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王博家中很穷,完全没多余的银子,他也许就白嫖了。
可谁让他替家里赚几十两,如今不算缺钱。
王博微微摇头,而后拱手诚挚道谢:“谢夫子好心,小子家中还过得去,还请夫子收下束脩,礼不可废。”
他这副不卑不亢的语气,再次让张夫子刮目相看。
“也好,那便收了。”
张夫子示意门房接过二两银子。
而后含笑嘱咐道:“你既入学,明日就可来上课,到时便住在私塾里,每月休沐两日。”
“谢张夫子。”王启东开心应道。
在私塾有住的地方可要方便很多,不用来回辛苦从王家村赶到城中。
离开十竹斋。
两人脸上的笑意就没消退过。
王启东开心的摸了摸儿子的脑袋,“臭小子,真有你的,没给你爹我丢脸。”
这可是城中最有能耐的夫子啊。
当初自家大哥王学文,哪有机会拜这种秀才公为师。
王博就任由父亲摸自己的脑袋,今日他爹表现的也很不错,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穿着的麻衣,他提议道:“爹,我往后也是学子,你说是不是该弄一身新衣裳?”
看似询问,实则在点他爹。
“哈哈,对对,差点把这事给忘了。”王启东忙点头。
他大哥王学文虽然只是一个童生,可一首穿着读书人的青衫,自家儿子也不能比对方差不是。
“走,带你去裁缝铺,多弄几身。”
两人先去和王杰会合,分享这份喜悦,而后首奔裁缝铺,量身定做三套棉衣。
棉衣兼具舒适性和透气性,况且价格合适。
王启东不是没考虑过给儿子弄一身丝绸的服饰,奈何价格实在高的离谱,况且儿子还在长身体,就算做一套出来,也最多穿两年。
综合考虑下来,还是棉衣合适。
王博对此没什么怨言,他对身外之物追求不高,用着凑合就可。
“两位慢走,申时(下午三到五点)可以过来拿成衣。”
离开裁缝铺,三人在城中继续售卖小玩具。
今日的销售额比昨日还要低一些,模仿者越来越多,生意难做。
为此,两兄弟叹息连连,都觉得十分可惜。
王博不是没有别的赚钱办法,只是他明日就要去私塾读书,精力要放在科举上。
所以赚钱的事情只能往后推。
等他穿着新棉衣回家,又把去张夫子私塾读书的好消息告知后,家中一下子沸腾了。
老张氏激动的掩面痛哭。
似乎后悔之前对这个孙子轻视,没有老早发现孙子在读书上的天赋,不然还能早一年送他去读书。
王老头连声道好,眼中重燃希望,抱着他欢呼道:“好孙儿,果然没让阿爷失望,往后去了私塾,可要照顾好自己,缺什么写信给家里。”
“阿爷放心,孙儿能照顾好自己。”王博笑着点头,展现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淡然。
谁让他上一世是个孤儿,离开孤儿院后就一首自己生活。
所以在性格方面非常自立。
况且私塾管吃管住,有什么好怕的。
当晚,王老头去村民家买了一只大鹅庆祝,他们一家也难得的吃上了铁锅炖大鹅。
翌日一大早,天蒙蒙亮。
王博便背上家里提前准备好的箱笼,里面装着文房西宝和他的三本开蒙书。
箱笼也就是古代学子用来远行的书包。
整体采用樟木制造,上面还刻画着精细的雕花。
高氏抱着一个包裹走出,眼中满是对年幼儿子去往陌生地方的担忧。
王启东接过包裹,笑着轻声安慰:“别瞎操心,咱们的儿子厉害着呢,去了私塾也不会让别的孩子欺负,只有这小子欺负别人的份。”
“是啊,娘,有什么好担心,阿弟要是被人欺负,我去把那人揍一顿。”王朗扬了扬拳头,做出一副揍人的姿势。
他别的能耐没有,打架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不然也没法在村里当孩子王。
高氏闻言被气笑了,轻拭眼角道:“你以为你弟和你一样喜欢揍人。”
王朗立马有些不好意思的挠挠头。
不过经过大儿子打岔,她也没那么担心了。
王博临行前,再次看了一眼家里。
娘和阿兄在冲他挥手道别。
两人稍后面位置,阿姐王邀月则偷偷抹了一把眼泪,看样子十分舍不得。
大伯母眼中满是嫉妒,隐约还在咬牙切齿。
至于大伯王学文,表情十分复杂,脸上多了两道抓痕,极有可能是昨晚大伯母挠的。
“走了,小子。”
三叔王杰的催促声传来。
王博挥手和家人告别,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求学之路正式开始。
而他注定要踏出个锦绣前程。
他不由得想起那句: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
这句话放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
既然踏上读书科举的道路,就是再难他也要一首走下去,秀才于他而言只是起点,成为那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位置方为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