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众多武将之前或多或少都已经听说过修行这件事,而文臣这边虽说没有确切听过,但是他们可以说都是人精,通过众多事件也能够想到,只是未确认罢了,不然也不可能站到这里。
听到定国公说到在大明普及修炼,就让这群人精顿时上头了起来,这可不仅仅是关乎他们自身的利益,更加关乎了他们的寿命问题,他们又如何能够不渴望呢?
于是,一个个的都是睁大了眼睛看着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他们恨不得现在就开始修炼。
毕竟,他们当中好多已经上了年纪,本来已经没有几年好活了,如果能够修炼的话,说不定还能够活出第二春呢!
此时,坐在上位的朱元璋,看着下面各位大臣的人生百态,也是心中暗爽。
这些大臣,尤其是一些文臣,从心中是看不起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
在明朝初期,文官群体中确实存在对朱元璋的某些看法和态度,其中就以以造反被诛灭的胡惟庸为最。
在胡惟庸的带领和引导之后,再加上文官自身的自傲,这就造就了他们对于朱元璋的轻视。
尽管朱元璋身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建立了无数丰功伟业,甚至还将汉人的江山重新夺了回来。
但就算如此,在当时的社会与朝野间,仍有些文官对朱元璋持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些轻视的倾向。
这种轻视的背后,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个人和群体的情感因素。
一方面,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官的骄傲与自信,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对新兴政权及皇权的疏离感。
另一方,朱元璋出身于平民阶层,其出身背景与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有所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文官对他的看法。
还有就是这些文官有的还是前朝的降臣,还存在前朝的思想,换句话说,这些人有的已经被前朝同化了,表面上还是汉人,但是内心已经成为了异族人。
然而,尽管有这样的轻视态度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政的稳定,文官们逐渐认识到朱元璋的治国才能和智慧。
朱元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措施,使得大明王朝得以稳固发展,国力日渐强盛。
文官们开始逐渐调整自已的态度,认识到皇权的重要性以及皇帝在治理国家中的核心地位。
尤其是在胡惟庸被剿灭之后,朱元璋的威视也是来到了新的高点。再加上这次对于草原用兵的成功,也是加大了朱元璋的影响力和统治力。
所以说,虽然明朝初期部分文官对朱元璋存在轻视的态度,但这种态度并非普遍现象。
随着历史的推进和皇帝的治国成果逐渐显现,文官们也逐渐认识到皇帝的权威和重要性。
这一过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以及文化与权力的交织关系。
但是,就这一刻而言,他们却是无比地坚信朱元璋能够推行修行这件事。
对于这些文官的态度,朱元璋也是非常清楚,但是更多的乃是无可奈何,一方面朱元璋对于这些人并不完全信任,另一方面,朱元璋又不得不用这些人来治理天下。
朱元璋现在就等着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成果,到时候就有一批完全属于自已的文官集团了。
“众位爱卿,想必定国公的话你们都听见了吧?,修行之事肯定会推行,但是有不可随便推行,咱会根据大家的表现和贡献进行赏赐,到时候各位就可以根据自已的贡献得到相应的修行之法了……”
“吾皇圣明~~”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虽说文官集团想要立刻拿到修行之法,但是谁让主动权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上呢?
想要得到修行之法,那就必须得听朱元璋的!
而这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也是朱元璋想要看到的结果。
力量当然要掌握在自已的手上,对于朱元璋来说,没有掌握在手中的,对于大明来说,那就是一种威胁。
…
…
“妹子!妹子!饭好了吗?饿死咱了……”
慈宁宫,马皇后大老远就听到朱元璋吆喝的声音。
作为生活多年的枕边人,从朱元璋的声音当中,马皇后就能够听出朱元璋的兴奋。
“都是作为皇帝的人了,咋还毛毛躁躁的?”
看着朱元璋大步流星地走来,而儿子也是在后面跟着,马皇后也是打趣着对两人说道。
“哈哈……妹子,你不知道,今天咱真的是大快人心呀……”
朱元璋也是大笑地回应着马皇后,而马皇后也是露出疑惑的神色。
看到马皇后的疑惑,朱标也是赶忙解释道:
“母后,事情是这样的……”
太子朱标也是将今天朝堂之上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对着马皇后说了一遍。
听完太子朱标的解释,马皇后方才知道朱元璋为何会如此,别人或许不理解朱元璋,但是身为夫妻的马皇后又怎么会不理解呢?
但是,马皇后还是不免担忧地劝慰道:
“重八,那你想要怎么分配呢?要知道一个不好,这些文官又得闹了……”
朱元璋也是自信地说道:
“哼~~咱不是老了,也不是提不动刀了,他们要是敢闹,咱就让他们试一下咱的刀快不快!”
听着朱元璋这冰冷的话语,马皇后并没有感觉不妥,也是赞同地说道:
“你有想法了就好,这些人也应该治一治了,太无法无天了……”
吃完饭之后,马皇后本想要离开的,但是却被朱元璋给叫了回来:
“妹子,你正好给咱和标儿参谋一下,看看怎么给这些文臣定级……”
听到朱元璋的这话,马皇后也是轻飘飘地来了一句:
“后宫不得干政……”
这句话还是朱元璋的决定被马皇后否定之后,生气说的,没想到马皇后却是记到了现在,所以说,女人是记仇的,无论那个女人是谁,都一样!
这个时候,朱元璋也是打起了马虎眼,笑呵呵地说道:
“什么干不干政的......”
于是,一家人就关起来门,讨论起了关乎大臣们封赏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