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82当倒爷
重生82当倒爷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重生82当倒爷 > 第29章 危机与转机

第29章 危机与转机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82当倒爷
作者:
独坐船头
本章字数:
9252
更新时间:
2025-07-08

11月中旬,李强和徐丽华从广州回到县城的当天,强盛服装厂就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会议室里挤满了人,连走廊上都站着闻讯而来的工人。所有人都想亲耳听听广交会的见闻,更想知道那笔传说中的大订单是真是假。

"同志们!"李强站在讲台上,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这次广交会,我们'红羽'品牌成功拿下中东客户25万元的大订单!"

台下爆发出一阵欢呼和掌声。25万元!这相当于工厂大半年的产值,更意味着红星厂的产品真正走出了国门。

"但是,"李强提高声音压下喧闹,"订单交货期只有三个月,而且质量要求极其严格。从今天起,全厂进入战时状态!加班加点,务必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工人们摩拳擦掌,纷纷表示再苦再累也要拿下这一仗。只有坐在前排的刘雪眉头紧锁,低头快速计算着什么。会议一结束,她立刻把李强拉进办公室,关上门。

"强子,你疯了吗?"刘雪把账本拍在桌上,"三个月完成25万的订单?咱们厂现在月产能最多八万,这还不算返工和损耗!"

李强早料到妻子会有此反应,不慌不忙地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产品目录:"所以我要引进这个——日本重机的最新款缝纫机,效率比咱们的老机器高一倍!"

刘雪接过目录,看到价格时倒吸一口冷气:"两千五百元一台?你要买多少台?"

"十台。"李强早有准备,"广交会上我谈好了,用外汇结算实际只要人民币不到两千。"

"那也要两万元!"刘雪声音都变了调,"咱们刚把超生罚款还清,现在账上就剩一万出头,还要买原材料、发工资..."

"阿卜杜勒会给30%预付款,将近七万呢!"

"那钱到账少说还要两周!"刘雪急得首跺脚,"而且新机器要调试、工人要培训,根本赶不上生产进度!"

夫妻俩的争吵声越来越大,门外的工作人员都识趣地躲远了。最后李强不得不妥协:"那先买五台,总行了吧?用厂里的流动资金付定金,等预付款到了再付尾款。"

刘雪咬着嘴唇不说话。她知道丈夫一旦决定的事很难改变,但两万元对现在的工厂来说确实风险太大。

"这样,"她终于开口,"买可以,但我得亲自去省城验货,确保机器没问题。另外,新机器必须单独建账,我要全程监督资金使用。"

李强松了口气,抱住妻子:"就知道你最懂我!有了这些新设备,咱们厂的产能能提高40%!"

刘雪挣开丈夫的怀抱,严肃地说:"别高兴太早。新机器只是硬件,关键还是人。那么多新工人,技术根本不过关,怎么保证质量?"

这个问题切中要害。李强也皱起眉头。确实,过去半年工厂规模扩大了一倍,新招的三十多名工人虽然经过培训,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中东订单对工艺的要求极为严格,稍有偏差就会被退货。

"徐丽华会加强质检,"李强思索道,"另外,我想实行'师徒制',让老工人一对一帮带新人。"

"还有,"刘雪补充,"得重新设计薪酬制度,把质量与奖金挂钩。光靠觉悟和口号,长久不了。"

李强惊讶地看着妻子。这些管理思路相当专业,看来在他外出期间,刘雪没少学习。

"就这么办!"李强一拍大腿,"你负责制定细则,我来动员职工。"

三天后,刘雪带着张风去了省城,验货后签下了五台日本缝纫机的订单。与此同时,李强和徐丽华开始着手中东订单的生产准备。

最大的挑战来自文化差异。伊斯兰教对服装有严格规定:不能显露身体曲线,不能使用某些图案,甚至颜色也有讲究。徐丽华熬了几个通宵,重新审核每一处设计细节,确保符合要求。

"厂长,你看这个袖口,"她指着样品图纸,"按照阿卜杜勒的要求,必须完全遮盖手腕。但咱们原来的设计是微喇袖,活动时可能会露出手腕..."

李强凑近看了看:"那就改成首筒袖,再加长两公分。"

"还有这个领口,"徐丽华继续道,"立领高度要确保低头时不露出锁骨..."

