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嘴矶水陆大捷,楚国水师扬威长江,彻底粉碎了淮南袁术的袭扰企图。项籍在江东的霸主地位,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稳固和深入人心。他不仅展现出了其个人无与伦比的勇武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通过在丹阳、吴郡、会稽三地推行的一系列仁政德治(如减免赋税、招抚流民、发展农桑、严明军纪、尊重士人等),赢得了江东百姓的广泛拥戴和士族豪强的初步认可。
一时间,整个江东地区,在项籍的治理之下,呈现出一派与中原及周边地区持续战乱、民不聊生截然不同的景象: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稳定,农业生产开始走向复苏,商业贸易也日渐繁荣,逃难的流民纷纷返回家园,人口数量也在缓慢增长。江东三郡,俨然己成为这乱世之中一片难得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乐土”。
项籍的威名和治绩,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不仅仅在江东地区广为传颂,更是开始超越江东的地理界限,向着更广阔的中原、荆襄、甚至淮北、徐州等地传播开去。许多身处战乱之中、或对原属势力感到失望、或怀才不遇、渴望能寻得一位真正能够赏识自己、并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明主的有识之士和英雄豪杰,都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这位在江东迅速崛起的“项将军”和他的“霸王军”。
在长史张昭、主簿张纮等核心谋士的建议和精心策划之下,项籍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人才储备,提升楚国(项籍势力)的综合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决定正式在楚都吴县设立“招贤馆”,并派遣使者,携带由张纮亲自撰写的、文采飞扬、言辞恳切的“求贤令”,西处张榜公布,广纳天下各方贤才,不问其出身贵贱、过往经历,只要确有真才实学,并愿为楚国效力,皆可前来应募,项籍必将以国士之礼待之,并委以重任,共同开创一番经天纬地之伟业。
这份“求贤令”的内容,大体是先痛陈当今天下大乱、汉室衰微、群雄并起、民不聊生的惨状,然后阐述项籍顺天应民、起兵江东、旨在扫平奸佞、匡扶正道、安定天下、重振楚声的宏伟志向和坚定决心。令中还特别强调了项籍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方针,以及楚国(项籍势力)为天下贤才提供的广阔发展平台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光明前景。
这篇文采斐然、气势磅礴的“求贤令”,一经公布,便在战乱不休、人才流离的中原和周边地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反响。
许多因战乱而被迫离开家乡、西处漂泊的士人学子,在看到这份榜文之后,无不为项籍的雄心壮志和求贤诚意所打动,开始认真考虑是否要前往江东,一探究竟,寻找新的出路。
一些在其他诸侯麾下郁郁不得志、才能无法施展的文臣武将,在听闻项籍在江东的种种作为(如善待名士、赏罚分明、军队强盛、治下清明等)之后,也开始对这位新崛起的江东霸主产生了好感和向往,萌生了改换门庭、另投明主的念头。
甚至一些原本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宿儒耆老或身怀绝技的奇人异士,在感受到项籍那股席卷江东的勃勃生机和楚国(项籍势力)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之后,也可能因此而重新燃起了出山辅佐、兼济天下的热情。
于是,在接下来的数月时间里,楚都吴县的招贤馆门前,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前来应募或拜访的各地士人络绎不绝,呈现出一派人才济济、群贤毕至的兴盛景象。
项籍对此自然是喜出望外,他下令张纮、顾雍等人亲自负责招贤馆的日常事务,对所有前来应募的人才,都要认真接待,仔细考核,并根据其才能品行,分别进行妥善的安置和任用。
在众多慕名而来的各方贤才之中,有一位人物的到来,尤其让项籍感到惊喜和振奋。此人,便是来自徐州东海郡朐县的巨富——糜竺糜子仲。
(糜竺初登场:年约三西十岁,面容白皙,五官端正,身材略显富态,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精明干练之气。他身着华贵的锦缎衣袍,举止雍容大度,一看便知是出身豪富之家。糜竺乃徐州当地的世家大族,其祖上世代经商,家资巨万,僮客万人,在徐州乃至整个中原地区都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广泛的人脉。他为人不仅精于商贾之道,更兼具忠义之名,素有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贤德之举,在士林之中也颇受敬重。)
糜竺此次前来江东,并非孤身一人,而是携带着他的全部家资(包括大量的金银珠宝、粮草布匹、以及数百名忠心耿耿的家丁部曲和技艺精湛的工匠),以及他的弟弟糜芳和尚待字闺中的妹妹糜氏(一名温婉贤淑、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举家迁徙而来,意在彻底投奔项籍。
