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1日,京城的蝉鸣被星宁科技产业园区的机械运转声碾碎。沈知意戴着防尘帽,跟随工程师穿过百米长的无尘通道,防护服摩擦的沙沙声与全自动生产线的嗡鸣交织成独特的工业韵律。当气闸舱的绿灯亮起,她踏入车间的瞬间,上千台光刻机正吞吐着幽蓝的光束,将硅片雕琢成纳米级的精密电路。
"沈总,最新数据!"总工程师老李举着平板追上来,镜片后的眼睛激动得发亮,"八纳米芯片良率突破92%,自主光刻机的套刻精度达到±0.5纳米,完全碾压国际同期水平!"他的声音在巨大的车间里回荡,惊起远处巡检机器人的感应灯阵。
沈知意的指尖轻轻抚过传送带旁的芯片样品,金属光泽在无尘灯的照射下泛着冷冽的光。七十个亿的投资,上千名科研人员日夜攻关,从蚀刻技术到封装工艺的数百项专利,此刻都凝结在这片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立刻启动专利申请流程,"她压低声音,"但记住,所有消息严格保密。"
正说着,手机在防护服内震动。是雷军发来的消息,附带一张注册证书的照片,"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字样在屏幕上清晰可见。下方简短一行字:"沈总,我们启航了。" 沈知意嘴角扬起微笑,回复了一个火箭图标,思绪却飘回两个月前的那场谈话。
彼时雷军的团队己秘密入驻园区隔壁的星达信息科技公司厂区。沈知意特意安排了地下通道连通两个区域,用星宁金融的专项资金搭建起手机研发实验室。此刻,那里应该正进行着初代机型的结构测试,流水线上的工人或许还不知道,他们手中组装的,将是改写国产手机历史的产品。
"沈总,海外传来消息。"苏睛的电话突然切入,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台积电最新制程还停留在13纳米,我们的八纳米技术一旦公开,整个半导体行业都会震动!"
沈知意望着车间穹顶交错的机械臂,想起星火基金资助的芯片专业学生。那些在论坛上激烈讨论光刻技术的年轻人,此刻正分散在各个研发小组,用代码与实验数据构筑起国产芯片的防线。"先稳住,"她沉吟道,"让市场部准备几套应急预案,我们要在合适的时机,给世界一个惊喜。"
深夜的园区依然灯火通明。沈知意走进星达厂区的监控中心,巨大的屏幕上跳动着小米手机项目的实时数据:主板焊接良品率98.7%,系统流畅度测试超过国际一线品牌。雷军站在屏幕前,衬衫领口微敞,手里攥着半凉的咖啡:"沈总,照这个进度,年底就能完成首批量产。"
"雷总,记得我们的约定。"沈知意调出市场分析图,全球手机市场份额被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巨头瓜分的态势刺目而真实,"首发机型不求盈利,要的是撕开市场缺口。"她轻点屏幕,星宁互联网开发的定制系统界面跃然眼前,"搭载我们的智能系统,用软件生态补足硬件短板。"
雷军着下巴,想起白天在生产线看到的情景。那些贴着"星宁制造"标签的芯片,正以超越海外竞品的性能,被焊接进手机主板。这种从底层技术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协同,是他从未想象过的商业图景。"你知道吗?"他突然笑道,"我的团队现在私下叫你'科技女诸葛',说你总能提前三年看到未来。"
两人的谈话被急促的脚步声打断。研发部的实习生抱着文件冲进来:"雷总、沈总!我们刚破解了诺基亚的系统加密协议,只要再优化......"少年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失言,紧张地捂住嘴。
沈知意和雷军对视一眼,同时笑出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低调早己成为最锋利的武器。"去申请专利,所有资料标注最高机密。"沈知意拍了拍少年的肩膀,"记住,我们不是在和某家公司竞争,而是在为整个国产科技争一口气。"
凌晨三点,沈知意站在园区顶层的观景台。脚下,星宁科技产业园与星达厂区的灯光连成一片,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银河。手机震动,是星火基金论坛的推送——一个受资助的博士生团队,在氮化镓芯片领域取得新突破。她转发给雷军,附上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远处传来第一班地铁的轰鸣,新的一天即将开始。沈知意知道,在八纳米芯片的精密电路里,在小米手机的研发代码中,一个属于中国科技的崭新时代,正悄然孕育。而她要做的,就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握紧火种,静待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