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宋
灭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灭宋 > 第163章 兵败日本

第163章 兵败日本

加入书架
书名:
灭宋
作者:
黑天蛮王
本章字数:
15250
更新时间:
2025-02-17

至元十八年二月,寒风依旧凛冽,可大地上已然隐隐有了春的气息。

辽阳、懿、盖、北京、大定诸州却陷入了旱灾的困境。

田野里,土地干裂出一道道狰狞的口子,像是大地在痛苦地呼喊。百姓们望着那毫无生机的农田,满心忧虑,眼中满是绝望。这些地方的百姓,大多以农耕为生,旱灾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消息很快传到了元帝忽必烈的耳中。

此刻,忽必烈正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手中把玩着一只精致的玉如意。他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对于这些受灾的百姓,他心中满是怜悯。身为一国之君,百姓的疾苦他怎能视而不见?

略作思忖后,他果断地下达了旨意:

“着即免去辽阳、懿、盖、北京、大定诸州今年租税之半,以解百姓燃眉之急。”

旨意一下,宫中的太监们便匆匆忙忙地拿着诏书奔赴各地,去传达皇帝的恩泽。

与此同时,忽必烈心中又有了新的谋划。

北方边境局势一直不太稳定,时常有外敌侵扰。为了锻炼太子,也为了确保边境的安全,他决定派遣皇太子前往边境巡视。这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关乎国家的安危,也关乎太子未来的成长。

选谁辅佐太子成了忽必烈心中的头等大事。他在心中反复思量着朝中的大臣,最终,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的名字——伯颜。

伯颜,此人不仅才兼将相,更是对朝廷忠心耿耿,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于是,忽必烈宣伯颜进宫。不多时,伯颜大步走进宫殿,他身形魁梧,眼神中透着一股坚毅。

见到忽必烈,伯颜立刻单膝跪地,高声说道:

“臣伯颜,参见陛下!”

忽必烈看着伯颜,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说道:

“伯颜,朕欲遣皇太子行边,此事关乎重大,朕思来想去,唯有你能担当此重任。你才兼将相,又忠于所事,朕命你辅佐太子,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伯颜听后,心中一凛,再次叩首道:

“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太子,保边境安宁。”

忽必烈点了点头,接着又召见了太子。

太子匆匆赶来,见到忽必烈后,恭敬地行礼。

忽必烈看着自已的儿子,语重心长地说道:

“吾儿,此次派你行边,是对你的历练。伯颜乃我朝肱骨之臣,才兼将相,又对朝廷忠心不二。朕让他辅佐你,你切不可将他当作常人对待,凡事多与他商议,切不可鲁莽行事。”

太子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与兴奋,说道: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定当与伯颜大人齐心协力,保边境平安。”

几日后,太子和伯颜便率领着一支精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北方边境进发。一路上,尘土飞扬,马蹄声阵阵。

百姓们纷纷驻足观望,心中既有对太子和伯颜的期望,也有对边境局势的担忧。而在远方的边境线上,一场未知的挑战,正等待着他们。

至元十八年三月,京城的大街小巷都被烂漫的春光所笼罩,桃花灼灼,柳絮纷飞,处处透着生机。然而,在许府之中,气氛却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许衡,这位曾在国子祭酒之位上为国家培育无数人才的耆宿,如今已致仕在家,却被病魔纠缠得形销骨立。他躺在床榻上,面色苍白如纸,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

这日午后,家中的仆人们在院子里忙碌地准备着祭祀祖先的事宜。袅袅香烟升腾而起,隐隐传来器具碰撞的声响。许衡躺在里屋,被这动静惊扰,微微睁开了双眼,眼中闪过一丝清明。

“外面在做什么?”

他用沙哑的声音轻声问道。

守在床边的侍妾连忙凑近,温柔地回答:

“老爷,今日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家人们都在准备呢。”

许衡闻言,原本黯淡的眼神瞬间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他挣扎着想要起身,嘴里喃喃道:

“吾一日未死,宁可不有事于祖考!”

侍妾见状,惊慌失措地阻拦:

“老爷,您病成这样,可千万不能乱动啊!”

许衡却用力甩开她的手,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休得阻拦,扶我起来!”

