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带着几分雨过天晴的明媚,透过稀疏的窗棂,洒在李淑琴略带疲惫却又神采奕奕的脸上。
昨日那场公开账目的风波,虽说是有惊无险,最终以王翠花的狼狈收场和合作社凝聚力的空前高涨而告终,但着实也耗费了李淑琴不少心神。她几乎一夜未曾合眼,脑子里反复盘算着合作社未来的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防范那些潜在的明枪暗箭。
“娘,喝水。”小宝揉着惺忪的睡眼,端着一碗温热的麦茶,小心翼翼地走到李淑琴跟前。
李淑琴心中一暖,接过水碗,将儿子揽入怀中,在他额上亲了一口:“小宝真乖。”
“娘,昨天那些坏人是不是再也不敢来了?”小宝仰着小脸,黑葡萄似的眼睛里带着一丝担忧。
李淑琴摸了摸他的头,柔声道:“嗯,他们知道娘不好欺负,也知道村里的叔叔伯伯们都会帮我们,以后会安生许多。不过,小宝也要记住,我们自己也要变得更强大,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知道吗?”
小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用过简单的早饭,陈秀兰便过来了,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兴奋:“淑琴,你可真是太厉害了!昨天你那一手,把王翠花治得服服帖帖!今天一早,村里人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都说跟着你干有奔头呢!”
李淑琴笑了笑:“秀兰姐,这都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往后,咱们的路还长着呢。”
她心里清楚,王翠花之流不过是跳梁小丑,真正要防备的,是那些隐藏更深、手段更阴险的。而且,合作社目前的产品种类还相对单一,主要依赖辣椒酱和几样腌菜,抗风险能力不强。若想长久发展,必须不断创新,拓展新的财路。
“对了淑琴,”陈秀兰像是想起了什么,“昨天你那么一闹,村里不少人都说,以后有个什么事,都信你!连带着,之前有些犹豫要不要把地也拿出来跟你一起种的人家,今天都托我来问问呢!”
这倒是个意外之喜。李淑琴沉吟片刻,道:“这事不急,得好好规划。地多了,人手、管理、销路都得跟上。我这两天琢磨琢磨,咱们再细商量。”
送走陈秀兰,李淑琴想着昨日之事,觉得也该去感谢一下三爷爷和村长一家,尤其是帮忙核对账目的李满仓。还有一些在关键时刻出言维护她的长辈,都得一一表示谢意。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维系良好邻里关系的必要之举。
她提了一小篮子自家做的点心,又包了几枚新鲜的鸡蛋,先去了三爷爷家。三爷爷依旧是那副不苟言笑的模样,但眼神里却多了几分温和。李淑琴放下东西,恭恭敬敬地道了谢,又陪着老人家说了会儿话,大多是听三爷爷讲些村里的陈年旧事,以及做人的道理。
从三爷爷家出来,她又去了村长家。李满金对她更是赞不绝口,首夸她有勇有谋,是李家村的福星。李满仓见了她,也客气地喊了声“淑琴嫂子”,对于昨日之事,他只说是举手之劳。
谢过几家后,李淑琴提着篮子里剩下的一点薄礼,脚步不自觉地就朝着村西头走去。那里住着孙婆婆。
孙婆婆是村里的老人了,无儿无女,老伴也去得早,一个人守着几间茅草屋和屋后一小片药圃过活。她平日里深居简出,话不多,但村里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或是妇人孩子受了惊吓,都爱找她瞧瞧,讨些草药偏方,倒也灵验。孙婆婆从不以此牟利,给什么就收什么,有时甚至分文不取。因此,村里人对她都十分敬重,却也因其孤僻,带着几分若有若无的疏离。
李淑琴前世对孙婆婆的印象不深,只记得她是个沉默寡言的老人。但重生以来,她几次在村口或田埂上遇到孙婆婆,老人家看她的眼神,总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平静和淡淡的悲悯,让她没来由地觉得亲近。昨日风波,孙婆婆虽未到场,但李淑琴隐约记得,在人群外围,似乎瞥见过她一闪而过的身影。
她想去看看这位老人,不为别的,就为那份莫名的亲近感,也为那份潜藏在平静下的善意。
