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13日,京城的秋意渐浓,三环内星宁集团大厦B座的88层办公室里,沈知意身着深灰色真丝西装,指尖在星达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上滑动。全息投影中,全球科技动态如数据流般倾泻而下,她的目光在一则消息上定格——中信集团宣布芯片技术突破至14纳米。
“沈总,中信集团发来合作邀约。”助理将加密文件放在桌上,“他们希望能基于14纳米芯片,与我们联合开发中端手机芯片。”
沈知意轻点桌面,调出星达的技术储备数据:“回复他们,同意合作,但核心架构必须由星达主导。”她的眼神转向另一块屏幕,上面显示着与腾讯合作的游戏手机项目进度,“告诉马化腾,游戏手机的研发必须提速。现在端游市场火爆,但手游的时代即将来临。”
此时,在深圳腾讯总部,马化腾正盯着星达送来的游戏手机原型机。手机背面独特的散热纹理设计如同星际战舰的舷窗,搭载的九纳米芯片在运行《反恐精英》时,帧率稳定在120帧,没有丝毫卡顿。“这性能太恐怖了!”马化腾兴奋地对团队说,“有了星达的芯片和星辰OS系统,我们能打造出真正的游戏神器!”
经过三个月的联合研发,2002年12月,星达与腾讯共同推出的“星耀·战魂”游戏手机正式发布。发布会上,沈知意亲自演示:手机泡在水缸中,依然流畅运行《星际争霸》,操作响应速度比传统手机快30%。更令人惊艳的是,手机内置的“游戏智脑”功能,能根据玩家操作习惯自动优化性能,甚至预判敌方走位。
“这不是手机,这是游戏主机!”发布会现场,一位资深游戏玩家惊呼。媒体记者们争相体验,发现手机不仅能完美运行当下所有端游移植版,还首次实现了多人同屏对战零延迟。
消息传开,全球游戏圈为之沸腾。索尼、任天堂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应对策略;Steam平台主动寻求合作,希望将更多PC游戏移植到星耀手机。而国内的游戏厂商更是纷纷跟进,一场从端游到手游的变革,正以星耀手机为导火索迅速蔓延。
在这场变革中,中信集团的14纳米芯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双方合作开发的中端芯片,星达推出了面向大众玩家的“星耀·锋芒”手机,以亲民的价格和不俗的性能,迅速占领了市场。短短一个月内,两款游戏手机的销量突破500万台,创造了手机行业的销售奇迹。
沈知意并没有满足于此。她召集星达研发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要开发一款现象级手游,一款能真正定义手游时代的作品。”她调出市场调研数据,“现在的手游大多是简单的休闲游戏,我们要做的,是能媲美端游画质和玩法的大作。”
研发团队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们借鉴《星际争霸》的策略玩法,结合手机的触屏操作特点,开发出一款名为《星际远征》的即时战略手游。游戏采用星达自研的星云引擎,画面精细度达到主机级别,玩家可以在手机上指挥庞大的星际舰队,进行实时对战。
2003年3月,《星际远征》开启内测。首批玩家进入游戏后,被震撼的画面和深度的玩法所折服。“这真的是手游?”一位资深星际玩家在论坛上写道,“我感觉自己在用手机玩《星际争霸》的续作!”
内测的火爆让沈知意看到了希望。她亲自前往腾讯总部,与马化腾商讨游戏的推广计划。“我们要把《星际远征》打造成一个IP,”沈知意说,“不仅有手游,还要有动画、小说、电竞比赛,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
马化腾点头赞同:“腾讯的流量资源全力支持,我们还要联合星芒汉堡,推出游戏主题套餐,进行跨界营销。”
在双方的通力合作下,《星际远征》于2003年6月正式上线。上线首日,注册用户突破1000万;一周内,日活跃用户达到5000万。游戏的火爆带动了星耀手机的销量再次飙升,也让星达在手机市场站稳了脚跟。
而此时的中信集团,在与星达的合作中也受益匪浅。14纳米芯片的成功量产,让他们在国内芯片行业的地位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星达的合作,他们接触到了最前沿的芯片设计理念和技术,为后续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沈知意站在星宁集团大厦的落地窗前,望着城市的灯火。手中的无线电手机不断传来好消息:《星际远征》的全球代理权被多家海外公司争抢;星耀手机即将进军欧美市场;中信集团的12纳米芯片研发也进入了关键阶段。她知道,这场由游戏手机引发的科技革命,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她和她的星宁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