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其实也是赵思简对刘采蝉超高武力值的信任。
在赵思简的观念中,其实刘采蝉是最能打的。
至于邓长安,虽然修炼过真气,但是想来是个弱鸡。
毕竟就从来没有看见过邓长安使用过真气的样子。
至于龙城之战的时候,传言邓长安和刘采蝉一起身先士卒.......赵思简认为那只是个传言而己。
若是事实,那也许只能说邓长安勇气可嘉。
相比起邓长安的武力,赵思简更相信邓长安的智慧。
这一点儿,在赵思简看来恰恰和唐王刘采蝉相反。
“如果没有问题,那我们就举手表决?”
邓长安环视众人一番,见众人没有疑问之后,开口说道:
“现在开始举手表决。”
“同意的请举手。”
随着话落,六只手都举了起来。
无论是赵思简、陈冬玉,陈思雨(陈妃),还是李斌彧、张掖庭、关长生其实都是唐王派。
加上邓长安划分利益的时候大家伙都给的足,目前内阁中暂时没有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存在。
至于以后有没有,以后的事儿,谁知道......天也不知道。
见所有人都举起了手,邓长安这才最后举起了自己的手。
“全票通过。”
邓长安点点头,然后取出内阁“首席大臣邓印”,在文件上“唐王刘采蝉印”“舍人邓长安印”后面盖上了此印。
随后递给了赵思简,赵思简依样画葫芦,在这些印后面再次盖上了“次席阁臣赵印”。
接着是“内阁阁臣关印”、“内阁阁臣李印”、“内阁阁臣张印、“内阁阁臣陈雨印”、“内阁阁臣陈玉印”。
其中因为陈冬玉和陈思雨都是姓陈,所以后面加了名中一个字以示区别。
盖了印就代表了印主人的意见。
赞成或者反对,哪些是内阁第一知情人员,一目了然。
以前的草台班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渐渐完善,程序渐渐复杂。
虽然一定程度上严格的程序会降低一定的办事效率,但是这是必要的浪费,没有浪费哪里来的监督。
随着几张大印盖上,这件事儿就算是具有最高效力的国策。
“下面进行下一项。”
邓长安拿起下面的一份文书,方才打开,顿时眉头一皱。
“这份文书你们都看了?”邓长安问道,但是却看向了陈冬玉。
因为这份文书就是陈冬玉递交内阁的。
“各位阁臣都己经看过,这次天汉朝廷受灾,迁徙难民约20000户,合计11万余人于唐国。”
陈冬玉点头开口说道。
这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儿。
是一种比较通用的抗灾手段,比如某地大旱,粮食绝收,己经确定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救济成本过大的前提下。
天汉朝廷为了确保老百姓不会饿死,或者说是不会造反。
会迁徙当地老百姓到其他地方去讨生活,俗称乞食。
而各地王侯的封地,就是最好的迁徙地。
当朝廷的官吏,将百姓迁徙到王侯的封地的时候,这些王侯就必须保证老百姓的存活,甚至是预防其造反。
至于这样做会不会对这些王侯造成重大的负担,并不在天汉帝国的考虑之内。
如果说周王室的分封制度是,给个名头,划一块蛮夷的土地,让被分封的人去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那么天汉的分封就是,给一块不太好的地,给些人,给些兵马。
然后你们就要好好发展这块地,在完成天汉交给的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起赡养天汉帝国这个老父亲的责任。
什么?
你不想养?
你知道皇道绝学之“皇恩碎地拳”与“三族升天掌”。
前者破你国体,后者擒尔问罪于御前。
此番天汉受灾,向赵国迁徙40000人,向安国迁徙50000人......
唯独唐国,似乎很受朝廷中一些人的“喜爱”,首接迁徙11万人。
也不管唐国是否能安置好这多出来的11万人,更不管你唐国是否能养活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