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三国:再造大楚,力压群雄
项羽在三国:再造大楚,力压群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项羽在三国:再造大楚,力压群雄 > 第41章 水利兴修与农桑之政,江东民生初改善

第41章 水利兴修与农桑之政,江东民生初改善

加入书架
书名:
项羽在三国:再造大楚,力压群雄
作者:
柯瓦特罗大尉
本章字数:
5492
更新时间:
2025-06-14

在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基本统一了江东三郡,并运用政治联姻等手段初步稳定了内部的政治联盟之后,楚王项籍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恢复和发展民生,特别是水利兴修和农桑之政上。

他深知,自己前世之所以会败给刘邦,除了性格上的缺陷和战略上的失误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未能得到天下百姓的真心拥戴,未能建立起一个稳固的、能够源源不断提供兵员和粮草的后方基地。而刘邦则恰恰相反,他凭借“约法三章”和萧何在关中的成功治理,赢得了民心,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后勤支持,最终才能屡败屡战,反败为胜。

惨痛的教训,让项籍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八个字的理解,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位诸侯都要深刻。他知道,一个稳固的后方,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卫,需要团结的统治阶层来管理,更需要让治下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如此才能获得他们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也才能为未来的争霸事业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基础。

江东地区,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利资源极为丰富。但与此同时,也时常受到旱涝灾害的侵扰。若能有效地兴修水利,则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水旱灾害带来的损失,更能极大地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从而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

于是,项籍在首席内政大臣张昭、以及那位新近招募的、精通农田水利的专才陈登等人的建议和辅佐之下,决定在楚国(项籍势力)全境之内,大规模地开展水利兴修和农桑推广工作。

首先,是水利工程的规划与建设。

项籍并非只是坐在王宫之中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带领着张昭、陈登以及一批负责水利事务的官员和工匠,不辞辛劳,深入到丹阳、吴郡、会稽三郡的田间地头,仔细勘察各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水系以及农田分布情况。

他凭借自己前世在江淮地区多年征战的经验,以及今生这具身体融合的记忆,再结合陈登等专才的专业知识和建议,共同参与制定了楚国未来数年之内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

这个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

一是在长江、钱塘江等主要干流的沿岸,以及太湖、鄱阳湖等大型湖泊的周边,修筑和加固一批重要的防洪堤坝,以抵御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保护沿岸的农田和村镇。

二是在那些地势较高、水源相对缺乏的丘陵和旱地区域,开凿和疏通一批新的灌溉渠堰和塘浦陂池,将江河湖泊之水引入农田,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抗旱能力。

三是在一些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地区,则要开挖排水沟渠,疏浚河道,以防止内涝的发生,并改良那些盐碱化或沼泽化的土地,使其能够重新用于耕种。

规划方案制定之后,项籍便下令,从楚国军队之中,抽调一部分辅兵部队和在非战时可以轮换休整的士兵,参与到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之中。他认为,让士兵参与生产建设,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民力,减轻百姓的负担,也能让士兵们在劳动中锻炼身体,增强纪律性,并加深他们与地方百姓的联系和感情。

同时,项籍也下令各地官府,以“以工代赈”的方式,招募那些在战乱中失去土地或无以为生的流民和贫苦百姓,参与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之中,官府不仅要为他们提供每日的口粮,还要在工程结束之后,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田地或物资奖励。这一举措,既解决了大量流民的生计问题,也为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更赢得了民心。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项籍也时常会亲临工地,巡视进展,慰问参与建设的士兵和民夫,并亲自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例如,与士兵们一同挑土担石,或挥动工具开挖沟渠),以其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来鼓舞士气,激励众人。

楚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虽然也遇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困难,例如资金的短缺,需要从府库中拨出专项经费,或鼓励地方富商士绅捐资襄助;技术的难题;陈登等专才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施工方法;以及部分地方豪强因为其田产或祖坟位于水利工程的规划区域之内而产生的阻挠和不配合,对此则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对于那些明事理、顾大局的,给予补偿和奖励,对于那些冥顽不灵、恶意阻挠的,则会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

但总的来说,在项籍的强力推动、陈登等专才的精心设计、以及楚国军民的共同努力之下,经过数月乃至一年左右时间的艰苦奋斗,一批重要的水利设施(如横贯丹阳郡的“霸王渠”,或连接吴郡太湖与沿江地区的“云霓堰”)相继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水利工程,如同滋润江东大地的血脉一般,使得大片原本干旱或易涝的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和保护,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造成的损失也得到了显著的缓解。

其次,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推广与革新。

在水利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之上,项籍又下令,在楚国全境之内,大力推广一些新的、更有效率的农具和耕作方法。

他向楚国的能工巧匠们描述一些更先进的农具的形制和原理,例如,比汉代首辕犁更省力、也更能深耕细作的“曲辕犁”的早期雏形;或者是一些能够提高播种效率的耧车、以及能够减轻收割劳累的改良镰刀等等。这些新式农具的出现和推广,虽然未必能立刻达到后世的先进水平,但也足以对当时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耕作方法上,项籍也鼓励农民采用一些更为科学和精细的耕种技术,也根据江东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引导农民种植一些产量更高、或更具经济价值的作物品种(如桑麻、茶叶等)。

他还下令各地官府,必须将保障春耕秋收作为最重要的政务之一,严禁任何官员或军队在农忙时节侵扰百姓、耽误农时,违者严惩不贷!对于那些在农业生产中取得显著成绩(如粮食增产、开垦荒地、推广新技术等)的农户或地方官员,则给予公开的表彰和丰厚的奖励。

在项籍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水利兴修和农桑推广政策的共同作用之下,整个江东楚国(项籍势力)的农业生产面貌,开始焕然一新。

曾经因战乱而荒芜的田野,重新被绿色的禾苗所覆盖;曾经饱受旱涝之苦的土地,如今也得到了清澈河水的滋润。农民们的脸上,也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楚国的粮食产量,因此而得到了稳步的提升。府库之中的存粮日益充裕,不仅能够满足楚国军民的日常所需,更能为项籍未来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提供坚实可靠的后勤保障。

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许多之前因战乱而逃亡他乡的流民,也纷纷听闻项籍在江东的仁政和此地的安定富庶,开始拖家带口地返回家园,或迁徙到楚国境内定居。楚国的人口数量,也因此而逐渐增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和兵员。

项籍的仁政之名,通过那些往来的商旅、逃难的百姓、以及楚国自身的宣传,在江东乃至周边地区广为传颂。他不再仅仅是那个勇冠三军、令人畏惧的“霸王”,更是一位能够给百姓带来温饱和安宁的“明主”。其统治的民心基础,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牢固和深厚。

江东,这片曾经也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正在楚王项籍的精心治理之下,从一片凋敝残破的废墟之中,逐渐恢复元气,并展现出强劲无比的发展潜力和勃勃生机!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