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宋
灭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灭宋 > 第54章 七月,太阴犯毕

第54章 七月,太阴犯毕

加入书架
书名:
灭宋
作者:
黑天蛮王
本章字数:
10974
更新时间:
2024-12-11

德佑元年七月癸巳,临安城的皇宫内,阳光艰难地穿透那厚重的云层,透过雕花的窗户,洒在金碧辉煌却难掩衰败之色的殿堂之上。

那金色的光线像是一位垂暮的老者,带着最后的一丝挣扎,无力地铺展在地上、墙上以及那些精美的器物上。

谢太后端坐在凤椅之上,她的面容如同被岁月侵蚀的古画,略显憔悴且苍白,深深的皱纹如同沟壑一般纵横交错在脸上,每一道都仿佛诉说着南宋王朝的沧桑与忧患。

她的眼神中透着无奈与忧虑,就像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那湖底沉淀着对南宋未来命运的重重担忧,仿佛整个南宋的命运都沉甸甸地压在她那瘦弱的肩头。

周围的宫女和太监们低垂着头,身体微微颤抖,大气都不敢出,整个宫殿安静得只能听到偶尔传来的轻微的呼吸声,那声音在寂静中被无限放大,更增添了一种压抑的氛围。

谢太后缓缓抬起她那干枯的手,仿佛这一个简单的动作都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她用略显沙哑却依然透着皇家威严的声音说道:

“传诏,知庐州夏贵加枢密副使、两淮宣抚大使,与淮东制置副使、知扬州硃焕互调,召李庭芝还朝。如今这局势,犹如狂风中的残烛,风雨飘摇,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成为挽救大宋命运的关键之举。两淮之地,乃是我大宋的重要防线,恰似一道坚固的屏障,抵御着北方的威胁。若有差池,那元军的铁骑就会如洪水猛兽般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这道诏令,虽不知能否稳住两淮的局势,但也是我们目前不得不尝试的一步棋啊。”

侍从恭敬地领命,然后匆匆退下,那脚步声在寂静的宫殿里回荡,像是敲响了南宋命运的丧钟,每一声都让人心惊胆战。

在庐州,宋将夏贵的府邸中,夏贵正坐在书房那宽大的太师椅上,书房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味。

他手中把玩着一块玉佩,那玉佩在他手中来回翻转,折射出温润的光泽。当他接到诏书后,他皱着眉头,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满和不屑。

他把诏书扔在一边,那诏书就像一片轻飘飘的树叶,落在地上,无人理会。他不屑地说道:

“哼!如今这朝廷,朝令夕改,混乱不堪,就像一艘失去航向的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逐流。我在庐州经营多年,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了如指掌,我的势力根基就如同这庐州的城墙,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岂是一道诏书就能轻易撼动的?我就像一棵大树,枝叶繁茂,根系发达,庐州就是我的根基所在,我岂能说走就走?这互调之事,我可不会奉诏。这朝廷根本就不明白我的重要性,没有我,庐州怎么能守得住?那些士兵们只听我的指挥,百姓们也仰仗着我,我若离开,庐州必定会陷入混乱,到时候元军来犯,谁来抵挡?这朝廷简直是在自毁长城。”

他站起身来,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每一步都带着他的倔强与自傲,那厚重的靴子踩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就像他此刻沉重又愤懑的心情。

淮东制置副使硃焕也得到了消息,他站在城楼上,望着扬州远方,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和沉思。城墙上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像是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故事。

他心中暗自盘算:

“这朝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在扬州也算是根基稳固,这里的百姓和士兵都听我的指挥,就像我手中的棋子,任由我调遣。不过既然朝廷有令,我且先回府看看情况再说。毕竟,违抗朝廷命令也不是一件小事,虽然我在扬州有一定的势力,但也不能公然与朝廷作对,否则会落得个不忠的名声。可我也得小心应对,这其中恐怕有许多暗流涌动,我可不能让自已陷入危险之中,得先保住自已的地位和实力才是。”

于是,硃焕整顿行装,带着自已的亲信和部分士兵,依然返回自已主政的扬州。他骑在马背上,看着扬州城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心中却充满了对未知的担忧。

而李庭芝在接到还朝的诏令后,同样没有行动。他坐在自已的营帐中,营帐内弥漫着一股紧张而严肃的气氛,士兵们来来往往,都在忙碌地做着自已的事情。

李庭芝眼神坚定地对身边的副将说:

“如今元军压境,犹如虎视眈眈的恶狼,那一双双贪婪的眼睛时刻盯着我们大宋的土地。两淮之地局势危急,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堤坝,随时可能被洪水冲垮。我怎能在这个时候离开?我若走了,这防线怕是要乱了套。那些士兵们就像我的孩子,他们信任我,依靠我,百姓们也把我当作他们的希望。我在这里,就是他们的主心骨,我就像这营账中的军旗,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我不能抛下他们不管。我要坚守在这里,与两淮共存亡,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哪怕战死沙场,我也要为大宋的尊严而战,绝不能让元军轻易地踏过这片土地。”

副将听了,眼神中也充满了敬佩和坚定,他用力地点点头:

“将军,我们都听您的,我们愿意跟随您一起守护两淮。您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会和您并肩作战,至死不渝。”

宋廷这边,看无法调动这几位将领,只好作罢。局势动荡不安,为了增强抵抗力量,谢太后决定起复文天祥为兵部尚书。

文天祥接到诏令后,毫不犹豫地应下。他站在自已的家中庭院里,阳光洒在他挺拔的身姿上,他就像一棵苍松,傲然挺立。

他一身正气,眼神中透着视死如归的决心,那目光犹如燃烧的火焰,炽热而坚定。他对着前来传诏的使者说道:

“国家有难,吾等臣子自当挺身而出。我文天祥愿为大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宋养育了我,给予我知识和信念,如今正是我报答的时候。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我也绝不退缩。我要像岳飞将军那样,精忠报国,守护我大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子民。我生是大宋的人,死是大宋的鬼,我将用我的热血和生命,捍卫大宋的尊严。”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庭院里回荡,仿佛是对命运的宣战,那声音中充满了力量,让周围的人都为之动容。

七月乙未,朝堂之上又起波澜。

高斯得被罢职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引起轩然大波。高斯得一脸落寞地走出朝堂,他的脚步沉重而缓慢,每一步都像是在诉说着他内心的不甘。他心中想道:

“我为朝廷尽心尽力,为何落得如此下场?我在朝堂上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进谏,都是为了大宋的繁荣昌盛。可如今,却被如此轻易地罢职,这朝堂的局势真是变幻莫测啊。难道我的忠诚和努力都付诸东流了吗?”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失望和无奈,但他也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个事实。他的身影在那长长的走廊里渐行渐远,仿佛被黑暗慢慢吞噬。

而殿中侍御史陈文龙则接替高斯得被任命为同签书枢密院事。陈文龙站在朝堂之上,他身着朝服,身姿挺拔如松,那朝服上精美的刺绣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

他面容庄重而严肃,眼神中透着坚定和自信。他恭敬地谢恩:

“臣定当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为大宋效力。如今这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正需要我们这些臣子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臣虽能力有限,但必定会拼尽全力,不负陛下的信任。臣将以忠诚和智慧,为大宋的未来谋划,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在朝堂上回荡,让那些还在为高斯得被罢职而议论纷纷的大臣们,都不禁对他投来了关注的目光。

七月癸未,元主忽必烈的宫殿宏伟壮观,巨大的石柱支撑着高高的穹顶,穹顶上绘制着精美的壁画,展现着蒙古帝国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战绩。

宫殿内弥漫着一股威严的气息,那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元主忽必烈端坐在龙椅之上,他身着华丽的龙袍,那龙袍上绣着栩栩如生的金龙,金龙的鳞片在光线的映照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头戴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冠,皇冠上镶嵌着各种珍贵的宝石,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线。

他目光扫视着殿下的群臣,眼神中透着威严与霸气,那目光犹如实质,仿佛能穿透人的灵魂。他缓缓开口,声音如同洪钟般在宫殿里回响:

“朕欲遣使江南,搜访儒、医、僧、道、阴阳人等。这些人对朕的大业或许有用。江南之地,人才济济,就像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的矿山,朕要将这些有用之人纳入朕的麾下,为朕的大元帝国效力。他们将成为朕统治这片土地的得力助手,无论是治理百姓,还是传播文化,亦或是在军事上出谋划策,都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群臣齐声应和:

“陛下圣明。”

他们的声音在宫殿里汇聚成一股洪流,表达着对元主决策的拥护。

忽必烈接着又下敕令:

“左丞相伯颜率诸将直趣临安;右丞阿里海牙取湖南;蒙古万户宋都带,汉军万户武秀、张荣实、李恒,兵部尚书吕师夔行都元帅府,取江西。罢淮西行枢密院,以右丞阿塔海、参政董文炳同署行中书省事。”

七月辛卯,天空中,太阴犯毕,这一奇异的天象让南宋的百姓们心中更加惶恐不安。

夜晚的天空中,月亮的光芒似乎被一层阴霾所笼罩,变得黯淡无光,星星也闪烁得格外诡异,像是在预示着什么不祥的事情。

百姓们聚集在街头巷尾,窃窃私语,脸上满是担忧与恐惧。一位老者忧心忡忡地说:

“这天象怕是预示着我们大宋的国运将尽啊,这可如何是好?我们这些百姓该何去何从呢?”

旁边的一位年轻人也附和道:

“是啊,元军已经如此强大,现在又出现这样的天象,难道真的是上天要抛弃我们大宋了吗?”