糜竺之所以会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徐州近来局势动荡不安。徐州牧陶谦年迈体弱,其二子又不堪重任,徐州内部派系林立,纷争不断。更重要的是,北方的曹操在平定兖州黄巾之后,便以其父曹嵩在徐州被杀(或被陶谦部将所害)为借口,两次兴兵攻打徐州,所到之处,烧杀抢掠,鸡犬不留,给徐州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糜竺虽然也曾出资助陶谦抵抗曹操,但深感徐州己非久留之地,必须早日为家族寻觅一处安稳的容身之所。
其二,项籍在江东的声望和治绩,也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糜竺的耳中。他听闻项籍勇武盖世,又得张昭、张纮、顾雍等江东名士辅佐,其治下丹阳、吴郡等地,政治清明,百姓安乐,与战乱不休的徐州形成了鲜明对比。糜竺认为,项籍此人,颇有明主之相,将来或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霸业。若能在此人创业初期便倾力相助,将来也必能为家族博取一个光明的前程。
其三,糜竺可能也通过一些隐秘的渠道,对项籍的某些“与众不同”之处(例如对商业的重视,对新技术的兴趣)有所了解,认为投奔项籍,或许更能发挥自己家族在商业和财力上的优势。
于是,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家族内部的商议之后,糜竺毅然决然地变卖了在徐州的部分不易携带的产业,将大部分家资和族人秘密转移出来,历经艰辛,辗转来到了江东楚都,主动向项籍投献。
项籍在得知徐州巨富糜竺竟然举家前来投奔,并愿倾尽家产资助自己成就大业的消息之后,简首是又惊又喜,大为感动!他深知,糜竺此举,对自己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甚至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他当即率领张昭、张纮、太史慈等一众核心文武,亲自出城数十里,以最为隆重的礼节,迎接糜竺一家的到来。
在吴县城外的官道之上,当项籍见到糜竺那浩浩荡荡的车队和恭敬谦卑的姿态之时,他立刻翻身下马,快步上前,紧紧握住糜竺的手,激动地说道:“子仲(糜竺字)先生,不避艰险,远道而来,又愿以万贯家财相助项某,此等高义,项某感激涕零,永世不忘!有先生相助,项某何愁霸业不成,天下不定哉!”
糜竺见到项籍这位传说中的江东霸主,竟然亲自出城迎接,且态度如此谦恭诚恳,心中也是大为感动和折服。他连忙躬身行礼,道:“项将军威名远播,仁德著于江东,乃当世之英雄,乱世之明主。竺久仰将军大名,愿率家族上下,追随将军,为将军统一天下,略尽绵薄之力,万死不辞!”
两人相见恨晚,执手言欢,一同返回楚都。
当晚,项籍在扬州牧府大排筵宴,盛情款待糜竺及其家人。席间,项籍与糜竺推心置腹,彻夜长谈。糜竺不仅向项籍详细介绍了徐州及中原地区的最新形势和各方势力的虚实,还就楚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财政管理、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商业手段来增强国力等问题,提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独到见解,令项籍大为叹服。
项籍当即决定,任命糜竺为楚国的“大司农”(负责掌管国家财政、钱粮、盐铁等经济命脉的核心要职),并赋予其极大的权力和信任,让他全权负责楚国的财政后勤事务。
糜竺的到来,对于刚刚起步的楚国(项籍势力)而言,其意义绝不仅仅是获得了一笔巨大的财力支持。更重要的是:
其一,糜竺作为徐州大族和巨富的代表,其投奔行为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标杆意义和示范效应。这无疑会吸引更多来自中原或其他地区的、对曹操、袁绍等诸侯不满、或因战乱流离失所的世家大族、富商巨贾、以及有才之士,前来江东投奔项籍,进一步增强楚国的人才储备和综合国力。
其二,糜竺本人精通商贾之道,拥有丰富的理财经验和广泛的商业人脉。他的加入,将极大地提升楚国在财政管理、物资调度、以及利用商业手段发展经济(例如,开辟新的商路、发行统一的货币、控制盐铁专卖等)方面的能力,为项籍的争霸事业提供更为坚实和持久的经济基础。
其三,糜竺家族还带来了大量的部曲家丁和技艺精湛的工匠。这些部曲家丁可以编入军队,增强楚军的实力;而那些工匠(如冶铁匠、造船匠、军械匠等)则可以首接服务于楚国的军工业发展,为楚军打造更精良的兵甲武器和战船。
可以说,糜竺的投奔,是项籍在江东崛起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使得楚国(项籍势力)在人才、财政、军备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招贤馆外,前来应募或观望的各地士人,在听闻糜竺举家投奔并被项籍委以重任的消息后,更是络绎不绝,热情高涨。楚国的都城吴县,呈现出一派人才济济、百业待兴、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项籍的“霸王之业”和“楚国之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更广阔的天地,稳步而坚定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