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椅歪史:那些跑偏的九五之尊
龙椅歪史:那些跑偏的九五之尊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龙椅歪史:那些跑偏的九五之尊 > 第18章 与李师师的故事

第18章 与李师师的故事

加入书架
书名:
龙椅歪史:那些跑偏的九五之尊
作者:
苦丁茶2024
本章字数:
2900
更新时间:
2025-06-09

宣和年间的东京汴梁,暮春的雨丝裹着胭脂香,将平康巷的青石板路浸得发亮。檐角铜铃在风中轻晃,叮咚声里,醉杏楼的雕花窗棂半掩,透出暖黄烛影。李师师斜倚在湘妃竹榻上,月白襦裙绣着银线勾勒的流云纹,指尖轻拨琵琶,弦音如珠落玉盘。隔壁雅间传来研磨声,紧接着是狼毫在宣纸游走的沙沙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清越男声带着几分缱绻,正是大晟府提举周邦彦在填词。他的词稿总混着龙脑香,随着晚风飘进李师师的窗,引得她唇角泛起笑意 —— 自去年上元夜初遇,这己不知是第几回隔墙唱和。

卯时三刻,青布小轿停在金线巷口。赵佶解下明黄龙纹披风,换上藏青织锦长衫,腰间羊脂玉佩特意用红绳系着 —— 那是前日见李师师把玩碎玉,他回宫后命人连夜改制的。跨进醉杏楼时,楼中氤氲的龙涎香混着新茶气息,却不及往常勾人。他拾级而上,忽见李师师案头摊着半卷宣纸,墨迹未干的《少年游》刺得他瞳孔骤缩:“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己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首是少人行。” 汝窑茶盏重重磕在紫檀木几,釉面冰裂纹里渗出的茶汤,倒像是蜿蜒的血丝。

床底的周邦彦屏住呼吸,听得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声。赵佶阴沉的质问声震得梁上灰簌簌落下,李师师攥着鲛绡帕的指尖微微发颤:“不过是坊间新词……” 话音未落,床板被重重踢了一脚。周邦彦在黑暗中摸索着袖中狼毫,墨汁沾湿袖口也浑然不觉。待赵佶的脚步声远去,他狼狈爬出,衣袍上沾着蛛网与香灰,却倚着雕花床柱,就着摇曳烛火写下《兰陵王?柳》。笔锋苍劲如枯枝,“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墨点飞溅在宣纸上,似是未干的泪痕。

三日后,开封府衙役闯入醉杏楼时,李师师正在研磨。周邦彦的贬谪文书用明黄绫绢包裹,墨迹未干的 “即日离京” 西字,与案头那封未寄出的信笺遥遥相对。她发了疯似的冲向汴河码头,绣鞋陷进泥地也浑然不觉。春水泛着浊浪,周邦彦的小船己离岸三丈,船头挂着的旧琵琶在风中摇晃 —— 那是他们初次合作时,她亲手相赠。“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她的歌声混着呜咽,惊起一滩鸥鹭,岸边垂柳纷扬如雪,将她的身影渐渐吞没在暮色里。

此后每逢朔月,青布小轿仍会停在金线巷。赵佶带来的钧窑梅瓶越堆越高,可李师师只是望着瓶中枯萎的梅花出神。某次暴雨突至,雨帘中隐约传来叫卖声:“新填《兰陵王》词,十文钱一阕!” 她猛然起身,瓷瓶坠地碎裂,碎片划伤掌心也浑然不觉。赵佶拾起带血的瓷片,听见她轻声说:“陛下看,这裂纹倒像极了周郎词里的断肠句。”

靖康元年的雪下得格外早。金兵的铁蹄踏碎汴梁城的黎明时,赵佶跌跌撞撞穿过密道,衣袍沾满泥泞。醉杏楼内,李师师正将一摞摞词稿投入火盆,《少年游》《兰陵王》在烈焰中蜷曲成灰。火光映着她脖颈处的红绳,那半截玉佩在晃动 —— 正是周邦彦离京那日,两人各执一半的信物。“留着这些,徒增伤心。” 她将另一半玉佩塞进赵佶掌心,冰凉的玉面烙得他眼眶发烫。窗外传来金人的号角,混着百姓的哭喊声,恰似那年汴河码头的琵琶哀音。

九年后的五国城,寒夜漫长得看不到尽头。赵佶蜷缩在土炕上,用枯枝在雪地上画着瘦金体,每一笔都像极了李师师发间的金步摇。恍惚间,他听见熟悉的琵琶声从密道那头传来,却只见朔风卷着雪粒扑进破窗。而在江南某处茶楼,说书人惊堂木一拍,正讲到 “周邦彦床下填词” 的妙处。台下听客哄笑,角落里白发老妪颤巍巍摸出半块玉佩,腕间银镯刻着的并蒂莲早己模糊,她望着玉佩上 “月榭携手” 的残字,老泪纵横 —— 那年汴京的雨,醉杏楼的烛,终究都化作了尘埃里的一声叹息。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