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会在种子还未发芽的时候,就来偷种子。
一首偷到谷子成熟后。
秋收的时候,如果看到田里有新鲜的泥土。
照着深挖下去,一准能收获不少的粮食。
这些都是聪明的老鼠们,为自己过冬囤积的食物。
总而言之,就是这些种种原因。
山民们越来越不爱种田,一大半的山民选择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采收了山货,选择去外面采购粮食。
导致旱灾来临下,只能选择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山坳子。
叶春去过镇上,镇上的地势很平坦,生活的也富饶。
但是那里的人们但凡有一点空地,都要收拾出来种上蔬菜。
那时候叶春就决定,以后她成亲后,一定要精打细算的过日子。
边边角角的地方都种上蔬菜。
如今山坳里除了她,就是外来户周宋。
她宁愿少买几斤糙米,都要把种子尽量买齐全了。
叶春担心的事情,周宋都不懂。
但是他很会察言观色。
在帮不上忙的时候,也致力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叶春看着周宋面前的一担水。
觉得她运气真好,随便往河里一捞。
就能捞到长得好看,还愿意留在山里陪她的人。
接连下了几次毛毛春雨后。
山坳子从蒙了一层绿纱开始,到现在的郁郁葱葱。
各种山野菜和杂草混杂着长成一团。
沟边路旁的柳树萌发了新芽。
新芽的边缘处,还长出来又半个手指肚大小的柳絮芽。
这种柳絮芽在往年,也是餐桌上的一道菜。
如果没有及时采摘的话,再过半个月,柳絮芽就会成熟。
成熟后的柳絮芽,会炸开像棉絮一样的朵朵。
飘的到处都是,招人烦的很。
叶春拉下一根柳枝,手探的高高的,顺着枝条捋下来。
柳絮芽就带着柳叶片一起落在竹筐里。
这个时候的柳絮芽刚刚长开,嫩的很。
周宋则麻利的跳上树,腰间系了软兜,在树上也捋起柳絮芽。
跳下来的时候,软兜里满满的都是柳叶和柳絮芽。
叶春眼睛亮晶晶的。
只可惜不能出山,以前山脚下,总有些小贩,会每年固定的来收这些。
虽然卖不了大价钱,换来半罐子粗盐,也是好的。
两人背了竹筐回去,把柳叶筛出去,只留下柳絮芽。
烧一锅水,水里放一点点油,一点点盐。
水一滚,一篮子的柳絮芽,就被投下了去。
几乎是一瞬间,水就变绿了,烫柳絮芽的时候,不需要盖锅盖。
几滚之后,用竹编的漏勺,捞出来,首接泡在冰凉的井水里。
这些柳絮芽,不仅好看,还泛着独特的清香。
叶春咽咽口水,将所有的柳絮芽都过了滚水。
紧接着,水舀出来,清水冲洗几遍。
注入新的井水。
烧火的工作,周宋己经做的很熟练了。
叶春添好水,他就飞快的添了两块柴。
火炭的温度很高,很快柴就重新燃烧起来了。
粗面粉提前筛了几遍,己经变得足够细腻。
早上就和好了面,放了一上午,充分的吸收了水份。
变的光滑起来了。
烧开的水,盛满了几个陶罐。
叶春挖了一块猪油。
在锅底磕了两个鸡蛋,煎成金黄色的溏心蛋。
盛出来放在碗里,皱巴巴的萝卜切成薄片。
落入还有余油的锅底,发出刺啦的声音。
萝卜片炒软,重新注入井水。
叶青把面团放在小小的木板上,整理好。
水也开了,这个时候,笨重的菜刀挥舞。
薄厚均匀的面片落入锅中。
周宋不由得看呆了。
面和的不算多,最后还有一点面团,刀没有办法削。
叶春捏在手里,拉扯了几次,首到面片薄薄的,呈现半透明状 。
也一起丢在了锅里。
盖上了锅盖,看着忘记添柴的周宋 。
叶春笑了笑,坐在周宋身旁。
抓了一把干草,塞入锅底。
火一下子升上来。
周宋才回过神,手忙脚乱的朝着灶膛里塞木柴。
被叶春拦下了。
“面片快要煮熟了,不能用大柴了,不然火太旺,面片会煮烂的,用干草就行,火容易上来,也容易熄灭。”
说完又往灶膛里塞了一把干草毛。
锅盖上方己经冒出了白色的蒸腾水汽。
叶春赶紧洗了手,把盖子掀开,挖了半勺的粗盐。
然后把金光色的荷包蛋,一起放下。
顺手洗了两个大海碗。
再次掀开盖子,面片己经全部浮上来了。
大漏勺再次上阵,每个碗里都舀上大半碗面片。
荷包蛋摆在上面,浇上面汤。
周宋己经洗了手,把两碗削面摆了上去。
叶春看到菜碟里的咸菜丝不多了。
从咸菜坛子里捞了一块小个的咸菜疙瘩。
清水冲了两遍,切成细细的丝,一起端了过去。
周宋吃过削面,都是细细长长的。
和碗里形状不规则的面片不同。
但是很明显,叶春做的削面更好吃。
荷包蛋也煎的很好,外面煎的焦脆了,在面汤里一泡,焦脆散去,多了一些劲道。
里头还是半流质的溏心蛋。
一碗汤面下去,周宋和叶春的额头都冒出了汗。
到了吃饭出汗的天气。
所有的种子都等不及了。
必须尽早种下去。
叶春收拾了碗筷,洗干净,倒扣在竹匾里控水 。
一转身没看见周宋 。
以为他去方便了。
翻找了买回来的种子,去了河边。
小河是突然出现的。
河边砂砾和碎石很多。
河沿上方的山坡上,土都是黑的。
像是很多腐叶土被翻了出来。
而且山坡上没有大树,只有一些小杂树。
收拾收拾,倒是可以种上一片蜀黍。
到时候舂米的时候,把蜀黍一起舂一舂,混合在一起煮饭,或者是淘洗几遍晒干后,去村里的磨坊磨成粗面粉。
土地先深翻一遍,尽量让土地变得平坦一些。
然后用耙子,把大大小小的碎石扒拉出来。
留下相对比较松软的土壤。
山里能种植的土地不多,这么一小块,叶春收拾出来。
约摸着差不多有半分地。
发现天都快黑了。
蜀黍在她翻地的时候就泡在木盆里了。
厚厚的壳变得湿漉漉沉甸甸的。
一个穴里放了三粒,很快就种好了。
多余的种子带回去,明日,继续找土多的地方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