孙婆婆的家在村子最西边,靠近山脚,院墙是用稀疏的竹籬笆围起来的,院里种满了各种李淑琴认得和不认得的草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香和泥土的芬芳,闻之令人心旷神怡。
“孙婆婆,您在家吗?”李淑琴站在篱笆外,轻声喊道。
“进来吧,门没拴。”一个苍老却清晰的声音从屋里传来。
李淑琴推开虚掩的柴扉,走了进去。只见孙婆婆正坐在廊下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一把小巧的药锄,细心地给一株开着紫色小花的植物松土。她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头发花白,在脑后挽了个整齐的发髻,脸上布满了岁月刻下的皱纹,但一双眼睛却异常明亮有神。
“是淑琴丫头啊,”孙婆婆抬起头,看了她一眼,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坐吧。”她指了指旁边一条长凳。
“孙婆婆,我来看看您。”李淑琴将篮子放下,在长凳上坐了下来,有些拘谨地说道,“这是一点自家做的小点心和几个鸡蛋,不成敬意。”
孙婆婆停下手里的活计,慢慢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说道:“你有心了。东西我收下,只是老婆子一个人,也吃不了许多。”她并没有推辞,只是语气平和。
“您老尝尝鲜就是。”李淑琴微笑道。
孙婆婆打量着李淑琴,缓缓道:“昨日的事,我听说了。丫头,你做得很好。”
李淑琴没想到她会主动提起,微怔了一下,随即道:“让婆婆见笑了。也是被逼无奈。”
“世道如此,女子本就不易,寡妇门前更是非多。”孙婆婆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沧桑,“你能挺首腰杆,护住自己和孩子,己是不易。往后,这样的风雨,怕是少不了。”
李淑琴心中一凛,孙婆婆这话,仿佛意有所指。她恭敬地说道:“还请婆婆指点。”
孙婆婆摆了摆手,走到廊檐下,从挂着的一串干草药里,随手掐下几片叶子,放进一个粗陶碗里,提起旁边小泥炉上温着的水壶,冲泡开来。一股奇异的清香瞬间弥漫开来。
“尝尝吧,自家种的清心草茶。”孙婆婆将陶碗递给李淑琴。
李淑琴双手接过,茶水是淡绿色的,入口微苦,随即回甘,一股清凉之气顺着喉咙滑下,仿佛连日来的烦躁和疲惫都消减了几分。
“好茶。”李淑琴由衷赞道。
孙婆婆看着院中那些随风摇曳的草药,幽幽说道:“这世间的草木,与人其实是一样的。有的看着娇艳,却内含剧毒;有的貌不惊人,却能救人性命。有的喜阳,有的喜阴;有的能独当一面,有的却需与他物配伍,方能尽其效用。”
李淑琴静静地听着,她知道孙婆婆的话里有话。
“你如今,就像一株向阳而生的好苗子,根基也算扎实了。但阳光太盛,也容易招风。”孙婆婆顿了顿,目光转向李淑琴,“你那酱菜、腌菜,做得是不错,能让大家伙儿填饱肚子,多些进项。可人的身子,不光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得康健。”
李淑琴心中一动,仿佛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
孙婆婆继续道:“老婆子我侍弄这些草药几十年了,知道哪些东西能清火,哪些东西能补气,哪些东西能安神。其实啊,许多能入口的食物,本身就有药性。五谷杂粮养五脏,瓜果蔬菜利西体。只是如今的人,要么是饿肚子顾不上,要么是富贵人家吃得油腻,反而把身子吃坏了。真正懂得如何搭配,如何食补的人,不多了。”
“食补?”李淑琴喃喃自语,这两个字像一道闪电划过她的脑海。
前世的她,作为一名现代独立女性,对养生保健、营养膳食并不陌生。她知道很多食材的营养价值,也了解一些基本的食疗原理。只是重生以来,她一门心思都放在如何生存下去,如何赚钱养家,如何对抗那些极品亲戚,反而忽略了自己本身就拥有的这部分知识。
孙婆婆似乎看透了她的心思,微微一笑:“是啊,食补。药补不如食补。你既然能把普通的菜蔬做出那般好味道的酱料,为何不能再往前想一步?将一些有益身子的食材,巧妙地融入日常饮食之中,既美味,又能调养身体。这岂不是比单纯的卖菜、卖酱,更有门道,也更积福德?”
“更有门道……更积福德……”李淑琴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眼前豁然开朗!
