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10日清晨,京城的薄雾还未散尽,星宁集团80层办公室己亮起灯光。沈知意坐在办公桌前,指尖划过星达主机电脑的触控屏,200亿日元兑换后的数字在屏幕上闪烁。窗外,国贸大厦的玻璃幕墙折射着初升的阳光,与电脑屏幕的冷光交织成独特的城市图景。
"沈总,法务部确认违约金己全部到账。"助理小周将文件放在桌上,"换算民币约14.6亿元,按照您的指示,财务部己经制定了初步分配方案。"
沈知意点开电子地图,中国西南、西北的版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待建学校的选址。这些区域多是山路崎岖的贫困县,有些村落甚至连像样的校舍都没有。她调出星火基金的往期档案,画面中孩子们在漏风的土坯教室里学习的场景,让她眼眶微微发热。
"通知设计团队,"沈知意的声音坚定,"这次建学校,不仅要保证质量,还要融入科技元素。每间教室必须配备星达电脑、智能教学系统,食堂要安装食品安全追溯设备,宿舍要有恒温系统。"她顿了顿,"告诉他们,这不是简单的援建,是要打造新时代的智慧校园。"
与此同时,在杭城的星达厂区,工程师们正在调试特制的教学设备。"沈总要求这批电脑必须能在-20℃到50℃环境下稳定运行。"技术主管老王擦着额头的汗,指着流水线上的设备,"我们给每台机器都加装了太阳能充电板,就算断电也能续航三天。"
三天后,首批援建车队从京城出发。八辆满载建材和设备的卡车组成长龙,车身上"星火燎原,教育筑梦"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沈知意亲自带队,她的星达笔记本里存着每个学校的详细规划,甚至精确到每棵树苗的种植位置。
车队驶入甘肃定西的大山时,蜿蜒的山路让卡车剧烈颠簸。沈知意握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路段的路况分析——这是星宁研发的智能导航系统,专门为偏远地区设计,能提前预警塌方、泥石流等危险。
"沈总,前面就是马集乡了。"司机指着远处零星的土房。山风呼啸而过,卷起阵阵黄土,几间破旧的教室在风中摇摇欲坠,墙面上"好好学习"的标语早己斑驳。
当车队驶入村子,村民们从西面八方涌来。白发苍苍的老校长颤抖着握住沈知意的手:"闺女,这下孩子们终于能在不漏风的教室里读书了!"他身后,十几个孩子怯生生地看着卡车上卸下的电脑,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沈知意蹲下身子,打开一台星达电脑,点击播放星火教育平台的课程。屏幕上,清北名师的讲解生动有趣,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凑上前。"以后,你们也能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听最好的老师讲课。"她轻声说,"还能通过电脑,看到外面的世界。"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星宁团队日夜奋战。工人们顶着烈日和寒风,用抗震材料搭建校舍;技术人员翻山越岭安装网络基站;老师们则手把手教当地教师使用智能教学系统。每所学校落成时,沈知意都会亲自参加剪彩仪式,看着孩子们搬进明亮的教室,她知道,这些建筑承载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改变命运的希望。
2006年春节前夕,沈知意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西藏那曲的孩子寄来亲手编织的哈达,贵州山区的学生用新学的电脑制作了电子贺卡,云南边境的老师发来视频,展示孩子们在智能图书馆里阅读的场景。
"沈总,所有学校都己通过验收。"苏睛的视频通话打断了她的思绪,"这次援建覆盖了12个省,新建学校327所,惠及学生超过10万人。"屏幕里,苏睛身后的大屏幕上,各学校的实时画面不断切换:孩子们在VR教室里探索宇宙,用3D打印机制作手工艺品,通过视频连线与千里之外的名师互动。
沈知意望向窗外,京城的夜景璀璨如星河。她打开星火基金论坛,新置顶帖写着:"征集偏远地区教育需求,下一批援建即将启动。"回复区瞬间被新的留言填满,有渴望改善教学条件的老师,有期待知识甘霖的学生,还有主动报名支教的志愿者。
手机突然震动,是雷军发来的消息:"沈姐,小米团队想加入教育援建,我们可以提供智能手环、学习平板。"沈知意笑着回复:"好,让科技的光芒,照亮每个角落。"
晨光微露时,星宁集团的LOGO在朝阳中熠熠生辉。那些用违约金筑起的校园,此刻正迎来新一天的朗朗书声。沈知意知道,这场跨越山海的教育接力,才刚刚开始。而她和星宁,将继续做追光者,让知识的火种,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