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人才短缺的问题逐渐凸显。虽然从培训班选拔了一些员工,但面对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现有的人员配置明显不够。
"我们急需更多的专业人才。"医务科主任在科室会议上汇报,"特别是中医方面的专家,现在几乎完全依赖沈院长一个人。"
沈清雨深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个医院不能只依靠一个人的能力,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医疗团队。
"我们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沈清雨在院务会议上提出,"既要引进外来人才,也要培养自己的人才。"
她决定采取多种方式解决人才问题:
首先是扩大培训班的规模,专门为医院培养后备人才。她把培训班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
"我们要培养一批真正懂中西医结合的医生。"沈清雨说,"这样的人才市场上很少,我们必须自己培养。"
其次是与医学院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她主动联系省医科大学,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我们愿意接收实习生,也希望能派我们的员工去进修。"沈清雨对医科大学的领导说,"这是互利双赢的合作。"
医科大学对沈清雨的提议很感兴趣。柳河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业界的声誉很好,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习机会。
"沈院长,我们很愿意与您合作。"医科大学的院长说,"您的中西医结合理念正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
很快,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医科大学每年派遣20名优秀学生到柳河医院实习,同时为柳河医院的员工提供进修机会。
第三是高薪聘请专家。沈清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成功邀请了几位知名专家加盟。
"王教授,您能来我们医院工作,真是太好了。"沈清雨激动地迎接新来的心内科专家王建国教授。
王建国是省城某大医院的退休专家,听说沈清雨的事迹后,主动要求来柳河工作。
"沈院长,我虽然退休了,但还想为医疗事业做点贡献。"王教授说,"您这里的中西医结合理念很吸引我,我想来学习一下。"
有了这些专家的加入,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临床经验。
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沈清雨还建立了内部学习制度。每周举行学术讲座,每月进行病例讨论,每季度组织技能比赛。
"我们要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沈清雨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这些措施很快就显示了效果。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增强。
"在沈院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在进步。"小张护士感慨地说,"以前只会机械地执行医嘱,现在能独立思考了。"
最让沈清雨欣慰的是,一些优秀的培训班学员己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李医生,您的针灸技术进步很大。"沈清雨夸奖一个培训班出来的年轻医生,"这个病例处理得很好。"
"都是跟您学的。"李医生谦虚地说,"我还要继续努力。"
为了激励员工学习,沈清雨还建立了奖励机制。表现优秀的员工不仅有物质奖励,还有进修学习的机会。
"我们要让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机会。"沈清雨说,"只有员工发展了,医院才能发展。"
人才培养的成效很快就体现在医院的发展上。病人越来越多,医疗质量越来越高,社会声誉也越来越好。
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医院影响力的扩大,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纠葛也开始出现。
"沈院长,有些老员工对新来的专家有意见。"医务科主任私下汇报,"他们觉得新专家抢了他们的风头。"
"还有一些进修回来的员工,态度有些变化。"护理部主任也反映,"觉得自己学了先进技术,就比别人高一等。"
沈清雨意识到,人才培养不仅要关注技术能力,更要注重思想品德的培养。
"我们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沈清雨在全院大会上强调,"技术水平很重要,但医德更重要。一个没有医德的医生,技术再高也是危险的。"
她开始在医院推行医德教育,定期组织学习讨论,让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我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不是高高在上的技术权威。"沈清雨说,"要始终保持一颗仁爱之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引导,医院的风气有了明显改善。新老员工之间的矛盾得到化解,大家重新团结在一起。
"团结就是力量。"沈清雨感慨地说,"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医院才能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