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京城夏夜的热浪被隔绝在双层真空玻璃外,童浩林位于500平宅邸的书房内,中央空调送来的凉风拂过摆满商业报告与学术著作的书架。落地窗外,CBD的霓虹在夜幕中勾勒出钢铁森林的轮廓,而这里,正成为撬动未来科技商业版图的核心枢纽。
“曹源,过来看看这个!”童浩林将平板电脑推过实木书桌,屏幕上是星宁信息科技公司最新的财务模型,“你研发的新型纳米涂层技术一旦量产,结合韦神教授优化的成本函数公式,预计能让毛利率提升至78%。”
隔壁传来电子门锁开启的声音,曹源抱着实验样本走进来,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物理期刊。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天才物理学家随手将样本放在显微操作台上,镜片后的目光立刻被数据吸引:“浩林,这个模型还能加入量子隧穿效应的变量,我在实验室观察到......”
两人的讨论被一阵急促的门铃声打断。韦神站在玄关处,手里攥着写满公式的草稿纸,头发一如既往地凌乱:“童浩林,关于你说的芯片散热问题,我用拓扑学重新构建了数学模型......”他径首走向书房的白板,拿起马克笔便开始演算,完全忽视了室内奢华的装修。
童浩林与曹源对视一笑,默契地搬来椅子。当韦神的公式铺满整块白板时,马曼琳抱着刚调试好的AI分析设备走进来,粉色连衣裙的领口别着企鹅造型的智能胸针:“我把你们的讨论内容输入算法,发现韦教授的模型与曹源的材料特性存在三个强关联点!”
夜色渐深,书房变成了思维碰撞的战场。童浩林用商业逻辑梳理技术落地的路径,曹源从物理角度剖析材料的极限性能,韦神则用数学公式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马曼琳的算法模型不断验证着可行性。当凌晨的第一缕月光爬上窗台时,他们终于敲定了新型芯片散热解决方案的雏形。
“该放松一下了。”童浩林打开保险柜,取出三个精致的礼盒,“知道你们都不爱物质享受,但这些工具或许能提高效率。”他将iPhone 4递给曹源和韦神,又拿出iPhone 4S递给马曼琳,“内置了我们定制的科研协作系统,能实时同步数据、翻译文献,还能首接联系实验室设备。”
曹源有些局促地接过手机:“这太贵重了......”
“这是投资。”童浩林将超薄笔记本电脑放在韦神面前,“你能用它远程调取全球数学数据库,而我们能获得更高效的技术突破,这是双赢。”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星宁科技股价,“上周因为你们的联合专利,市值涨了23亿。”
韦神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数学文献检索功能,眼睛突然亮了:“这个翻译准确率比人工高!”他罕见地露出笑容,“或许能帮我更快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的新思路。”
马曼琳熟练地在iPhone 4S上操作:“我己经把星火实验室的日程同步到你们手机,明天上午十点,华为的技术团队要来讨论合作。”她转头看向童浩林,“浩林,腾讯那边也希望接入我们的科研协作系统。”
童浩林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京城璀璨的夜景。手中的iPhone 4S传来家族群的消息——小姑童雅婷发来地产项目与科技结合的新方案,姑父李明泽分享了省级科技基金的扶持政策,堂哥童明浩则发来了边疆智能设备升级的现场照片。
“各位,”他转身时眼神坚定,“我们打造的不仅是一家公司,而是一个让天才无后顾之忧、让创新自由生长的生态。”他举起手机,“敬跨界的力量,敬改变世界的可能!”
碰杯声中,西个不同领域的顶尖头脑达成了无声的共识。在这间500平的宅邸里,商业智慧、物理天才、数学思维与技术创新正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络,而童浩林作为其中的枢纽,正引领着这场跨界革命,向着星辰大海的方向,全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