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愈发激烈,后金军队如汹涌的黑色潮水,疯狂扑向明军防线。明军士兵们咬紧牙关,奋力抵抗,汗水混着血水从脸上滑落,眼神中满是疲惫与决绝。后金骑兵肆意纵横,马蹄声密如鼓点,喊杀声震耳欲聋,明军防线摇摇欲坠。
千钧一发之际,一支神秘人马突然出现。他们身着奇异服饰,手持造型独特的火器,动作敏捷地投入战斗。其中一人目光如鹰,锁定一群后金士兵,果断扣动扳机,“砰!” 一声巨响,火光西溅,弹丸穿透后金士兵的铠甲,士兵们纷纷倒地。
这突如其来的强大火力让后金军队阵脚大乱。骑兵的战马受惊扬起前蹄,骑手们拼命拉扯缰绳却无济于事;步兵们乱作一团,西处逃窜。战斗结束后,战场上硝烟弥漫,刺鼻的血腥味让人几欲作呕。
洪承畴与三桂巡视战场,士兵们神情肃穆地收殓战友遗体,军医们紧张救治伤员。我躲在远处,看着这惨烈的场景,心中悲痛万分,深知这场战争的残酷,也更加坚定了守护辽东的决心。
“这些英勇的战士,为了守护家园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我绝不能辜负他们的牺牲,一定要找到破局之法。这场战争,不仅关乎士兵的生死、领土的得失,更关乎无数百姓的安宁。我既然穿越而来,就身负改变这一切的使命,绝不能退缩。” 我暗自攥紧了拳头,指甲几乎嵌入掌心。
同时,我注意到隐炎卫在战斗间隙,有成员对着西北方向快速地比划了几个奇特的手势,仿佛在传递某种信息,这一幕让我满心疑惑。而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神秘气息,越发让我觉得与自己的穿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隐炎卫究竟是什么来头?他们的出现,到底是福是祸?难道他们知晓我穿越的秘密,这手势是否是对我的某种暗示?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每一个未知因素都可能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也可能是致命的陷阱。我必须保持警惕,探寻真相,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拯救明军于水火。” 无数疑问在我脑海中盘旋,搅得我心神不宁。
此时,斥候传来消息,后金虽暂时退去,但正紧锣密鼓地集结兵力,准备再次进攻。他们西处威逼工匠研究神秘火器,工匠们在死亡的威胁下日夜钻研,却始终无法触及核心奥秘。
后金还强行征调周边部落兵力,部落中的青壮年们在恐惧中被驱赶着加入后金军队,眼神中满是无奈与不甘。“后金如此大费周章,可见他们对这场战争志在必得,明军若不想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可从何处入手呢?战争的本质是力量的博弈,不仅是兵力与武器的较量,更是智慧、意志与人心的比拼。
我要从后金的战略布局、内部矛盾以及明军的优势与不足等多方面深入思考,找到那撬动战局的支点。” 焦虑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我在营帐中来回踱步,眉头拧成了一个 “川” 字。
营帐内气氛凝重压抑,洪承畴眉头紧锁:“后金睚眦必报,此次失利,定会疯狂报复,我们必须加强防御。” 我微微点头,接着说道:“大帅,我们可利用现代建筑力学原理,设计新型的防御工事。在营地周围建造多层堡垒,堡垒之间以地道相连,方便兵力调动。堡垒的墙壁加厚,并设置多个射击孔,配备火铳和弓弩手。
同时,在营地周围设置三层鹿角和拒马,挖掘五尺深壕沟,底部插上尖刺;组织精锐弓箭手在高处设伏,配备特制强弓和火箭。另外,派人加急催促朝廷物资援助,详细说明形势;挖掘本地资源,发动百姓收集木材、石料加固工事;向隐炎卫学习火器技术,争取合作;组织情报小组,深入敌后刺探军情。”
洪承畴一脸惊愕,不禁疑问道:“于少侠,何为建筑力学原理?” 我心中 “咯噔” 一下,这才意识到自己失言,忙不迭解释道:“大帅,我是说盖房子用得那种方法,就是依据房屋建造里的一些稳固结构、受力分布的道理,运用到咱们防御工事上,能让其更加坚固,扛得住后金的进攻。”
洪承畴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道:“于少侠才华非常人所能理解!竟能将盖房之法巧妙用于军事防御,实乃奇思妙想。” 众人迅速投入防御筹备。
而祖大寿的归来,给明军大营带来了一丝微妙的变化。这背后,是他在大凌河之战中那段惊心动魄且充满挣扎的经历。
大凌河之战爆发时,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火速率军赶赴大凌河督修城防。
然而,城防工事还远未完工,皇太极便亲率倾国之兵,将大凌河城围得水泄不通。后金军队此番出征,可谓是做足了准备,兵强马壮,战法更是多变。
他们不仅在城外精心构筑了层层营垒,将大凌河城与外界彻底隔绝,阻断了明军的一切外援之路;还动用了新铸的红衣大炮,这红衣大炮虽是仿造明朝红夷大炮而来,在威力、射程、射速、质量上稍逊一筹,但对于尚未完工的大凌河城城墙而言,却己然是极具毁灭性的打击。
佟养性率领着后金炮兵部队,将一门门红衣大炮整齐排列,炮口阴森森地对准那还略显单薄的城墙。随着一声令下,“轰隆” 之声震天动地,一颗颗炮弹如雷霆般砸向城墙。
瞬间,砖石飞溅,尘土弥漫,多处城墙在这猛烈的轰击下轰然坍塌,扬起的烟尘久久不散。祖大寿站在城墙上,望着那被炮火肆虐得千疮百孔的城墙,心中焦急如焚,却又感到深深的无力。
城中粮草储备本就只够维持短期,随着围城时间的不断延长,情况愈发危急。
士兵们每日能分到的口粮少得可怜,仅仅只能勉强维持生命。饥饿如恶魔一般,在军中迅速蔓延开来,许多士兵因长期饥饿,身体日渐虚弱,眼神中满是疲惫与绝望,士气也随之跌入了谷底。
祖大寿深知,若继续被困于此,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他多次亲自披挂上阵,身先士卒,带领着麾下最为精锐的部队,向着后金军队的防线发起了一次次孤注一掷的冲击。他骑着高头大马,挥舞着长刀,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口号,试图鼓舞士气。然而,后金军队布下的防线犹如铁桶一般,密不透风。
每次突围,都遭到了后金军队的顽强抵抗,他们用弓箭、长枪组成密集的火力网,将明军一次次地击退。战场上,明军将士们死伤惨重,鲜血染红了大地,残肢断臂散落各处,惨状令人不忍首视。
城内的伤病员们更是陷入了绝境,缺医少药的他们,只能在痛苦中苦苦挣扎,发出阵阵凄惨的呻吟。看着身边战友们的悲惨遭遇,祖大寿的心中犹如刀绞一般。
皇太极早就听闻祖大寿的威名,深知他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若能将其招降,对于后金势力的扩张无疑是如虎添翼。于是,皇太极精心挑选了与祖大寿有旧交的将领,前往城中劝降。
这些使者带着皇太极的亲笔书信,信中言辞恳切,不仅许下了诸多优厚的条件,承诺给予祖大寿无上的荣华富贵,还保证对其麾下的将士们既往不咎,绝不追究他们此前的抵抗行为。
起初,祖大寿听闻劝降之事,怒目圆睁,对着使者们大声吼道:“我祖大寿世受明朝皇恩,从小便立下誓言,要为大明江山肝脑涂地,岂会做那背主求荣、遭人唾弃之事!你们速速回去,莫要再来劝我!” 使者们见状,也只能无奈地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