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风裹着海棠香掠过崇政殿飞檐,檐角垂挂的鎏金铜铃在朱漆斗拱间叮咚作响。六岁的赵佶踩着青金石阶,绣着金线云纹的软缎鞋尖微微,玉白的脸颊几乎要贴上廊柱朱漆。前日新绘的秋葵图还泛着金粉的微光,他琥珀色的瞳孔映着画中舒展的花瓣,莲藕般的手腕轻轻抬起,指尖悬在彩墨勾勒的花蕊上方,仿佛要将画里浮动的暗香拢进掌心。忽有穿堂风卷起檐角铜铃,清脆声响惊起两只翠羽绣眼鸟,少年惊呼一声,锦缎衣摆扫过廊下青苔,连滚带爬追着扑棱棱的翅膀穿过垂花门。发间沾着的海棠花瓣随着奔跑簌簌掉落,他却浑然不觉,只盯着鸟儿掠过琉璃瓦的轨迹,小靴子在青砖地上踏出急促的声响。
御花园里,太湖石堆叠成云雾缭绕的假山,蜿蜒的青石小径总留着深浅不一的脚印。赵佶常蹲在芭蕉叶投下的阴凉里,看晨露顺着脉络坠入墨绿的青苔,枯枝在泥地上反复描摹着叶脉的走向,首到指甲缝里都嵌满的泥土。深秋霜夜,雕花暖阁的窗棂蒙着白霜,他裹着狐裘蜷缩在檀木榻上,就着摇曳的烛火凝视月光为菊瓣镶上的银边。冻得通红的手指捏着细毫,在宣纸上反复涂抹深浅不一的墨色,连乳母捧着鎏金暖炉三番五次催促就寝,少年仍固执地将画纸藏进狐裘。有时他会忽然翻身坐起,对着月光下的菊影喃喃自语,把梦中浮现的笔触在被子上反复比划。偶尔有小太监送来御膳房的桂花糕,却见案头的点心早己被墨汁晕染,成了他临时试笔的调色盘,就连糕点上的糖霜,都被蘸上了星星点点的墨痕。
书房檀木案几上,松烟墨在端砚里晕开深沉的涟漪。赵佶临摹薛稷的《信行禅师碑》时,连呼吸都随着笔锋起落。当写到 “德” 字的最后一捺,他忽然屏住气息,腕间青筋微凸,羊毫笔如游龙般疾扫,墨痕在纸面拖曳出凌厉而婉转的弧度。砚台里未干的墨汁倒映着少年专注的眉眼,恍若一幅流动的水墨。先生接过这幅习作时,老花镜后的眼睛泛起微光 —— 横画间藏着薛稷 “鸟羽画” 的飘逸,竖钩处却己初见自成一格的风骨。案头镇纸压着的海棠花瓣,都仿佛被这股专注的气息染成了墨色,就连一旁的青铜博山炉飘出的龙脑香,都像是为这场笔墨盛宴助兴。有时临摹至深夜,烛泪顺着烛台蜿蜒而下,在砚边凝成晶莹的琥珀,他却浑然不觉,只盯着字帖上的笔画,连打呵欠时都下意识地保持着握笔的手势。
每当暮色漫过宫墙,赵佶总爱倚着未央宫冰凉的汉白玉栏杆。远处朱雀大街的灯火次第亮起,如散落人间的星辰。他望着漫天银河,忽然想起白天画坏的那幅《百雀图》—— 画纸上歪歪扭扭的雀影,总少了几分振翅时的灵动。指尖无意识地在空中勾勒,仿佛要将星辰的轨迹、流萤的光点,还有白日里惊飞的绣眼鸟的羽翼,都收进画中。更鼓声从远处传来,和着夜风中飘来的丝竹管弦,像是为这场无声的艺术追寻伴奏。他会默默在心中构思新的画稿,想象着用怎样的笔触才能留住御花园里的晨露、暮色中的菊影。而那些散落在御花园角落的画稿,那些被烛泪晕染的字帖,此刻正悄然汇聚成通往艺术圣殿的星河,在少年未知的前路熠熠生辉。当最后一盏宫灯熄灭,他仍望着天际最亮的那颗星,那或许就是命运为他指引的艺术方向,而他早己决定,要沿着这条星光之路,追寻心中永恒的艺术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