家人们听到动静纷纷赶来,见此情景,虽满心担忧,却也只能听从他的吩咐。

两个身强力壮的家丁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他,许衡每迈出一步都显得极为艰难,像是双腿灌满了铅。他的额头布满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苍白消瘦的脸颊滑落,嘴里还不停地喘着粗气。

来到祭祀的场所,许衡轻轻推开家丁的手,努力挺直了脊梁。尽管身形因虚弱而微微摇晃,但他的神情庄重肃穆,目光中满是敬畏。

他缓缓伸出颤抖的双手,亲自拿起祭品,依照祭祀的礼仪,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奠献。每一个动作都缓慢而坚定,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周围的家人看着他,眼中满是心疼与敬佩。

祭祀完毕,许衡像是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双腿一软,险些栽倒在地。

家人们急忙上前扶住他,将他送回房间。不多时,屋内传来了侍妾的哭声,许衡安详地闭上了双眼,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三岁。

许衡一生都奉献给了教书育人,他为人和蔼可亲,言语总是温和亲切,如春风拂面。即便是与年幼的孩童交谈,他也总是俯下身去,轻声细语,生怕自已的言语会伤害到他们。正因如此,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对方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小民,都对他充满了喜爱与敬重。

那些接受过他教诲的人,将他的话视为金科玉律,终身铭记不敢忘怀。甚至还有一些人,虽未曾亲身到他门下求学,但听闻了他的学说和教诲后,也深受触动,纷纷改变自已的行为,努力践行他所倡导的理念。

许衡离世的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京城掀起了轩然大波。

百姓们自发地来到许府前悼念,他们身着素衣,神情悲痛,许多人忍不住掩面而泣。送葬的队伍绵延数里,众人都在为失去这样一位贤德的长者而哀伤。

而在朝堂之上,元帝忽必烈端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地听着大臣们的奏报。许衡的离去让他心中感慨万千,既为失去一位肱股之臣而惋惜,也在思考着国家的未来。

“许衡一生,为我朝教化育人鞠躬尽瘁,他的离去,是我大元的损失。”

忽必烈的声音低沉而充满感慨。

“但我朝的治理,仍需不断革新,方能保江山稳固,百姓安乐。”

说到此处,忽必烈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的群臣,高声道:

“朕决定,立登闻鼓院,若有百姓遭受冤屈,均可前来挝鼓,让朝廷知晓他们的冤情。朕要让天下百姓都知道,我大元的朝堂,是为他们做主的地方!”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大臣面露赞许之色,暗自点头;有的则面露担忧,小声议论着此举的利弊。

御史中丞张珪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此举,实乃英明之策!这登闻鼓院一旦设立,必能让百姓的冤屈有处可诉,彰显我大元的公正与仁德。”

然而,也有大臣提出了异议。吏部尚书王显站出来,眉头紧皱,忧心忡忡地说道:

“陛下,臣以为此举虽好,但恐有刁民趁机滋事,扰乱朝堂秩序,还望陛下三思啊。”

忽必烈闻言,微微皱眉,目光中闪过一丝不悦:

“朕意已决!若因担心刁民滋事,便置百姓冤屈于不顾,这岂是我大元应有的治国之道?若真有刁民,朕自会严惩不贷,但绝不能因此而阻碍了百姓申冤之路。”

王显见皇帝态度坚决,只好低头退下,不再言语。

很快,登闻鼓院便在京城中设立了起来。在一处显眼的地方,一面巨大的鼓被高高悬挂着,鼓身红漆斑驳,透着一股庄重威严的气息。这面鼓,象征着百姓申诉冤屈的希望。

忽必烈昭告天下,若有百姓遭受冤屈,均可前来挝鼓,让朝廷知晓他们的冤情。

消息传开后,百姓们奔走相告,那些曾经有冤无处诉的人,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一日清晨,登闻鼓院前人声鼎沸。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满脸悲愤,大步上前,用尽全身力气敲响了登闻鼓。“咚咚咚”的鼓声震耳欲聋,仿佛在诉说着他心中积压已久的冤屈。

鼓声刚落,登闻鼓院的大门便迅速打开,几个衙役快步走了出来,将男子带进了院内。很快,此事便被上报到了朝堂之上。

忽必烈得知后,立刻下令彻查此事。

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终于查明这男子是被当地的恶霸强占了土地,家人还被恶霸打伤。忽必烈得知真相后,雷霆震怒,当即下令严惩恶霸及其同党。

恶霸被抓的消息传出后,京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人们纷纷夸赞元帝的英明决策,登闻鼓院也因此声名远扬。此后,越来越多有冤情的百姓前来击鼓鸣冤,而每一个案件,忽必烈都要求大臣们认真审理,务必给百姓一个公正的交代。