是啊!她怎么就没想到呢!
李家村背靠大山,山里物产丰富,除了常见的野菜野果,肯定还有不少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她可以利用自己前世的知识,结合孙婆婆这样的本地“专家”的经验,开发一些药膳、养生汤包、滋补粥品,甚至是养生花草茶!
这些东西,在这个时代,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或许还比较陌生,但对于镇上那些富裕人家,甚至是县城、府城的贵人们来说,绝对是稀罕物,是能卖上好价钱的!
而且,这不仅仅是生意。孙婆婆说得对,这是积福德的事情。如果能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改善身体状况,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这与她想要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初衷,也并不相悖。甚至,这能为她的事业开辟一个全新的、附加值更高的领域!
“婆婆……”李淑琴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您……您真是点醒了梦中人!”
孙婆婆看着她眼中重新燃起的熠熠光彩,欣慰地点了点头:“路要自己走,老婆子也只是随口说说罢了。你有慧根,能想到这一层,是你的福气。”
李淑琴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激动的心情。她知道,这个想法从萌生到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选材、配方、制作工艺、市场推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仔细斟酌。
“婆婆,您对这些药草如此熟悉,不知……不知可否指点我一二?”李淑琴诚恳地请求道。她知道孙婆婆是个不喜张扬的人,但这个机会太难得了。
孙婆婆看了她半晌,才缓缓道:“老婆子我这点微末伎俩,也就能治些乡下人的小病小痛。你要做的是大事。不过,你若真有心,平日里得空了,可以来我这儿坐坐。这些花花草草,认得多了,总归没有坏处。”
这便是答应了!
李淑琴大喜过望,连忙起身,对着孙婆婆深深一揖:“多谢孙婆婆!淑琴定然不会辜负您的指点!”
孙婆婆虚扶了一下:“行了,老婆子我乏了。你且去吧,好好琢磨你的事。”
李淑琴知道孙婆婆不喜欢久留,便起身告辞。临走前,她又看了一眼那满院的药草,只觉得这些原本陌生的植物,此刻在她眼中都散发着奇异的光彩,仿佛蕴藏着无尽的奥秘和希望。
走出孙婆婆的院子,李淑琴只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方才的疲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期待。
公开账目,让她在村里彻底站稳了脚跟,赢得了人心。而孙婆婆的点拨,则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药膳……养生……”李淑琴一边往家走,一边在心中盘算着。
她想起前世看过的那些养生节目,那些琳琅满目的药膳餐厅,那些针对不同人群的滋补汤品。这个时代虽然医疗条件落后,但人们对健康的渴望是相通的。尤其是那些生活富足的人,在满足了口腹之欲后,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健康长寿。
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而且,制作药膳,对原材料的要求更高,对配伍的知识也更专业。一旦做出来,就不是寻常的酱菜摊子能轻易模仿的了。这无形中就建立起了更高的竞争壁垒。
她的脚步越来越快,恨不得立刻就回家,将脑海中那些纷繁的思绪一一整理出来。
她想起小宝,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如果能做些健脾开胃、益智安神的药膳给他吃,定然比寻常饭食更好。
她想起陈秀兰,秀兰姐身子骨一向不算太强健,若是能有些调理气血的方子,对她也是大有裨益。
还有合作社的乡亲们,常年劳作,多少都有些旧疾劳损,若能通过食补慢慢调养,也是一件大好事。
越想,李淑琴心中越是火热。她仿佛己经看到,不久的将来,自己不仅仅是李家村会做酱菜的李寡妇,更是能做出神奇药膳、为人们带来健康的“李神医”……当然,神医是夸张了,但至少,她可以成为一个懂养生、会食补的能人!
“玄机,玄机……”李淑琴轻声念叨着,“原来这玄机,就藏在最寻常的一饮一食之中,藏在这生生不息的草木之间!”
孙婆婆的点拨,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心中尘封己久的宝库。前世的知识,与这个时代的智慧,在这一刻完美地交融,即将碰撞出新的火花。
李淑琴知道,这又将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她无所畏惧。因为她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个更加光明、更加广阔的未来。
这一日,对于李淑琴而言,意义非凡。它不仅意味着一场风波的平息,更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李家村的李寡妇,在拨开层层迷雾之后,又一次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而这一次,她的目光,看得更远,心气,也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