常的匆忙!
大明这个国家机器的运作,民间自然也是有所发现,大家也是再次纷纷担心起来。
大明的百姓,这几年好不容易过了几年好日子,大家都不想要再经历战争了。因为战争给他们留下了太多的创伤!
连带着这个新年,大家都没有过好,仿佛一层乌云压在大家的头顶一般。
转眼之间,就到了春天,大明这个国家机器也算是准备的差不多了。
三十万大军,以及大军需要的物质,已经准备就绪。
洪武五年五月一日,天高气爽,万里无云,这天是一个好日子!
但是,同样也是大明出兵的日子!
应天府之外三十里处的大营当中,此时大明的高程几乎全部到齐了,因为今天他们都是来给大明的将士们壮行的。
只见大营当中,一排排士兵整齐地排成一列列。
金戈铁马,沙场点兵!尽显大明英雄本色!
只见战旗猎猎,麾下勇士肃然挺立,犹如一排排松柏般刚毅不屈。
士兵们头戴盔甲,脸庞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更为刚毅。他们的眼神坚定而深邃,仿佛已经穿越了千山万水,做好了赴死如归的准备。
战马嘶鸣,蹄声如雷,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血与火。士兵们紧握手中的兵器,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他们的背影在远方显得尤为高大,那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信仰而战的背影。
出征的号角已经吹响,士兵们排成整齐的队列,踏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行进。
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战争的敬畏,但更多的是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家园的守护之情。
这一刻,他们不再是普通的士兵,他们是国家的骄傲,是民族的脊梁。
他们的身影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没有太多的话语,三路大军元帅率领着各路大军,向着各自商议好的方向而去......
大明将士出征,铁骨铮铮誓破敌!
这个时候,天色微明,晨雾缭绕。大明将士们身着战甲,整齐列队于城门之外,肃杀之气弥漫在空气中。
今日,百姓们虽然很害怕,但是他们还是出来为了这些英雄们送行。这当中有他们的亲人,也有他们的朋友。
现在,这些英雄们即将出征远方,百姓们都知道这些是为了国家的荣耀,为了民族的尊严,更是为了他们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
将领们骑在战马上,铠甲闪烁着寒光,眼神坚定而果敢。他们知道,此去经年,或许再难回还,但无人退缩,无人怯懦。
士兵们紧握手中的兵器,脸上写满了坚毅与决然,他们是大明的脊梁,是国家的希望。
城楼上,战鼓擂响,声震九天。鼓声激荡着将士们的热血,也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出征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是前进的命令,也是胜利的预言。
道路两旁,百姓们自发前来送行。他们眼中含着泪水,手中捧着自家准备的食物和酒水,想要为将士们送上最后的温暖。
将士们庄严地向百姓们行礼,他们深知,自已的使命不仅是守护边疆,更是守护这些无辜百姓的安宁生活。
队伍缓缓开动,铁蹄踏碎晨露,扬起一片尘土。
大明将士们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远方,但他们的誓言却永远回荡在天地之间:“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这是一次为了和平与正义的出征,也是一次考验勇气和信念的征程。
大明将士们,用他们的铁骨铮铮,誓要破敌于千里之外,守护家园的安宁与荣光。他们的英勇与决心,必将被历史铭记,被后人传颂。
此时已经“无声胜有声”,沉默已经成了最好的告别!
长亭外,朱元璋正带着太子朱标和皇后马秀英来为各位将领们送行。
按理说,马皇后是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但是谁让自已唯一的弟弟,此次也随军出征了呢?
“华明,在外面一定要照顾好自已......”
马皇后拉着弟弟的手,不厌其烦地叮嘱着。
而马华明也是没有表现的任何的厌烦,仔细聆听着姐姐的叮嘱。
到了马华明这个境界,别说这个刚刚灵气复苏的时空,就算是在高手如云的洪荒上,想要伤到马华明的人,都不多。
可能正如那句“儿行千里母担忧”,马华明一直都是马皇后带大的,几乎没有离开过,所以马皇后明知不会出事,还是忍不住地担忧。
有时候,作为亲生儿子的朱标,都忍不住嫉妒自已的舅舅。
看着浩浩荡荡地队伍开始离开,朱元璋等人并没有立刻就离开,而是目送着这些英雄。
因为这次出征,代表的意义实在是太大了,无论是对于朱元璋个人来说,还是对于这个刚刚建立的大明来说。
而如果此次不能将草原鞑子彻底消灭,今后再想要大规模地出兵,估计就难了。
直到连溅起的尘土都看不见了,朱元璋方才带领官员们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