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证词:沉默的命案
无声证词:沉默的命案
当前位置:首页 > 悬疑 > 无声证词:沉默的命案 > 第43章 山魈的传说(上)

第43章 山魈的传说(上)

加入书架
书名:
无声证词:沉默的命案
作者:
五页书
本章字数:
5078
更新时间:
2025-07-09

夜语山庄的雾气,似乎从未散去。

天色刚亮,林初站在山庄入口,脚下是碎石与潮湿泥泞交织出的土路,空气里混杂着苔藓、冷杉与不易察觉的腐败气味。

昨晚的调查,虽然初步厘清了现场封闭性,但关于“山魈现身”的传言,却愈演愈烈。

“你真打算听他们讲鬼故事?”顾砚一边整理着摄像设备,一边打了个哈欠,语气吊儿郎当,“我昨晚差点信了,结果发现村口有人卖夜行符,三十块一张,童叟无欺。”

林初没理会他的插科打诨,目光落在前方集合的人群。

今天,应警方协调安排,调查组要在村民代表的引导下,正式了解所谓“山魈”事件的完整传说。

几名年长村民己经等候在山庄废弃茶馆内。屋内昏暗,墙上挂着泛黄的老照片,桌上摆着粗陶茶盏,氤氲着淡淡药草气息。

“姑娘,你们是城里来的专家吧?”领头的老村长,名叫杜柏年,六十多岁,面色枯槁,双目却炯炯有神。

“林初,市局协查。”林初简洁自我介绍,视线扫过在座几人,迅速建立起心理档案。

“我说的,都是实情。”杜柏年放低嗓音,像是怕惊扰了什么不可言说的存在,“这山上的山魈,老一辈就知道,模仿人声,骗你进山,走不出来。”

一旁的顾砚吹了声口哨,低声吐槽:“升级版‘大灰狼’……”

“具体怎么个模仿?”林初打断了气氛里弥漫的迷信成分,首截了当。

“有时候是你亲戚的声音,有时候是朋友。”另一名村民插话,面露恐惧,“听起来,分毫不差。可你回头一看,西下没人。你再走两步,就进了林子,出不来了。”

“失踪者的统计有记录吗?”林初翻看笔记,警方提供的资料中,确有失踪案例,但大多归因于野外意外或动物袭击。

“山魈会藏在人的记忆里。”杜柏年捏着手里粗糙的佛珠,眼神复杂,“我们这些老骨头都知道规矩,听见熟人的声音,不应声,不进山。”

“可年轻人不信邪。”另一人咂嘴叹息,“前几年,出事那几个,嘴硬,结果……”

林初耐心听完一圈描述,笔记本上记满了相似的关键词:

“模仿”、“引诱”、“人声”、“无法分辨真假”。

一切都指向某种模糊边界,真假难辨的集体认知。

顾砚凑近,压低声音:“他们说得玄乎,技术上有没有可能?比如录音设备、定向音源之类?”

“方向正确。”林初面色平静,指尖在桌面轻点,像是在排列思绪,“但仅凭现有设备,要达到‘完美伪装熟人声音’——技术壁垒高,操作成本大。”

“那就是心理诱导,群体幻觉?”顾砚眨了眨眼,“你那套‘语言认知漏洞’理论,派上用场了?”

林初沉默半秒,目光落在村民间流转的神色上。

这里的人,言语间充斥着恐惧与确定感,像是早己被固化的剧本。

“你们每个人,都是亲耳听见熟人的声音被引入山里的?”林初开口,刻意加重“每个人”三个字。

话音落下,村民间却出现了微妙的停顿。

片刻,杜柏年才讪讪开口:“也不是……但大家都听说过,谁谁的表哥、外甥,走夜路,被声音引过去,再没回来。”

林初眼神一凝,顾砚小声感叹:“标准的‘二手故事’,集体记忆加工典型。”

这是第一处逻辑断层。

“集体记忆”的真实性,远不如看似统一的叙述那般可靠。

“恐惧,会编织出最精密的叙事。”林初低声总结,声音像山间渗出的冷风。

这,便是第一层反转的伏笔。

调查,并未因迷信传言止步,反而让林初更确信:

“山魈”,很可能是人为操控、心理引导与语言漏洞共同作用的结果。

真正的谜团,才刚刚浮出水面。

茶馆内的空气越发凝重,村民们的眼神游移,仿佛怕多说一句,就会触怒那隐藏在雾中的“山魈”。林初的目光敏锐,扫过每张脸庞,细致捕捉那流露出的微妙表情:恐惧、怀疑、矛盾,还有那一丝未曾察觉的迟疑。

“你们说山魈会模仿声音,那到底是谁在制造这些声音?”林初突然问道,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杜柏年顿了顿,搓着佛珠,缓缓说道:“没人真正见过它,只知道它的声音可以骗过人心。有人说,是山里那些阴魂不散的怪物,也有人说,是早年失踪的人变成了山魈,来引诱更多人。”

顾砚在旁边忍不住插话:“这么说,咱们这是遇上了会变声的幽灵?我看比喜剧还离奇。”

林初忍住微笑,转向其他村民,“有没有谁亲耳听到过这些‘熟悉’的声音?或者录像、录音之类的证据?”

一名中年妇女抿了抿嘴,缓缓开口:“我听过,邻居的声音,清晰得像就在耳边。但我转头看,哪有人啊。那声音引我去村口的小路,我害怕,就没跟上去。”

“这就是典型的‘幻听’吗?”顾砚眨眨眼,“听起来有点科学范儿。”

林初点头,“幻听确实是一种心理现象,但这种集体幻听出现的概率极低。更合理的解释是——这些声音背后有‘操控者’。他们利用村民的心理弱点和环境特征,制造这种幻觉。”

她略微停顿,目光锐利:“比如,通过声音录制和投射设备,制造‘熟悉声音’的幻觉。这种技术并不高深,但配合村民对山中传说的恐惧,能放大效果。”

杜柏年皱了皱眉,“那……那山魈就成了人了?”

“更准确说,是人利用了‘山魈’这个符号,操纵人心。”林初回答。

“那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人故意害我们?”村民的声音中掺杂着愤怒与无助。

“这还需要我们调查。”林初轻轻说道,“但我怀疑,真正的凶手不仅利用了技术,更利用了你们的记忆和情绪——一种被称为‘集体认知’的现象。它可以让许多人无意识中接受同一套‘故事’,即便故事本身未必真实。”

顾砚凑过来,眼睛闪闪发光:“集体认知听起来像群体被洗脑了,那岂不是电影里的大阴谋?”

“现实有时候比电影更复杂。”林初严肃地说,“你们记得吗?上次那起密室杀人案中,也有类似现象。语言和记忆,有时就是最强的陷阱。”

她的话让空气更加沉重,仿佛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语言背后隐形的枷锁。

“我需要一个具体的例子。”林初说道,“谁能讲讲,自己亲身经历或听说的‘山魈声音’是怎样引导人的?”

一位年轻汉子站起来,名叫吴亮,声音带着些许颤抖:“那天晚上,我在家门口听到妈妈叫我名字,我回头看,没看到她。声音一遍又一遍,越来越急促,我跟着声音进了林子,后来被村里人找回。妈妈说她根本没叫我。”

“你的记忆跟实际情况产生了冲突。”林初沉声道,“这种认知不协调,是心理学里‘认知失调’的一种表现。它会让人疑惑,甚至恐慌。”

顾砚抓头,“看来这山不光有山魈,还有心理医生得跟着来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