众人纷纷点头,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仿佛黑暗即将吞噬他们的世界,他们在这茫茫的乱世中,就像迷失的羔羊,找不到方向。

七月甲午,元军的营帐中,气氛紧张而严肃。元主忽必烈再次下令:

“遣使持诏招谕宋李庭芝及夏贵。”

使者领命而去,他骑上一匹快马,那马身强体壮,毛色发亮。使者一拉缰绳,马长嘶一声,扬起一片尘土,向着南方疾驰而去。马蹄声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仿佛是命运的鼓点,敲响了南宋的大门。

而在元军这边,人事任命再次变动。元主下旨:

“朕任命伯颜为中书右丞相,阿珠为中书左丞相。希望你们能齐心协力,为朕的宏图伟业继续效力。你们二人都是朕的得力助手,如今这征服南宋的大业正在进行,你们要发挥自已的才能,不可有丝毫懈怠。你们就像朕手中的两把利剑,要一起为朕劈开南宋的防线,为朕的帝国开拓更广阔的疆土。”

八月已亥朔,元廷的宫殿内,忽必烈为了安抚民心,下旨道:

“免北京、西京、陕西等路今岁丝银。”

这一诏令让这些地区的百姓们松了一口气。

在一个小村庄里,村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欢呼起来。

一位农夫高兴地说:

“陛下真是仁慈啊,这下我们今年的日子能好过一些了。这丝银可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现在免了,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粮食和衣物过冬了。”

旁边的妇女也笑着说:

“是啊,希望陛下能一直这么仁慈,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就有盼头了。”

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对元廷的统治也多了一丝好感。那小村庄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与南宋的压抑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八月癸卯,丞相伯颜前来陛辞南行。他站在宫殿之下,身着厚重的铠甲,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那一片片甲片就像鱼鳞一样紧密相连,保护着他的身体。

他恭敬地对忽必烈说:

“陛下,臣此去定当谨遵陛下诏令,‘谕宋君臣,若他们相率来附,则赵氏族属可保无虞,宗庙悉许如故。’”

“臣会尽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如果他们冥顽不灵,臣也不会手下留情。臣将带着陛下的威严和大元的军威,让南宋的君臣们知道,抵抗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投降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元主忽必烈微微点头:

“伯颜,朕相信你,你去吧。你是朕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朕期待着你胜利归来。你要记住,你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我大元的荣耀和利益。”

伯颜转身离开,他的背影高大而坚定,每一步都迈得沉稳有力。他心中想着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他深知这南宋虽已衰败,但毕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要让他们轻易投降也并非易事,必须要有足够的策略和实力。他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宫殿的大门外,向着南方的征程出发。

在南宋,那些忠臣们依旧坚守着自已的信念,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抵抗着元军的进攻。

文天祥在积极筹备军事防御,他奔走于各个兵营之间,鼓舞士气:

“兄弟们,我们虽然面对强大的元军,但我们有我们的信念和尊严。我们要为了我们的家人,为了我们的大宋,坚守到底。”

李庭芝在两淮加强防线,他亲自监督士兵们修筑工事:

“大家加把劲,这道防线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决不能让元军突破。”

而元军则一步步紧逼,局势越发紧张起来,战争的阴云笼罩在南宋的上空,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八月已未,元廷的朝堂上,有大臣上奏:

“陛下,任城县如今发展良好,人口增多,贸易繁荣,已经成为了周围地区的中心。臣建议升任城县为济州。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升城县的地位,也有利于我们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和发展。”

元主忽必烈听后,觉得有理,便准了奏。他坐在龙椅上,满意地说:

“这是个好主意,朕希望济州能够继续繁荣发展,为朕的帝国增添光彩。朕希望济州能够成为朕的帝国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财富。”

大臣们纷纷附和:

“陛下圣明,济州必定会在陛下的恩泽下蓬勃发展。”

八月辛酉,元主忽必烈的车驾从上都归来。一路上,尘土飞扬,侍从们骑着马簇拥着忽必烈的车驾,车驾上的装饰华丽无比,彰显着皇家的威严。那车驾金碧辉煌,车身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车轮滚动时发出低沉而稳重的声响。周围的百姓们纷纷下跪,不敢抬头直视。

元主忽必烈坐在车驾中,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景象,心中想着自已的帝国大业。他看到百姓们对他的敬畏,心中感到十分满意,他觉得自已的统治正在不断地稳固和扩大。

八月丙寅,高丽王王愖的宫殿内,装饰着各种精美的高丽瓷器和华丽的丝绸。宫殿的墙壁上挂着精美的画作,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

高丽王王愖坐在王座上,他身着华丽的服饰,头戴王冠,面容庄重。他对着枢密副使许珙和将军赵珪说道:

“如今元主生辰将至,你们二人代表我前往祝贺。这是我们与元廷交好的重要机会,你们一定要小心谨慎,带去我们最诚挚的祝福和最丰厚的礼物。元廷如今势力强大,我们高丽必须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这关系到我们高丽的生存和发展。你们在路上要注意安全,不可有任何闪失。”

许珙和赵珪领命,他们恭敬地行礼:

“陛下放心,我们一定会完成任务。我们会精心准备礼物,以最得体的方式向元主祝贺生辰。”

然后带着丰厚的礼物踏上了前往元廷的路途。他们心中明白,在这复杂的局势下,高丽与元的关系也需小心维系,稍有不慎就可能给高丽带来灾难。

他们骑在马背上,望着远方的道路,心中既充满了对未知旅程的担忧,又有着对完成使命的坚定决心。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