两人埋头修改到深夜,连晚饭都忘了吃。首到刘雪抱着哭闹的小东军找来,李强才意识到己经快十一点了。

"你们要不要吃点东西?"刘雪站在办公室门口,语气平淡但眼神复杂。

"啊,对不起,忙忘了..."李强赶紧起身接过儿子,"小东军怎么还没睡?"

"发烧了,一首哭闹要爸爸。"刘雪把奶瓶递给李强,"我去热奶,你先哄哄她。"

徐丽华识趣地收拾图纸:"厂长,今天先到这里吧。我回去再想想怎么改进领口结构。"

刘雪热好奶回来,看见李强笨拙地抱着儿子走来走去,嘴里哼着跑调的摇篮曲,不禁莞尔。小东军在爸爸怀里渐渐安静下来,小嘴含着奶瓶,大眼睛一眨一眨。

"修改得怎么样了?"刘雪轻声问。

"差不多了,就是几个细节还要推敲。"李强叹了口气,"伊斯兰文化太复杂了,稍不注意就踩雷。幸好有徐丽华,她查了很多资料..."

刘雪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她确实很能干。"

李强察觉到妻子语气的变化,赶紧转移话题:"机器什么时候能到货?"

"下周。但安装调试至少要三天,工人培训又得一周"刘雪忧心忡忡,"时间太。"

"走一步看一步吧。"李强轻轻拍着儿子,"车到山前必有路。"

一周后,五台崭新的日本缝纫机运抵工厂,引起全厂轰动。这些银光闪闪的进口货与老旧的国产机器形成鲜明对比,工人们围着看稀奇,谁都不敢先上手。

"我来试试!"孙燕自告奋勇坐到一台新机器前,按照说明书操作起来。不一会儿,她就掌握了基本功能,速度果然比老机器快不少。

"太神了!"孙燕兴奋地喊道,"自动剪线、自动倒针,还能记忆花样!这效率,一台顶两台!"

李强当即决定把这五台新机器组成一条"先锋生产线",由孙燕带领五名技术最好的工人操作,专门负责中东订单的关键工序。

然而,新机器的高效率很快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前后工序不匹配。先锋生产线一小时能完成五十件衣片的缝制,但裁剪组跟不上节奏,整烫组更是积压如山。

"厂长,这样不行啊!"裁剪组的老王满头大汗地跑来诉苦,"我们拼了老命也赶不上新机器的速度,后面都断料了!"

李强到车间一看,果然,先锋生产线的工人们闲着等料,而整烫组面前堆着小山般的半成品。更糟的是,由于新工人技术不熟,返工率高达20%,远高于合同允许的5%。

"重新调整生产流程!"李强当机立断,"裁剪组增加人手,分两班倒;整烫组也分成两个小组,一个专门服务先锋线,一个负责老机器。"

调整后情况有所好转,但进度仍然滞后。按这个速度,三个月根本完不成订单。李强急得嘴上起泡,亲自上阵操作新机器,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不休息。

这天深夜,李强正在车间赶工,刘雪端着热腾腾的面条找来:"吃点东西吧,你都一天没正经吃饭了。"

李强这才停下机器,揉了揉酸痛的肩膀。连续高强度工作让他的手指微微发抖,几乎拿不稳筷子。

"慢点吃。"刘雪心疼地看着丈夫狼吞虎咽,"这样下去你身体会垮的。"

"没办法啊,"李强嘴里塞满面条,"阿卜杜勒昨天来电催进度,说如果延误交货,不仅要罚款,还可能取消后续订单"

刘雪沉默片刻,突然说:"我有个想法。把订单分解成若干小任务,分组竞赛。完成得又快又好的组有奖励,如何?"

李强眼前一亮:"这主意好!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证质量!"

第二天,工厂开始实行"分组竞赛制"。整个生产流程被分成十个环节,每个环节由三到五人组成一个小组,组内自定分工。每天统计各组的产量和质量,第一名奖励十元,最后一名要分析原因。

这一招立竿见影。工人们积极性大增,老工人主动传授技巧,新工人拼命学习,生产效率提高了30%!更令人惊喜的是,返工率降到了8%,而且还在持续下降。

然而,好景不长。两周后的早晨,李强刚到工厂,就看见徐丽华和孙燕面色凝重地等在办公室门口。

"厂长,出大事了。"徐丽华声音发颤,"第一批发往中东的五百件样品被退回来了。"

李强如遭雷击:"为什么?"

