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展现场热闹得如同喜庆的酒席,游客们满怀着好奇与兴奋,在各类古老农具间穿梭,仿佛在探索一座神秘的历史宝库。
李宏站在一旁,看着眼前这番热烈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他深知这场展览成功点燃了大家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热情。
这时,一个小女孩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一台古老的纺车前,伸出稚嫩的小手轻轻触碰,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奶声奶气地问道:“叔叔,这个是做什么用的呀?”
李宏立刻蹲下身子,温柔地解释:“这是纺车,以前的人们用它把棉花纺成线,再用线织成布,就能做出漂亮的衣服啦。”
说着,他拿起一团棉花,熟练地演示起来,纤细的棉线随着纺车的转动缓缓抽出。小女孩看得目不转睛,满脸羡慕,跃跃欲试地说:“叔叔,我也想试试。”
李宏扶着小女孩的手,帮助她转动纺车。小女孩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专注,尽管线抽得歪歪扭扭,但她依旧开心得不得了。
周围的游客被这温馨的一幕吸引,纷纷围拢过来,对传统技艺的兴趣愈发浓厚。
在农具展的另一边,一位年轻人对着一台脱粒机反复打量,不禁感叹:“这些老农具看着简单,却藏着大智慧,在过去没有现代机械的年代,它们可是农民们的好帮手。”
李宏走上前,笑着说:“是啊,这些农具都是先辈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就说这台脱粒机,以前收割庄稼后,全靠它把谷物从秸秆上分离出来,大大提高了效率。”
年轻人好奇地询问使用方法,李宏耐心讲解并亲自示范。脱粒机运转起来,秸秆与谷物顺利分离,现场响起一片惊叹声。
就在大家沉浸在对农具的探讨中时,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喧闹。
只见老道士身着宽松道袍,晃晃悠悠地走向场地中央,大声说道:“如此热闹,小道我也来凑个趣儿!”
众人好奇地看向他,不知他要做什么。
正疑惑间,小白不知道从哪儿窜了出来,兴奋地围在老道士脚边打转,还时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似乎在为接下来的表演加油打气。
老道士笑着摸了摸小白的头,然后对着众人一拱手:“今日,就让小道和我的小伙伴小白,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些老物件的神奇之处!”
老道士先是拿起一把锄头,看似随意地比划几下,随后猛地发力,锄头精准入土,深度恰到好处。
他双手握住锄头开始翻地,动作行云流水,每一锄头下去,土块都被翻得均匀整齐。
而小白也没闲着,它在老道士身边来回奔跑,时不时用鼻子嗅嗅刚翻好的泥土,仿佛在帮着检查工作成果。
接着,老道士走向石磨,准备演示磨谷物。小白立马跳上旁边的一个小土堆,坐得端端正正,眼睛紧紧盯着老道士的一举一动。
老道士轻松推动磨盘,力度把握堪称完美,谷物被磨成均匀的粉末。小白看着磨盘转动,兴奋地叫了几声,好像在为老道士喝彩。
最后,老道士抄起连枷演示打谷。他挥舞连枷的节奏、力度和角度都恰到好处,谷物被打得干干净净,秸秆却几乎完好无损。
小白也跟着节奏在一旁蹦蹦跳跳,一会儿高高跃起,一会儿快速奔跑,逗得游客们哈哈大笑。
游客们惊得目瞪口呆,纷纷掏出手机记录这神奇又有趣的一幕。
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点赞、评论和转发量一路飙升,农具展的热度也随之越来越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具展接近尾声,可游客们依旧兴致勃勃,不舍离去。
李宏站在院子中央,看着这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农具,心中有了新的想法。他决定把这些农具都买下留在农家乐,让游客们能随时使用,亲身感受传统农耕的魅力。
当李宏把这个想法告诉游客们时,大家纷纷叫好。一位年轻的妈妈激动地说:“这真是太棒了!我的孩子今天通过这些农具,真切地感受到了过去的生活,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无比珍贵的学习经历。”
一位大学生也兴奋地分享:“以前在书本上了解农耕,总觉得很抽象,今天亲手体验了这些农具,才真正明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李宏对游客们说:“虽然农具展要结束了,但希望大家记住今天的感受。农耕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这些农具留在农家乐,就是为了让大家能随时感受先辈们的智慧。”
游客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自己的收获。一位摄影爱好者展示了拍摄的农具照片,每一张都捕捉到了农具的独特之美和历史韵味。
还有游客现场创作诗歌,表达对农耕文化的敬意:“古老的农具,岁月的见证者,诉说着耕耘的故事,那是先辈的足迹,也是我们心中的根。”
李宏被大家的热情所感动,他表示以后会举办更多活动,让田园生活的历史和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农家乐的院子里。游客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田园生活的眷恋陆续离开。
李宏站在门口,看着远去的车辆,心中充满希望。他计划在农家乐开辟农耕文化体验区,让游客们更深入地了解农耕过程。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坚持,就能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农耕文化。”李宏望着院子里的农具,暗暗下定决心。
夜幕降临,农家乐渐渐安静下来,但李宏的内心依旧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