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头连忙解释道:
“少爷,这些都是庄里面的娃娃,我们庄户出钱修了这间学堂,专门请了教书先生,教这些小家伙读书识字。”
“就是期望他们将来有一个好的前程,不用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大字不识几个,只会在田地里面干苦力。”
“老王头,你们这样做非常的好,少年强则国强。”
“我会跟太子爷建议,让他派有名望的先生抽时间过来讲学。”
“并且学习优异的人,还可以推荐到太子府举办的学堂进修。”
“也许将来这些孩童中,有人能考中进士,就算是状元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现在正值大明危难之际,会需要各种人才,小孩子是这个国家的未来,务必要重视。”
老王头听后,又想跪下来谢恩,被一旁的小桂子眼疾手快地给拉住,并特意强调少爷最不喜欢这些繁文缛节。
如果真要感激,记在心里面就行了。
朱慈烺此时也来到学堂的窗外,仔细聆听了一下小孩子读书的声音,满意的点了点头。
小孩子读书的声音,虽然还比较稚嫩,但是也代表着一种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
可是他突然又发现,大多数小孩子虽然都穿着棉衣,但还是有些人被冻得感冒了。
只见朱慈烺生气地说道:
“为什么不在学堂里面安装火炉子?”
“我记得有一种大的火炉子,是专门给这种大房子设计的,装上去以后屋内应该很暖才对。”
老王头连忙解释道:
“这些东西都属于主家的,在没有征得太子府同意的情况下,我们不敢乱用。”
只见朱慈烺听后却严肃地说道:
“之前我不知道也就算了,现在既然被我看到了,就不能不管。”
“我看这样吧,小桂子,你跟管仓库的人说一下。”
“从仓库中调出一批物资,给王家庄每一户人家装一个火炉子。”
“并给这个小学堂装一个最大最豪华的火炉,还有就是每天保证足够的蜂窝煤供应,可以作为一项特别福利。”
“另外就是我们在别的地方,都按照此例执行下去,没有特殊情况,不得无故取消。”
“我再强调一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老王头听后,心中大喜,连忙感激地说道:
“既然主家这么仁义,我们王家庄所有人必效死力。”
毕竟庄户每天烧的柴火。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现在有了更省力的火炉子和蜂窝煤,将会给所有人节省一大笔钱财,这些都是太子府的恩典。
“这是你们应得的,太子殿下有过明确交代,不会亏待每一个真心跟着他的人,所有忠诚的人必将过着富足的生活。”
当他从秘密基地出来以后,就特意吩咐道:
“小桂子,等会你让人挑选出几套制作最精美的火炉子,分别送到嘉定侯府, 内阁首辅和次辅,还有就是定国公府和英国公府。”
“这些要以本宫的名义送过去,同时希望他们能配合一下我们接下来的计划。”
小桂子连忙点头应承下来,并表示会亲自送上门说明情况。
接下来,朱慈烺又带着小桂子视察了其他几处庄园。
这些庄园有专门酿酒的,也有专门研究农业作物的庄园,甚至还有专门打造盔甲和兵刃的作坊等等。
以前这种情况都是在暗地里面进行,规模都不大,主要是用来培养各种专业人才。
现在朱慈烺已经完全获得崇祯帝的信任,无论他将来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受到最高层的猜忌。
那么他就完全可以放手大干,要用绝对实力打出一片天地。
直到天快黑的时候,他才心满意足地带着护卫回到太子府。
随后的几天,整个京城都在流行一种新式的取暖方法,让所有达官贵人都陷入疯狂状态。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国丈嘉定侯周奎,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弄来一套新式的取暖工具,不用人看管就能源源不断地发出热量。
一间房只要有一个火炉子就非常暖和,这种取暖方法,比大家常用的火盆好的不止一筹。
最关键的是这种火炉子还配有相应的烟道,根本不用担心中毒的事情发生。
之前整个京城最流行的取暖方式,就是用一个火盆,只是有钱人烧木炭,而穷苦老百姓烧煤球。
木炭还好点,有钱人可以雇人定期添置,而且没有大的危险;
可老百姓烧煤球却非常容易中毒,有时候屋子里面不注意通风。
全家人睡觉前还好好的,可是第二天早上却一家老小,全身发紫中毒而亡,这换成谁都受不了。
可是大明的穷苦老百姓没有办法,用木炭或者木材取暖太贵,他们根本用不起。
不过周国丈的这个取暖方式,的确是别树一帜。
使用的是一个半人高的铁炉子烤火,还用一些铁皮做成的圆筒,把难闻的烟导出房间。
这样既能让房间温暖,又不会让人中毒。
周国丈因此还特意召集了一些有权有势的大佬,去嘉定侯府好好参观他新弄来的宝贝,让众人都羡慕不已。
大家纷纷打听这种取暖的宝贝,到底是从哪里弄来的,他们也想置办一套放在家里面。
尤其是那些有爵位在身的人,更加如此,这种好东西就该天生被他们这些人享受才对。
无独有偶,大明的周首辅和温次辅同时也在家中安装了这种新式的火炉。
这两个人都是文坛的领袖,也是所有读书人的楷模。
当周首辅召集门下的弟子或下属,来到府邸谈论诗文之时,发现这种火炉最适合他们文人聚会。
大家围坐在一起谈经论道,整个房间因为火炉的加热,热气沿着管道排到屋外,在此期间会产生很多热量,让整个房间变得暖和起来。
而且这种炉子设计得十分巧妙,能在上面烧开水。
大部分读书人最喜欢在谈古论今时泡茶喝,这种随时有开水的设计,是最受他们这些喜欢附庸风雅的人青睐。
整个大明朝是最优待这些读书人的,而且这个时候有功名的人,家里面都不差钱。
只要让他们在同窗或者同僚面前有面子,就算是花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
至于两位国公府里面的火炉子,则被用来吃火锅,也算是物尽其用。
这种寒冷的天气,用羊肉加上辣椒做成火锅,放到炉子上慢慢煮,那个滋味想想就要流口水。
最主要的是火炉子还能调节火力的大小,深受所有将门勋贵喜欢。
一时间,顺天府的读书人,勋贵集团和有钱的商人,都在流传着关于火炉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