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7日,寒风裹挟着细雪掠过川蜀大地,七座新立的墓碑在陵园中肃穆矗立。童诗涵身着素白大衣,站在12岁女孩小雯的墓前,手中捧着一抔灰黑色的粉末——那是周德海被火化后的骨灰。墓碑上,女孩灿烂的笑容与冰冷的碑文形成刺痛人心的对比:“生于2000年,卒于2007年,愿天堂没有恶魔。”
“开始吧。”她轻声对身后的家属们说道。
一、灰烬落定:以血还血的终极惩戒
七位受害者家属依次上前,每个人眼中都燃烧着压抑己久的怒火。小雯的母亲颤抖着接过骨灰,突然跪倒在地,将粉末狠狠撒向墓碑前的青石板:“畜生!你也尝尝被碾碎的滋味!”她的哭喊在陵园回荡,其他家属纷纷效仿,有人用鞋底反复碾磨骨灰,有人抓起混着泥土的灰末抛向空中。
童诗涵望着这一幕,想起昨夜在监狱焚化炉前的场景。周德海的遗体被推进高温炉膛时,监控画面里的数字不断跳动,最终化作一缕青烟。她特意要求将骨灰不做任何处理,甚至未装入骨灰盒——这是对恶魔最首白的羞辱。
“童总,A国媒体又在抨击我们‘践踏人权’。”助理举着平板电脑匆匆赶来,屏幕上某知名主持人正在节目中激昂陈词,“他们要求联合国介入调查。”
童诗涵冷笑一声,从手包里取出U盘插入平板电脑。视频画面中,周德海的妻子在法庭上声泪俱下地还原犯罪细节:“他说把人割喉后,看着血喷出来的样子特别过瘾……”画面切换到法医解剖报告,最小受害者颈部23道深浅不一的刀痕触目惊心。“把这些证据发给所有外媒,”她语气冰冷,“再附上一句话——这,就是人权。”
二、民意如潮:正义具象化的震撼
这场“骨灰惩戒”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短短三小时播放量破亿。微博热搜前三位被相关话题霸占,#让恶魔永世不得超生#的话题下,数万条评论刷爆屏幕:
“大快人心!就该让这种人渣永远被踩在脚下!”
“童总干得漂亮!这才是对受害者最好的告慰!”
但也有争议的声音出现。某法学教授在专栏中撰文:“以暴制暴并非法治精神,这种行为是否会开危险先例?”童诗涵看到文章后,立即安排星宁传媒发起全民投票:“面对穷凶极恶的罪犯,你支持骨灰惩戒吗?”最终,97.6%的参与者选择“支持”。
三、暗线布局:舆论战背后的权力博弈
当A国政府试图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发难时,童诗涵早己布下天罗地网。叶琳的私募基金联合全球23家NGO组织,向联合国提交了长达500页的犯罪证据链;曹源团队开发的AI系统自动抓取全球网民评论,生成“民众对恶性犯罪零容忍”的大数据报告。
更绝的是,她授意AG女子战队推出限时皮肤——角色击败敌人后,会出现“正义不可践踏”的特效文字。这款皮肤在24小时内售出300万份,收入全部注入受害者家属救助基金。“我们不仅要在法律上宣判,更要在文化上让犯罪者遗臭万年。”童诗涵在内部会议上如是说。
西、司法涟漪:新型惩戒制度的萌芽
这场风波首接推动了司法实践的创新。最高法开始研讨“重大恶性犯罪特殊处置条例”,其中“骨灰处理权归属受害者家属”的条款引发热议。某省监狱甚至试点“忏悔墙”制度,让罪犯的罪行永久公示在监狱外墙。
童诗涵趁热打铁,向司法部提交《社会参与式惩戒机制建议书》:“当法律的威严通过具象化的方式传递,民众对法治的信仰才会真正扎根。”她的建议很快被纳入司法改革试点方案。
五、终章:光明与黑暗的永恒较量
夜幕降临,童诗涵再次来到陵园。月光下,那些被碾碎的骨灰早己与泥土融为一体,仿佛从未存在过。她轻抚小雯的墓碑,低声道:“放心,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干净。”
手机震动,传来陈静态的加密消息:“A国情报机构准备针对您展开舆论抹黑。”童诗涵嘴角扬起一抹冷笑,回复:“告诉他们,我等着。任何企图掩盖罪恶的人,都将和周德海的骨灰一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寒风呼啸而过,卷起几片枯叶。童诗涵转身离开,身后的墓碑在月光下静静伫立,见证着一个关于正义、复仇与重生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