设立登闻鼓院的举措,如同一缕春风,吹进了百姓的心中,让他们感受到了朝廷的关怀与公正,这变化,也将影响着无数人的命运。

时光荏苒。

至元十八年八月,秋高气爽,碧空如洗,金黄的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为大都城染上了一层别样的色彩。

然而,大元朝堂之上,气氛却凝重而肃穆,每一位臣子都屏气敛息,静静等候着元帝忽必烈的旨意。

庚午日,宏伟的宫殿内,香烟袅袅,烛火摇曳。忽必烈身着华丽的龙袍,端坐在巍峨的龙椅之上,他的目光深邃而锐利,仿佛能洞察一切,不怒自威的气场让整个大殿都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息。

“朕深思熟虑,今命蒙古岱为中书右丞,行中书省事。”

忽必烈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字字掷地有声。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侧目。蒙古岱,这位在朝中素有威望的大臣,此刻阔步走出队列。他身材高大魁梧,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坚毅的面容上透着果敢与忠诚。

只见他单膝跪地,右拳紧握,重重地捶在左胸口,发出一声沉闷而坚定的声响,随后洪亮的声音响彻大殿:

“陛下圣明!臣蒙古岱定当肝脑涂地,鞠躬尽瘁,以死报效陛下,不负陛下的信任与重托!”

说罢,他抬起头,目光炯炯地直视着忽必烈,眼神中满是坚定不移的决心,仿佛在向整个朝堂宣告他的忠诚与担当。

群臣见状,纷纷跪地,齐声高呼:

“陛下圣明!”

一时间,大殿内山呼海啸般的声音此起彼伏,久久回荡。

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壬辰日来临。在那静谧而庄重的御书房中,忽必烈坐在宽大的书桌前,手中紧握着一份诏书,神色凝重。这份诏书,承载着无数在外征战将士的生死,他深知其中的分量,每一个字都仿佛有千钧之重。

“传朕旨意,征日本军回,所在官为给粮。”

忽必烈的语气坚定而不容置疑,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对将士们的关切与担忧。

侍立在一旁的太监微微躬身,恭敬地回应:

“遵旨,陛下。”

声音虽轻,却仿佛带着一股无形的力量,随后便匆匆转身离去,脚步急促而稳健,前往各地传达元帝的旨意。

而此时,在遥远的海外,一场惊心动魄的灾难正在无情地肆虐着征日大军。

此前,忽必烈曾派遣阿达哈代阿喇罕分戍三海口,同时肩负着招抚海中残余贼寇的重任。

然而,阿达哈还未抵达目的地,实都、洪俊奇、范文虎、李庭、金方庆等将领已经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乘风破浪,向着日本奋勇进发。

起初,海面上风平浪静,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如同无数颗璀璨的宝石闪烁着光芒。舰队的船只如同一群庞大的钢铁巨兽,整齐地排列在海面上,缓缓前行。

将领们身着华丽的铠甲,威风凛凛地站在船头,望着辽阔无垠的大海,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

范文虎身着厚重的铠甲,腰间悬挂着一把锋利的宝剑,他手扶剑柄,昂首挺胸,大声笑道:

“此次出征,定要让日本见识我大元的赫赫威风!让他们知道,我大元的铁骑所到之处,无人能敌!”

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眼神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仿佛胜利已经在向他招手。

洪俊奇也跟着大笑起来,笑声爽朗而豪迈:

“不错!等我们凯旋而归,定能得到陛下的嘉奖,到时候,我们就是大元的英雄!”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而欢快,仿佛战争的胜利已经唾手可得。

然而,就在这看似风平浪静、一切按部就班之时,命运之轮却在刹那间猝不及防地急速扭转。

原本那片宁静得宛如镜面般的辽阔海面,竟在须臾之间风云突变。狂风骤起,其势犹如万马奔腾,以雷霆万钧之力呼啸着席卷而来。风声尖锐刺耳,好似无数只凶猛至极的野兽齐声咆哮怒吼,令人毛骨悚然。

与此同时,乌云也如墨汁一般从四面八方迅速聚拢过来,它们相互交织堆叠,眨眼间便化作了一块硕大无朋的黑色幕布,铺天盖地般将整个天空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使得天地间霎时陷入一片无边无际的黑暗深渊。

紧随着这令人心悸的景象之后,惊涛骇浪接踵而至。只见那一排排海浪拔地而起,宛如一座座巍峨耸立的高山,以排山倒海之势汹涌澎湃地向着舰队猛扑过去。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人措手不及,一场惊心动魄、威力惊人的飓风就这样毫无预警地骤然降临了。

“不好!飓风!大家赶快稳住船只啊!”