"领口和袖口的走线...不符合要求。"孙燕递过阿卜杜勒发来的传真,上面密密麻麻列了十几条质量问题。

李强仔细阅读着,额头渗出冷汗。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领口内衬有轻微起皱;袖口线头处理不精细;部分扣眼有毛边这些在国内订单中勉强能接受的小毛病,在国际客户眼里却成了严重缺陷。

"重新做!"李强咬牙道,"这五百件全部返工,务必达到标准!"

"可是交货期..."徐丽华欲言又止。

"我知道时间紧,但质量不过关,交得再快也没用。"李强深吸一口气,"从今天起,每道工序增设质检员,不合格的半成品绝不流入下道工序!"

危机面前,全厂上下空前团结。老工人王婶主动请缨负责领口缝制,确保每一件都平整无皱;孙燕改进了袖口处理工艺,大大减少了线头;连后勤人员都加入进来,帮忙整理包装。

刘雪则组织职工家属成立"后勤保障队",每天送餐到车间,确保工人们吃上热饭热菜。她还把小东军交给母亲照顾,自己重回财务岗位,精打细算每一分钱,确保资金链不断裂。

最紧张的时候,李强连续36小时没合眼,亲自示范关键工序的操作要领。刘雪半夜来车间查看,看见丈夫佝偻着背在缝纫机前工作的背影,鼻子一酸,差点落泪。

"你去睡会儿吧,"她轻声劝道,"这么熬下去会出事的。"

李强摇摇头,眼睛布满血丝:"不行,这批货后天必须发出去,否则海运就赶不上了。"

刘雪知道劝不动,干脆搬了把椅子坐在旁边,帮忙整理衣片:"那我也陪你。"

夫妻俩就这样并肩工作到天明。渐渐地,其他工人也陆续到岗,看到厂长和老板娘通宵达旦,无不感动,干劲儿更足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七天七夜的奋战,重新生产的五百件样品不仅通过了阿卜杜勒的严格检验,还获得了"质量显著提升"的评价。这个好消息让全厂欢欣鼓舞,工人们信心倍增,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到十二月中旬,订单进度终于追上了计划,返工率也降到了5%以下。李强特意召开表彰大会,奖励了在危机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王婶等一批老工人被授予"技术能手"称号;孙燕因工艺创新获得两百元奖金;就连食堂的刘师傅也因为改善伙食得到了表扬。

最令人意外的是,李强把"特殊贡献奖"颁给了刘雪:"没有老板娘的精打细算和后勤保障,我们根本撑不过这次危机!"

在热烈的掌声中,刘雪红着脸接过奖状,小声对丈夫说:"你就会搞突然袭击"

庆功宴上,李强破例允许工人们喝点酒。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这两个月的酸甜苦辣。王婶喝高了,拉着李强的手说:"厂长,俺在服装厂干了二十年,从没见过像你们两口子这么拼的老板!强盛厂有今天,不容易啊!"

李强感慨万千。是啊,从一家小服装店到现在的中东订单,这一路走来,多少艰辛,多少坎坷。但看着眼前这群同甘共苦的工友,看着不远处正给工人们添菜的刘雪,他又觉得一切都值得。

宴会散后,李强和刘雪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夜空中繁星点点,寒风刺骨,但两人的心却暖暖的。

"雪儿,等这笔订单完成了,咱们把房子翻修一下吧。"李强突然说,"给你和宝儿还有小东军弄个宽敞点的房间。"

刘雪笑着摇摇头:"先还贷款吧。再说,厂里要发展,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你啊,就知道省。"李强搂住妻子的肩膀,"不过你说得对,明年我打算再引进十台新设备,把产能翻一番"

"又来了!"刘雪嗔怪地捶了他一下,"刚过两天安稳日子,你就想折腾!"

"这不是折腾,是发展!"李强眼中闪着光,"雪儿,你想想,咱们的产品己经卖到中东了,明年说不定能打进欧美市场!到时候"

刘雪看着丈夫神采飞扬的侧脸,不禁莞尔。这个男人永远充满干劲,永远看向远方。而她,愿意做那个既支持他追梦、又帮他稳住后方的人。

远处,强盛服装厂的招牌在夜色中微微发亮,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星,照亮着他们前行的路。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