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问到的小伙子连忙小声地回复道: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也刚刚到这里,看到大家都围了上来,也想过来瞧一瞧。”
这时,旁边一个早就到了的中年男人,给两人详细解说起来:
“这个奇珍阁,在今天之前,只有火炉子这一种商品,我们大家都以为它有点名不副实。”
“可是今天突然增加了一种商品,而且还是一种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怪模怪样的,搞不懂是什么情况。”
林主事听闻后,顿时兴趣大增。
他可是工部的人,最喜欢的就是新奇的东西,而且整个大明大部分稀奇的玩意都是他们制作的。
不过这次奇珍阁没有选择大肆宣传,只是把东西放在柜台上,好像在等鱼自已上钩。
林主事挤进店门,仔细打量起柜台上的东西来。
只见映入他眼帘的,却是几个铁块组合而成的一种东西,看起来非常简陋,甚至没有进行专门的打磨抛光处理。
他好奇地询问店里面的伙计,这个小铁块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个时候,廖掌柜正好走了出来,见林主事好像是一个官员,连忙上前接待。
“我是这家奇珍阁的掌柜,我姓廖,不知这位如何称呼?目前在哪里任职?”
“我叫林玉英,是工部一个小小的主事,今天闲来无事,特意过来看看热闹。”
“这种东西罕见,我想问问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这个奇珍阁的背景深厚,各部衙门的大佬都曾交代过,不能去那里闹事,也不能仗势欺人。
否则,一旦闹出大的风波,就得自已兜着,没有人会为闹事者出头。
当然,如果是正常的买卖,这又另当别论,大家都是在商言商,谁也管不着。
廖掌柜听到是工部的人,还是一个主事,立马又觉得他们想要钓的鱼来了。
“林主事,这种东西名叫游标卡尺,是专门用来测量物体尺寸的。”
“这种新式的工具,刚被研发出来不久,特意放在奇珍阁进行展示售卖。”
林管事听到是一种测量工具,顿时兴趣大增。
在大明,任何一种新的工具产生,都会提升不少国力,尤其是对于工部来说,尤为重要。
“廖掌柜,想必你也知道,我们工部对任何新式的工具都非常感兴趣,不知道我能不能上手体验一番。”
“这个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奇珍阁开门做生意,这些都是应该的。”
说完以后,他就让伙计把游标卡尺从柜台上拿出来,递给了林主事。
可林主事也是第一次面对这种新奇的测量工具,摆弄了半天都不得要领。
廖掌柜见状,连忙让伙计演示起游标卡尺的用法,这是一品堂的人专门过来培训过的。
其实游标卡尺属于典型的: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只要稍微培训一番,就能很好的摆弄这种仪器。
等林主事看完以后,眼睛顿时冒出各种摄人的精光。
这种叫做游标卡尺的工具,简直天生是为他们工部生产各种物品而设计的。
它不但能检测一根柱子的外面尺寸,就连孔内的相关尺寸都能测出来,甚至连很薄的内壁也能快速得到数据。
用这种游标卡尺,对于火枪提升制造速度,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实一线战斗部队关于火枪的很多缺点,工部的人也是心知肚明,可有的东西真的不好改。
比如火枪的制造,对枪管尺寸的要求极其苛刻,没有好的检测工具,生产出来的武器经常被士兵们唾弃。
还有那种弹丸的尺寸也是,就算是同一批生产出来的,也是大小不一。
火枪和弹丸无不配套,在战场上很容易出现事故,而这个锅全部要工部来背。
可现在又不一样了,只要工部大量装备这种游标卡尺,火枪这种武器在生产的时候,可以提前确定好最佳的尺寸,这样炸膛的概率,会降低很多。
“廖掌柜,这种游标卡尺售价如何?你们这里有多少把?”
“林主事,因为这种工具是新研发出来的,目前我们这边的奇珍阁只有五把,每把售价50两银子。”
“对了,我们这里还有不同的规格,有三寸的,有五寸的,甚至还有一尺的。”
“你手里面这把就是最常用的三寸游标卡尺,当然,规格越长,价格也越贵。”
听到这个报价,林主事顿时就有点牙疼,这也太贵了。
其实如果按照这种新式工具的实际效果来说,五十两银子一把,那肯定是属于白菜价。
可是工部这边,需要的可不是一两把就够了,估计起码要五百把以上才能基本满足需求,当然如果能获得更多,那是再好不过了。
可是一把五十两,五百把就是两万五千两白花花的银子,他们工部一下子去哪里找。
只见林主事为难地询问道:
“廖掌柜,这个价钱能不能便宜点?”
廖掌柜却自信地说道:
“林主事,你先别管这个游标卡尺贵不贵,就问你一句话,它到底值不值?”
这一句话,顿时让林主事无言以对。
这种新式测量工具,奇珍阁只卖五十两银子,这完全是白菜价。
可是如果这个数量是几百或者几千,那所需费用就大得去了。
此时的他,只想把眼前这把游标卡尺给带回去,至于后面的就由工部大佬负责想办法。
不过他的身上只有几两散碎银子,连这把卡尺的零头都不够。
毕竟谁也不会没事揣着五十两银子逛街,那可是他大半年的俸禄。
只见林主事面有难色的说道:
“廖掌柜,今天出门太急,钱没带够,能不能先写个欠条,稍后我再把这个钱给补上。”
针对这种情况,朱慈烺也早就有过交代,只要有官职在身的,完全可以赊账。
大明的官员明面上的俸禄,是历朝历代最低的,基本上能养活一家人就不错了。
这也导致了整个大明的官员最为贪婪,已经到了不贪就活不下去的地步。
这是当初太祖朱元璋设计这套官员制度时,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也是造成大明目前困局的原因之一。
甚至就连当年的大清官海瑞,都沦落到吃不起肉的地步,这样的待遇又有几个官员替老朱家认真做事。
不过,这些顽疾在大明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不是一下子想改就能改变的,需要精心的计划慢慢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