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3日,吉隆坡国家博物馆的穹顶之下,童浩林的指尖轻轻抚过展柜中泛黄的族谱残页。玻璃映出他专注的侧脸,而眼前的绢布上,“童氏一族于显庆年间扬帆南海”的墨字虽己斑驳,却如惊雷般在他心中炸响。
“您看,这是我们从马六甲海峡沉船遗址打捞的文物。”博物馆馆长哈米德教授激动地戴上白手套,捧出一卷唐代青瓷碎片,“上面的‘童’字款识,与您带来的族谱记载完全吻合!”教授推了推眼镜,调出全息投影,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展厅中蜿蜒浮现,“童氏先祖在唐高宗年间组建庞大船队,不仅将丝绸瓷器带到南洋,更在此落地生根,与马来王室通婚,共同治理这片土地。”
童浩林的呼吸骤然急促。他想起家中祖宅的家训碑,想起长辈们代代相传的“慎终追远”西字,此刻终于拼凑出完整的脉络。手机在此时震动,苏婉婷发来消息:“我在星达科技的资料库找到线索,公司名下的老仓库里,竟藏着童氏先祖修建的祠堂!”
当越野车碾过泥泞的乡间小路,一座飞檐斗拱的建筑在热带雨林中若隐若现。推开斑驳的木门,檀香混着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正中央的牌位上,“大唐显庆年间南洋节度使童元德”的金字赫然在目,两侧对联“碧海扬帆开疆拓土,丹心报国血脉相连”历经千年仍苍劲有力。
“这就是您先祖的祠堂。”林启铭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手中捧着厚厚的地契,“自明朝起,童氏后人便将此处作为与故土联系的秘密据点。您看,这是光绪年间朝廷颁发的‘忠义世家’牌匾。”他指向墙角的暗格,里面整齐码放着记载着“支援郑成功收复台湾”“资助虎门销烟”的账本。
夜色降临时,童浩林被邀至马来皇室晚宴。苏丹亲自展开一卷古画,画中身着唐装的华人男子与马来贵族并肩而坐,题跋写着“龙朔三年,童氏与王室共筑吉隆坡”。“童先生,”苏丹端起酒杯,目光中满是敬意,“您的先祖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更教会我们‘和而不同’的智慧。这份情谊,马来人民从未忘记。”
回到星达科技总部,童浩林在地下35层的光刻机研发基地召开紧急会议。全息屏幕上,唐朝童氏船队的航线与如今星达科技的全球布局重叠,形成奇妙的呼应。“原来如此!”他重重拍在战术沙盘上,“先祖选择在此扎根,是看中了吉隆坡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位置!”
他调出历史档案:郑和下西洋时,童氏后人曾担任船队向导;鸦片战争期间,南洋童氏商号将半数利润捐给抗英前线。“我们与祖国的羁绊,早己刻进血脉!”童浩林的声音在基地回响,“现在,我们要用芯片技术,为这份千年情谊铸剑!”
在他的授意下,星达科技启动“丝路芯计划”。研发中心的墙壁上,同时悬挂着《孙子兵法》竹简与童氏家训,工程师们惊讶地发现,防火墙的加密算法竟能在《武经总要》中找到原型。林启铭带领团队将祠堂的榫卯结构原理,融入芯片散热系统设计,一举突破国际技术封锁。
当第一枚印有“大唐遗风”篆字的7纳米芯片下线时,吉隆坡举行了盛大的庆典。童浩林站在先祖祠堂前发表演讲,身后是修复一新的牌匾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千年前,我的先祖跨越重洋,带来文明的火种;今天,我们用芯片技术,续写海上丝路的传奇!”
庆典当夜,苏婉婷捧着新破译的族谱找到童浩林。泛黄的纸页间,夹着一封唐高宗的手谕:“童氏一门,虽远居南洋,然赤心报国,朕甚慰之......”月光透过祠堂的雕花窗棂,洒在两人身上,远处,星达科技的大楼灯火通明,如同新时代的灯塔,照亮着跨越千年的文明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