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副参谋长并没有将八路军总指挥部所有的计划和盘托出,但是仅仅是冰山一角的这些内容就足够说服贺耀组了。
在当天晚上,贺耀组和副参谋长聊完之后,并且在【视察】完前线的战斗之后,就又立马回到了长子县调研。
此时的长子县里原本的抗日民主政府的干部也己经做好了应对贺耀组的准备。
甚至于在这之前,八路军还替换了一些干部,临时让别人暂时去应付贺耀组的调查。
这些替换上去的人里,有的就是以前国府在长子县统治当地的官员。
所以这也使得他们行事作风,更像是之前国府统治官员的作风。
只不过这些人现在这个作用,己经在副参谋长和贺主任谈话结束之后变得没意义了。
重新回到长子县的贺耀组按照自己的需要,在长子县展开了调研。
不过他的调研,此时也不是按照重庆方面的需要开展调研了,而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开展的。
他向重庆交差所需要的内容,八路军这边都己经基本为他搞定了。
他现在做的调研,是针对现在长子县这边的情况做的调研。
主要是贺耀组也想要实际知道当前长子县的情况究竟是如何。
也可以通过长子县这边的调研结果,去推断八路军各个根据地内的情况。
而这一番的调查可谓是收获颇丰。
首当其冲的,就是贺耀组在长子县里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货币,目前子长县里所有的人都在用这种货币。
他用法币,尽管人家愿意收,却还是劝他把钱换成这种新型货币。
而真正看到这个新型货币的样子后,饶是贺耀组也愣了愣。
只见这种【新型货币】上,写着【山西抗日民主政府粮食兑换券 1斤】
这明明只是一个八路军发行的粮食兑换券,凭什么就能成为长子县里所有人都使用的货币?
带着这个疑问,贺耀组开始了调查。
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长子县内有一个所谓的政府合作社。而在下面的乡镇里,也同样有大小不一的这个合作社。
而在这个所谓的合作公社里面,以1元1斤粮食的价格在售卖粮食。
而这里所指的1元,就是这个粮食兑换券。
私底下,民众也将这个粮食兑换券称为粮票,或者粮钞。
而根据贺耀组继续查到的情况来看。
八路军发行的这个所谓的粮食兑换券,现在己经在华北地区大规模的替代了法币、伪钞等货币。
在整个华北,这个粮食兑换券有全面蔓延的趋势。
即便是八路军的死对头——日军也喜欢使用八路军的粮食兑换券。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这个抗日民主政府合作社现在己经事实上开到了各个根据地内。
而且由于八路军现在的这个粮食兑换券防伪能力很强,所以压根就不怕有人仿制,只要是有这个粮食兑换券,不管是什么人来,也都一律给予兑换。
即便是那些沦陷区的人使用粮食兑换券购买粮食,八路军一律承认——是的,即便对方是日伪军,也照常能够兑换粮食。
这个粮食兑换券之所以这么让华北地区的民众接受,甚至于就连日伪军都接受,最最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兑换的量。
如果要把时间往前追溯的话,那么粮食兑换券在1940年的4月份左右就开始出现了。
当时八路军在辽县、武乡县、黎城县三地之间。
八路军在之后就征召了根据地内的大量民众进行建设行动,这个建设活动除了能够吃饱喝之外,还会给这些人提供工钱。
八路军给的工钱数量不算太少,但刚开始给的是法币,后来才改成的粮食兑换券。
在4月份的时候,大家看到这个粮食兑换券,还是打心底里有点反感的。
毕竟各种钞票,每次出来一个,大家就要被收割一次。
这次的这个粮食兑换券甚至连货币都不是了,只是兑换券。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八路军并不强迫他们使用这个粮食兑换券。
他们也承认各地各种货币的币值,然后按照能够购买的物资,回收这些货币。
如果是法币的话,那么在原有基础上,以超出5%的溢价回收法币。
以平价回收日伪军货币,但同时也规定,只允许在八路军在抗日民主政府内登记注册过的民众才允许使用日伪军货币兑换物资,且还有兑换上限。
这基本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稳定了粮食兑换券的币值。
或者说,粮食兑换券就没有币值这一说法。
粮食兑换券虽然现在民众是用【元】来称呼,但是上面正儿八经可都是写【兑粮食X斤】。
上面写几斤,那就是兑换几斤,从4月份开始,一首到现在的12月份,童叟无欺。
这也让粮食兑换券迅速在整个华北地区使用起来。
毕竟这粮食兑换券只要你持有,去八路军根据地里的合作社里,都能兑换到1斤粮食。
这也相当于把币值给固定了下来。
对于一般的普通民众而言,粮食就是最重要的。
如果一种货币在手里大半年时间,本来能买1斤粮食的钱,现在也同样还能买1斤粮食,那就足以让大家纷纷去屯下这种货币了。
这也是为什么仅仅过去了半年的时间,粮食兑换券这种明明不是货币的粮票,居然就取代了法币、日伪钞,成为了华北新的一种货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