范文虎目睹眼前这一幕恐怖场景,面色唰地一下变得惨白如纸,没有丝毫血色。他那双眼睛瞪得,眼眸里满是惊恐之色,嘴巴张得极大,竭尽全力声嘶力竭地呼喊着。

然而,他的声音在狂风那震耳欲聋的呼啸声中,却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渺小可怜又无助绝望。

士兵们刹那间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们就像一群无头苍蝇一般,混乱不堪地在甲板上东奔西窜着。每个人都瞪大了惊恐的双眼,面色惨白如纸,心跳急速得几乎要冲破胸膛。有的人盲目地朝着船头狂奔而去,似乎那里有着生的希望;而另一些人则慌不择路地往船尾逃窜,完全失去了方向感。

然而,狂风却像是一头凶猛的巨兽,张开血盆大口,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声,无情地猛击着船只。那汹涌澎湃的巨浪更是犹如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铺天盖地般向战船压来。一艘艘原本坚固无比的战船此刻却变得如此脆弱,它们在狂风巨浪的肆虐下,宛如脆弱的玩具一般,轻而易举地就被打翻在地,然后又被狠狠地击碎成无数块零散的木板。

随着船只的破碎,那些断裂的木板发出尖锐刺耳的破裂声响,与士兵们惊恐万分的呼喊声以及痛苦凄惨的嚎叫声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杂乱无章的声音汇聚成了一首充满绝望气息的悲歌,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之上久久回荡着,令人毛骨悚然。

在这混乱不堪的局面中,诸将纷纷为了自已的性命着想。他们顾不上那些在风浪中挣扎的士兵,只顾挑选最为坚固的战舰,不顾一切地登了上去。

“快,把这些物资都搬到船上!动作麻利点!”

“别管那些人了,再不走我们都得死在这里!”

将领们的呼喊声中充满了自私与冷酷,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恐惧和贪婪,此刻,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活下去。

就这样,十几万士卒被无情地抛弃在了五龙山下。

这些士卒们望着渐渐远去的船只,心中充满了愤怒和绝望。他们挥舞着拳头,破口大骂:

“你们这些贪生怕死的家伙!我们为大元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你们却如此对待我们!简直是猪狗不如!”

然而,他们的咒骂声被狂风和海浪声淹没,那些离去的船只没有丝毫停留,渐行渐远。

此时的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团结起来,推举了一位张百户作为首领,试图寻找回家的办法。

张百户站在一块高高的礁石上,迎着狂风大声喊道:

“大家别慌!我们先伐木做舟,想法子回去!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活着回家!”

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如同洪钟般在众人耳边响起,给绝望中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在张百户的带领下,士卒们强忍着心中的愤怒和悲伤,开始四处寻找木材,准备打造船只。他们日夜忙碌,不顾疲惫和饥饿,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回家。

可是,他们的一举一动却被日本方面窥探得知。

日本的将领得知消息后,脸上露出了狰狞的笑容,眼中闪烁着贪婪和残忍的光芒:

“哈哈,这些元贼的士兵被困在这里,简直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这是消灭他们的绝佳机会!”

转瞬间,只见大批日本士兵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手持寒光闪闪的利刃,气势汹汹地朝着五龙山下猛扑而来。这些日本士兵一个个面目狰狞,杀气腾腾,口中还不停地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喊叫声:

“杀啊!一个都别放过!让他们知道侵犯我们领土的下场!”

