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基础桩功是练习八极拳的根基,扎实练习有助于增强身体稳定性、培养内劲、提升发力技巧。
下面结合我多年习练经验,为大家详细介绍常见的八极拳基础桩功:
两仪桩(抱婴桩):这是八极拳入门的筑基桩功,也被叫做骑马蹲裆式。相传是八极拳始祖吴忠的女儿吴荣练功时体悟出的站桩秘诀。
站桩时,我们取中平架,高度适中,既不过高也不过低,要领和原传形意拳浑元桩相似。左手握空拳,拳心朝下,想象自己正抱着一个还不会走路、圆柔如球的婴儿,大小臂自然呈圆弧形,就像太极拳抱球那样。
右手成虎形掌,掌心朝上,托在腮旁,想象手中托着一座小山,这样练才能让内劲沉重如灌铅,并且贯通全身。
同时,两肘屈回撑顶,感觉像在用力量推开两座大山;头部上顶,颈部向上拔,胸部上提,仿佛头顶着青天。
胯部放松,膝盖下蹲,脚下用力踩,就像踩在两山之间的大河之上,通过上顶下踩形成二挣力。
八极前辈把这种桩态产生的内劲称为“十字劲” 。
单练这个桩功,可以培元养气、伸筋拔骨,为后续练习打下坚实基础。
分掌桩:我们先采用马步站立姿势,然后将双手臂侧平举,让两掌的拇指侧朝上。
练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站桩的基本要领,也就是“沉肩坠肘、含胸拔背、顶顶拔腰、气沉丹田” 。
我自己练习时,会配合道家“数息法”进行呼吸训练。
刚开始可能不太习惯,但坚持一段时间后,就能明显感觉到气息更加顺畅,身体也更沉稳。
开合桩:这个桩功是在“分掌桩”的基础上练习的。
两掌缓缓向前环抱,到十指相对的时候,稍微停顿一会儿,再缓缓打开恢复原状,如此循环往复。
练习时间不用一开始就很长,可以根据自身承受能力,由短到长逐渐增加,慢慢延长到30 - 60分钟甚至更久。
站桩要领和呼吸训练与分掌桩是一样的。
我刚开始练开合桩时,动作幅度和速度都把握不好,后来通过不断调整,找到了那种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对气息的掌控也更上一层楼。
无极桩:并步站立,双脚平行,间距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保持脊柱正首,就像有一根丝线悬着一样。
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练习时,先通过自然呼吸,慢慢过渡到腹式呼吸,吸气的时候小腹微微隆起,呼气的时候气沉丹田。
练习者可以选择闭目,或者目视前方,想象自己的身体如同虚空,没有杂念,全身放松通透,就像融化了一样。
这个桩功主要是培养身体的自然感和平衡感,是后续桩功练习的重要基础。
我每次练无极桩,都像是在给自己的身心做一次深度放松,练完后感觉神清气爽。
三体式桩:前脚向前迈出一步,后脚跟进,两脚间距大概是肩宽的两倍,前腿屈膝,后腿伸首,身体重心放在前脚的三分之一处。
双手呈前后分布,前手抬起高度不超过眼睛,后手置于腹部前方,形成“前手如钩,后手如箭”的姿势。
这个桩功特别强调身体的虚实转换和重心移动,通过练习能培养灵敏性和反应能力,同时注重上下肢的配合以及整体发力。
我在练习三体式桩时,会着重体会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每一次调整姿势,都感觉离整体发力的境界更近一步。
弓步桩:前脚向前迈出一大步,屈膝成90度角,后腿伸首,脚尖内扣,两脚的横向距离大概一脚宽。
双手可以根据不同要求,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弓步桩主要锻炼腿部的前弓后蹬力量,长期练习能有效提高下肢爆发力和支撑能力,对培养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也很有帮助。
我刚开始练弓步桩,蹲下去没多久就感觉腿部酸痛,但坚持下来后,明显感觉到腿部力量增强,身体也更加灵活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