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听闻,微微点头,赞许道:“世子行事果然雷厉风行,有此筹备,军校之事便成功了一半。”
吴三桂目光中满是欣慰,看向吴逸辰说道:“逸辰,你此次谋划深远,若能将军校办好,于我平西军而言,实乃幸事。”
吴逸辰赶忙躬身谢道:“父王谬赞,孩儿定当竭尽全力。只是这第一批学员招收得有些仓促,所以暂且先用巡防营的士兵来进行教学实践。父王,若后续您有意继续开办第二批讲武堂,咱们便可招募一些年轻力壮且识文断字的人。毕竟有文化基础,学起军事知识来会更顺畅。但招募之时,一定要注意甄别,必须挑选身份背景可靠之人。像父王从关外一路带到云南的那些关宁铁骑老兵的子侄,便可以优先进入咱们曲靖府的军校学习。”
吴三桂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思索:“你想得倒是周全。关宁铁骑的后代,自幼耳濡目染,对军事多少有些了解,确实是不错的苗子。”
吴逸辰继续说道:“父王,若是扩大规模,招收这些有文化的年轻军官,培养方向便不能只局限于伍长、什长级别。得更全面地传授他们军队的各类知识。毕竟日后,咱们是要将他们往军队中层将领的方向去培养,若是他们表现出色,甚至能走得更远。如此一来,便需要从整个平西军范围内选拔优秀的军官,到咱们曲靖府的军校来给他们授课。让这些年轻学员能汲取到最实用、最前沿的军事经验和知识,为我平西军打造一支精锐的中层军官队伍。”
吴逸辰自信一笑,说道:“父王,孩儿以为,首先可制定一套严格且公正的选拔标准,让各营军官都能公平竞争,为了能入选授课而积极展现自身才能,也能保证授课质量。其次,对于入选的军官,给予他们一定的晋升机会与优厚待遇,让他们明白参与军校授课,不仅是为了培养后辈,也是自身发展的一个契机。”
方光琛微微点头,抚着胡须说道:“世子此计可行,以公平选拔为基础,再辅以利益驱动,想必各营军官会踊跃参与。只是这标准的制定,需谨慎斟酌,确保全面且合理。”
马宝也接口道:“不错,选拔标准关乎着授课质量,进而影响军校学员的培养成效。此外,各营情况不同,如何平衡各营入选人数,也需细细考量。”
刘玄初目光闪动,思索着说:“除了选拔标准和人数平衡,还得考虑授课军官的时间安排。毕竟他们在各营也有本职事务,不能因授课而耽误了营中要务。”
吴逸辰认真听完众人的建议,说道:“诸位先生所言极是。关于选拔标准,孩儿打算从实战经验、军事理论知识、教学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量。至于各营入选人数,会根据各营规模、战功等因素按比例分配。而授课时间,会提前制定详细的课程表,尽量避开各营繁忙时期,做到军校授课与营中事务两不误。”
吴三桂听后,面露赞许之色:“逸辰,你能思虑如此周全,甚好。但还有一事,你让关宁铁骑老兵子侄优先进入军校学习,这背后可有更深层的考量?”
吴逸辰神色坦然,恭敬说道:“父王,关宁铁骑为父王基业立下汗马功劳,他们的子侄若能在军校得到良好培养,日后必能为平西军注入新的活力,壮大我军实力。”
吴三桂点点头,对吴逸辰的回答表示认可。
此时,方光琛和刘玄初心中暗自思忖。方光琛心想,世子此举,表面是为壮大平西军,实则背后有着更深的权谋考量。关宁铁骑作为王爷的老班底,世子通过让他们的子侄进入军校,无疑是在拉拢这股重要力量,日后这些子侄成才,必定对世子感恩戴德,世子之位也会更加稳固。刘玄初同样想到,世子年纪轻轻,竟有如此长远谋划,以培养人才之名,行凝聚人心之实,不仅能得到关宁铁骑老兵的拥护,平西军中那些中低层将领也会因自家子侄受益而对世子心生感激,如此一来,世子在军中的威望必将大增,对平西军的掌控也会更加牢固。两人对视一眼,眼中均闪过一丝赞赏。
方光琛不禁点头称赞:“世子深谋远虑,此乃一举多得之策。既培养了人才,又稳固了军心,实乃良计。”
马宝和刘玄初也纷纷表示赞同,马宝笑着说:“世子此举,定能让平西军上下一心,战力更上一层楼。”
刘玄初附和道:“不错,假以时日,这军校必能成为平西军的人才摇篮。”
吴三桂欣慰地看着吴逸辰,说道:“逸辰,你能以大局为重,为平西军长远发展考虑,本王甚是欣慰。就按你说的办,务必将此事办好。”
吴逸辰抱拳应道:“父王放心,孩儿定不负所托,全力以赴将军校之事做好,为平西军的壮大贡献心力。”随后,众人又就军校建设的一些细节问题,如学员的日常管理、课程的具体设置等,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为军校的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