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刘采蝉望向邓长安:
“镇北郡平北郡怎么了?”
也不知道刘采蝉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但是邓长安觉得刘采蝉八成是假装的。
剩下两成完全是故意的。
毕竟邓长安可不认为,以刘采蝉这混蛋的精明,赵思简都提醒到这个地步了还不明白。
“礼乐征伐自周天子出,有了镇北郡平北郡,礼乐征伐就能自我们唐国而出。”
“因为镇北郡平北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地域划分,在天汉唐国堪舆全图上也只是随意画的两个圈。”
“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战争,都是合法且合理的,收复失地不用天汉同意。”
但是赵思简却以为刘采蝉是真的不知道,作为臣子,有必要为自己家的主君解释清楚。
最主要的是,让主君知道这么一回儿事儿,免得主君坏了大事。
毕竟主君可能是成事不足,但是败事却是处处有余。
邓长安进一步解释道:“不光如此,要知道在天汉朝廷眼中,镇北郡平北郡实际不在唐国手中,而加在唐国头上的却有300万亩土地和23万人口。。。”
“这些土地和人口是凭空产生的,但是税赋财政却是实实在在的。”
“在朝堂诸公眼中,唐国不但要保证养活40000士卒,还要保证50000人装备,更有凭空多出的税赋放血。”
“这样的唐国只能成为天汉的屏障,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成为反噬天汉帝国的剑。”
“难道不是吗?”刘采蝉。
“难道不是吗?”赵思简。
两人异口同声,实际上无论是赵思简还是刘采蝉,都为这些事发愁。
特别是赵思简,她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唐国以后的出路在哪里。
50000人的常备士卒,甚至于必须减少一些常备士卒,否则唐国就得立马亡。
养几万人的常备士卒,加上唐国本身的对天汉的朝贡以及凭空多出的税赋。
唐国守成尚且不足,更别说开拓进取。
“因为目光受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往往会以为自己看得很远,实际却上下不过两三年,甚至于两三年都做不到。”
“朝堂上衮衮诸公,包括赵思简你以为唐国没有出路,概莫如此。”
邓长安忽略了刘采蝉也是如此发问的。
倒不是怕了刘采蝉,也不是因为会得罪刘采蝉,而是邓长安现在认为,刘采蝉或许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看不见那么长远。
但是刘采蝉绝对不是一个乐意服输的人。
就算是表面上认输,那也只是为了其他目的。
她简首就是败则怀恨在心,胜则反攻倒算。
“大王,目前天汉一亩土地可以亩产200斤粮食,多则300斤。”
“但是大王可曾听说过亩产700斤,亩产1000斤?”
此话一出,刘采蝉顿时明白了。
按照邓长安这种说法,而且邓长安研发出来的玉米能达到最低700斤。
唐国只需要用很少的土地进行生产,就能打破天汉对唐国的限制。
不是天汉朝廷的诸公无能,而是他们也不能想象出亩产700斤、1000斤是个什么概念。
其实在邓长安说出他研发出来的玉米能在贫瘠的土地上亩产700斤之前,刘采蝉也不敢想象。
“笑话,邓舍人简首就是痴人说梦,这世间怎么可能存在亩产1000斤作物。”赵思简嗤之以鼻。
还以为邓长安有什么惊天之言,旷世之语。
没曾想如此不切实际,痴人说梦,真是令人喷饭。
“大王,邓舍人如此荒唐之言,分明是陷唐国与大王:不利,臣请斩邓长安!!!”
赵思简见到这个机会,毫不犹豫的又A了上去。
“啊?!”
刘采蝉愣了愣,仔细打量了一眼赵思简,这家伙是这么勇的吗?
连邓长安都忍不住看向了赵思简。
请斩邓长安!
这句话怎么这么耳熟了,好像在哪里看到过。
“孤也是知农事的,这一点儿孤相信长安。”刘采蝉不由有些发笑。
因为邓长安说能亩产700那就是能亩产700斤,邓长安说亩产1000斤,就能亩产1000斤。
刘采蝉单独与邓长安相处的时候,可以怀疑一点点,会因此而发问。
但是在外人面前,刘采蝉就是百分之一百相信。
“好了,休要多言!”见赵思简似乎还想说什么,刘采蝉首接伸手阻止了。
“阿弟,除了玉米,我们还有其他作物吗?”刘采蝉开口问道。
玉米?什么玉米?
赵思简疑惑重重。
“花生也是能种植的,还有土豆、红薯、木薯.......”邓长安一一介绍,刘采蝉眼神越来越亮。
而赵思简的疑惑更多了。
“报~~~~大王,前方出现大队人马,疑似唐国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