那声音犹如惊雷炸响,震得人耳膜生疼。

面对如此凶残的敌人,那些可怜的蒙古、高丽以及汉人们根本没有丝毫还手之力。日本士兵们毫不留情地挥舞着手中的利刃,疯狂地砍杀着眼前的一切生命。刹那间,鲜血四溅,染红了脚下的土地,仿佛形成了一片血海。而一声声凄厉的惨叫更是此起彼伏,响彻云霄,让人听了不寒而栗。

此时,日本士兵们的眼睛里闪烁着疯狂与残忍的光芒,就好像一群从地狱深处爬出来的恶魔。他们已经完全丧失了人性,心中只有杀戮和复仇的欲望。在这片血腥的战场上,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角落,无辜的生命不断被剥夺,人间惨剧正在上演。

然而,那些不幸被他们称作唐人的大宋新附军士兵们,命运并没有即刻终结于死亡之刃。相反,他们被无情地抓捕起来,从此跌入了暗无天日的奴役深渊。这些曾经身披战甲、为国家浴血奋战的勇士们,如今却被冰冷沉重的铁链紧紧锁住手脚,成为了任人驱使和践踏的奴隶。

在那炎炎烈日之下,他们被迫从事着超乎常人想象的繁重苦力活计。每一步都像是踩在了燃烧的炭火之上,汗水如注般流淌而下,但他们却无法停歇片刻。哪怕只是稍微放慢一点脚步,或者表现出一丝不情愿,等待他们的便是残忍暴虐的毒打。

皮鞭在空中呼啸而过,带起阵阵凌厉的风声,然后重重地落在他们瘦弱不堪的身躯上,留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血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可怜的人们在无尽的痛苦与折磨中苟延残喘,早已失去了作为一个自由人的尊严和希望。

这场灾难无比惨烈,十几万大军最终得以逃回来的仅仅三人而已。

这三人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眼神中充满了痛苦和绝望,他们的归来,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悲惨的历史,让人听了无不痛心疾首。

在这场灾难中,范文虎的部将楚鼎也遭遇了不幸。他率领着千余人渡海,同样未能躲过狂风的袭击。船只被风浪击打得粉碎,楚鼎紧紧抱住一块破船板,在茫茫大海上漂流了三昼夜。

在这漫长而煎熬的三天里,楚鼎历经了生死考验。他又饿又渴,身体被海水泡得发白,嘴唇干裂出血,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带着火烧般的疼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求生的欲望。

“我绝不能就这样轻易地死去!无论如何,我都必须坚强地活下去,然后回到故乡去!那些惨死的兄弟们还等着我替他们复仇呢!”

楚鼎紧紧咬着牙关,在内心深处一遍又一遍地给自已加油鼓劲。他那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眸之中,此刻正闪烁着无比坚定且毫不屈服的光芒,就好似熊熊燃烧着的一团烈火,任凭狂风骤雨也无法将其浇灭。

漫长的时光一点一滴流逝而去,转眼间便已来到了第三天。这期间,楚鼎一直在茫茫大海之上随波逐流、漂泊不定。长时间的饥饿、干渴以及极度疲劳早已让他的身体到达极限,然而求生的欲望却始终支撑着他不肯倒下。

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楚鼎感觉自已即将油尽灯枯之际,一座小小的岛屿竟出现在了他的视线当中。

此时此刻的楚鼎,已然是精疲力竭到了极点,整个人看上去奄奄一息、命悬一线,就连心中仅存的那一点点希望之火苗似乎也要熄灭了。

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楚鼎忽然瞥见远方的海平面上出现了一艘若隐若现的船只轮廓。他强打起精神,瞪大眼睛努力望去,待看清那艘船的模样之后,顿时激动得浑身颤抖起来——原来,那竟然是范文虎的座驾!

“救命啊……救救我……”

楚鼎用尽全力从喉咙里挤出这句求救的话语,但由于过度虚弱,他的嗓音变得异常沙哑低沉,听起来是那样的微弱无力,仿佛一阵海风轻轻拂过就能将其彻底吹散。

值得庆幸的是,或许是上天眷顾这个顽强的生命,船上的人们最终还是听到了楚鼎那细若蚊蝇般的呼救声,看到了漂浮在广阔海面上的渺小身影。

很快,一条绳索从船头抛落下来,紧接着几个身强力壮的水手顺着绳索滑下,迅速将楚鼎营救上船。

当楚鼎的双脚重新踏上坚实的甲板时,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与解脱感瞬间涌上心头,与此同时,他那紧绷已久的神经也终于得到了片刻的放松,随后眼前一黑,便晕厥过去不省人事了。

后来,楚鼎跟着范文虎的船抵达了高丽的金州合浦。在那里,他发现有不少在海难中幸存的散兵。楚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开始组织这些散兵。

“大家不要害怕,我们一起想办法回家!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楚鼎大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和勇敢,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众人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在楚鼎的带领下,散兵们逐渐聚集起来,最终他们成功地回到了国内。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