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清晨,清北校园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雾中,沈知意匆匆穿过梧桐大道,手中握着韦东奕提交的公益基金申请表。昨夜收到邮件时,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位醉心数学、生活极简的天才,竟主动申请了基金支持。
推开基金会办公室的门,助理小陈迎上来:"沈总,韦老师的申请很特别。他不要生活补助,只要用于购买专业文献和计算设备的经费。"沈知意点点头,展开那张略显潦草的申请表。上面字迹工整地写着需求:"申请购置《代数几何进展》全套期刊、高精度运算工作站一台,预算共计28.6万元。"
"安排加急审批,今天务必把款项拨过去。"沈知意将申请表递给小陈,目光望向窗外的数学研究院,"对了,联系后勤部,给韦老师的办公室加装恒温恒湿设备,那些文献需要特殊保存条件。"
当天下午,沈知意带着团队来到数学研究院。推开韦东奕办公室的门,一股陈旧纸张与泡面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墙角堆着半人高的草稿纸,桌上摆着几个没洗的矿泉水瓶,唯一整洁的区域是书架,上面整齐码放着各类数学著作。
"韦老师,您申请的经费己经到账。"沈知意将确认函放在桌上,"我们根据您的需求,联系了国外出版社,首接订阅最新期刊,一周内就能送达。运算工作站也在定制中,配置比您要求的更高。"
韦东奕从草稿纸中抬起头,推了推黑框眼镜:"谢谢,不需要太高端的配置,够用就行。"他顿了顿,突然指着墙上的公式:"其实我申请经费,是想验证一个猜想。如果有更精确的计算设备,或许能缩短三年研究周期。"
沈知意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密密麻麻的公式中藏着一个关于量子拓扑学的命题。这个领域目前全球研究人数不足百人,研究经费更是稀缺。她心中一动:"韦老师,星宁集团正在筹建量子计算实验室,您的研究方向与我们高度契合。如果您愿意,我们可以提供长期科研支持。"
韦东奕却摇摇头:"我习惯独立研究,不喜欢被约束。"他拿起矿泉水瓶喝了一口,"不过,你们捐赠的基金解决了大问题。以前为了买文献,我要省吃俭用几个月,现在不用再担心了。"
沈知意注意到他办公桌上摆着的馒头,包装己经有些干裂。她想起助理调查的结果——韦东奕每月生活费不足500元,大部分收入都用来购买专业书籍。"韦老师,基金会有个'学者关怀计划',可以免费提供工作餐,就在研究院的专属食堂。"
韦东奕刚要拒绝,沈知意笑着补充:"您不用担心特殊待遇,所有申请基金的学者都能享受。而且食堂的饭菜由营养师搭配,对脑力工作者很有帮助。"
犹豫片刻后,韦东奕点点头:"那...谢谢。"
接下来的日子里,沈知意默默关注着韦东奕的研究进展。她安排团队定期送来新到的文献,还悄悄在他办公室安装了空气净化器和人体工学椅。有次深夜加班,她看到研究院的灯还亮着,便让助理送去一份热汤,附言:"补充能量,证明更有力。"
两个月后的一个清晨,沈知意接到韦东奕的电话。电话那头,一向平静的声音带着难掩的兴奋:"沈小姐,我的猜想被验证了!用你们资助的设备,我成功构建了量子拓扑空间的全新模型!"
当天下午,沈知意带着团队来到研究院。韦东奕站在黑板前,用粉笔快速书写着公式,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个模型可以应用于量子芯片设计,能将计算效率提升300%以上!"
沈知意看着黑板上的推导过程,心中涌起一阵激动。她立刻联系曹源博士的超导体团队:"准备视频会议,韦老师有重大成果分享!"
在随后的研讨会上,韦东奕的理论与曹源团队的超导体研究碰撞出火花。当曹源提出将模型与超导材料结合时,韦东奕眼睛一亮:"这样就能解决量子比特退相干的问题!"
三个月后,星宁集团的量子芯片实验室迎来重大突破。基于韦东奕的理论,新型量子芯片的研发周期缩短了两年。在庆功宴上,沈知意特意邀请韦东奕出席。当这位数学天才穿着略显拘谨的西装出现在宴会厅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韦老师,这杯酒敬您。"沈知意举起酒杯,"您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科技进步,更让我们看到纯粹学术的力量。"
韦东奕有些不自在地抿了口果汁:"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不过...谢谢你们的支持,让我能心无旁骛地研究。"
夜深了,沈知意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清北校园的灯火。她想起基金会收到的感谢信,韦东奕在信中写道:"原来学术之路不需要独自摸索,当有人递来一盏灯,黑暗的隧道也能通向光明。"
此刻,研究院的灯依然亮着,沈知意知道,那里又有新的猜想在诞生。而她和基金会,将继续做那个递灯的人,让每一个"疯狂"的天才,都能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不再因现实的桎梏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