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悠悠流淌的汉水之间,襄、樊两座城池宛如两颗璀璨却蒙尘的明珠,隔水相互守望。
文焕为了守护城池,费尽心思地在汉水之中植下了一排排参天巨木,又以沉重坚实的铁絙将其紧锁,在上方精心搭建起了一座浮桥。这座浮桥,成为了援兵通行的要道,也让樊城有了坚固的依靠。
元水军总管张禧,这位久经沙场、目光如炬的将领,站在战船之上,望着那座浮桥,神色严峻地断言:
“若能断锁毁木,樊城必下!”
他身旁的副将疑惑地问道:
“将军,此计当真可行?”
张禧目光坚定,回答道:
“毋庸置疑,依计行事!只要破了这浮桥,樊城就如囊中取物。”
于是,阿珠亲自操持着锋利无比的机锯,那锯齿切割木头的声音,“嘎吱嘎吱”,尖锐刺耳,犹如地狱恶鬼的咆哮,仿佛是死亡的序曲在奏响。利斧斩断铁絙的瞬间,“咔嚓”一声巨响,迸发出四溅的火星,仿佛夜空中璀璨的流星划过。
紧接着,火焰瞬间吞噬了浮桥,那火势犹如一条凶猛的火龙,疯狂地蔓延着,烈焰足有数十丈高,滚滚热浪扑面而来,烤得人脸颊生疼。火焰呈现出诡异的橙红色,映红了半边天,黑烟滚滚升腾,起初是浓黑如墨,渐渐地又化作了暗灰色,仿佛是一条狰狞的黑龙在张狂地舞动,遮天蔽日,让整个天空都变得阴沉压抑。
就在元军以为胜券在握之时,宋军这边,天顺突然组织了一支敢死队,他们趁着夜色,悄悄摸到元军后方,成功烧毁了元军的部分粮草,给元军造成了不小的混乱。
天顺望着那被截断的浮桥,仰天发出悲怆的长叹:
“生为宋臣,死为宋鬼!”
身旁的士兵焦急地喊道:
“将军,我们该怎么办?这浮桥一断,援兵无望啊!”
天顺怒目圆睁,吼道:
“哪怕只剩一兵一卒,也要与樊城共存亡!”
士兵们纷纷响应:
“愿随将军死战!”
随后,他在自已坚守的这片土地上,毫不犹豫地毅然缢死。他那坚定的身姿,宛如一座永恒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而富,则率领着百名视死如归的死士,在狭窄的街巷中与元军展开了拼死血战。元军如潮水般涌来,死士们毫不退缩,奋勇杀敌,元兵死伤不计其数。
一名死士喘着粗气说:
“富将军,敌军太多了,我们怕是难以抵挡!”
富大声回应:
“哪怕战至一兵一卒,也要守护樊城!只要我们在,樊城就在!”
又一名死士喊道:
“将军,我受伤了,但我还能战!”
富激励道:
“兄弟们,挺住!为了大宋,杀啊!”
就在战况胶着之时,富突然发现了元军的一处薄弱环节,他带领死士们奋勇冲杀,竟一举突破了元军的包围,给元军以沉重打击。
他们在战火中厮杀许久,口渴至极,竟饮下那带着血腥之气的血水,只为继续战斗。
然而,眼前的景象却令人心碎,民居燃烧后的废墟阻断了街道,烈火熊熊燃烧,那火势仿佛要将世间的一切都吞没,火苗窜起数丈高,疯狂地舔舐着周围的一切。浓烟滚滚弥漫,起初是黑色的浓烟,带着刺鼻的焦糊味,后来渐渐变成了深灰色,让人几乎无法睁眼,炙热的空气仿佛要将一切都熔化。
富身负重创,鲜血染红了他的战袍,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犹如燃烧的火炬,迸发出无尽的斗志。最终,他以头猛撞那根石柱,义无反顾地投身火海。那一瞬间,他的身影仿佛与火焰融为一体,成为了永恒的壮烈。
裨将王福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不禁长叹道:
“将军为国事而死,我怎能独生!”
旁边的士兵哭着说:
“王将军,别啊!”
王福决然道:
“我意已决,随将军而去!”
言罢,他也毫不犹豫地投身火海,追随富而去。他们的忠勇之气,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化作了永恒的传奇。
天顺,乃是文虎的侄子;富,是来自霍丘的英勇之士。
二月,甲申时分,温暖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然而这丝毫没有减轻人们心中的阴霾。一道诏书下达,要为郢州统制张顺在荆湖立庙,赐额“忠显”,并封官其二子。这是对忠臣的一份追思与褒奖,也是对生者的一丝慰藉。
庚戌之日,原本宁静的天空被一道惊人的消息打破,宋京西安抚副使吕文焕竟然在襄阳叛降元军。
大宋朝堂之上,大臣们议论纷纷。“这吕文焕怎敢叛国投敌!”“如今局势更加危急了!”
一位大臣愤怒地说:
“此等不忠不义之人,当受千刀万剐!”
另一位大臣忧心忡忡道:
“襄阳失守,如何是好?”
襄阳被困已久,城内的情况日益危急。援兵被截断,物资匮乏,百姓们为了生存,无奈地拆屋取薪,搜罗关、会制成衣物,勉强度日。文焕每次巡城,望着南方朝廷的方向,皆是涕泪横流,恸哭而下。
“朝廷为何还不派兵增援?”
有士兵绝望地喊道。文焕哽咽着说:
“我已多次上书,只盼能等来救兵!”
一名老兵抹了把泪说:
“将军,我们还能撑多久?”
文焕坚定地回答:“只要还有一口气,就绝不放弃!”
就在众人感到绝望之时,突然有一支民间义兵队伍前来支援,他们带来了一些粮草和武器,让城中军民士气大振。
他一封又一封的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向朝堂,那急切的心情仿佛热锅上的蚂蚁,焦急万分。
贾似道却屡屡上书请求前往边疆,看似忠勇无畏,暗地里却指使台谏官员上书挽留自已。
“大人,此次您当真要去前线?”
亲信小心地问道。贾似道狡黠一笑:
“不过做做样子罢了。前线凶险,我岂会真去?”
樊城被破之后,他再次惺惺作态地申请出征,此事交付公卿们共同商议。
监察御史陈坚等人认为:
“师臣若出征,顾及襄阳未必能顾及淮河,顾及淮河未必能顾及襄阳,不若居中以运天下。”
皇帝最终听从了他们的建议。这一决定,又给大宋国家的命运蒙上了一层更加沉重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