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唐到新邦李氏家族世纪传奇
从盛唐到新邦李氏家族世纪传奇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从盛唐到新邦李氏家族世纪传奇 > 第十三章 跨海驰援:文明底蕴下的降维之战

第十三章 跨海驰援:文明底蕴下的降维之战

加入书架
书名:
从盛唐到新邦李氏家族世纪传奇
作者:
穿越神探夏洛克
本章字数:
2976
更新时间:
2025-04-18

2022年2月1日,长安首都的国家档案馆穹顶洒下冷冽的白光,李浩然戴着防辐射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尘封的皮质档案。泛黄的作战日志上,墨迹早己晕染,但“昭和三十二年”“降维打击”等字眼依然触目惊心。投影仪将历史画面投射在墙壁上:千艘钢铁战舰划破海面,舰载机群遮蔽天空,而对岸的日本岛屿上,传统战机与木制渔船在硝烟中化作残骸。

“上世纪那场战役,是共和国第一次向祖籍地展露锋芒。”馆长调出全息沙盘,太平洋海域的立体地图缓缓旋转,“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企图染指东方大国沿海地区。而我们的先祖,用传承自墨家的机关术智慧与工业革命成果,完成了一场震撼世界的救援。”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中叶,日本在极端势力操控下,秘密组建“神风特攻队2.0”,装备着仿制的老旧战机与自杀式潜艇,对东方大国沿海城市发动突袭。消息传至大唐共和国,时任总统李云霄拍案而起:“祖籍地有难,岂有坐视之理?”三天后,一支由30艘航母、200艘驱逐舰组成的“应龙舰队”从长安港拔锚启航。

这支舰队搭载的武器,在当时堪称“天外来物”。电磁轨道炮发射时,炮口迸发出的蓝色电弧能将十公里外的战舰瞬间熔穿;量子隐形战机在敌方雷达屏幕上毫无踪迹,却能精准投下集束炸弹;最令人胆寒的是“墨龙”水下机器人,它们携带墨家机关改良的连环水雷,在海底织成死亡网络。

战役的转折点发生在大阪湾海战。日本舰队倾巢而出,数百艘战舰组成“铁壁阵型”,却不知大唐的侦察卫星早己将其部署看得一清二楚。当日本指挥官通过望远镜看到海平面上升起的舰队时,还未及下令开火,电磁轨道炮的轰鸣己撕裂天际。第一发炮弹精准命中旗舰指挥塔,将整个舰桥蒸发成齑粉。

“那根本不是战争,而是单方面的碾压。”一位幸存的日本老兵在战后回忆录中写道,“他们的战机像幽灵般出现在云层中,投下的炸弹能在空中分裂成无数小箭,密密麻麻覆盖整个舰队。我们的防空炮连对方的影子都捕捉不到。”

更让日本军方绝望的是大唐的后勤体系。墨家传承的“兼爱非攻”理念,在战争中化作对平民的特殊保护。舰队携带的“乾坤袋”物资转换机,能将海水瞬间净化为饮用水,将石块分解重组为建筑材料。当大阪居民在战火中濒临绝境时,从天而降的不是炸弹,而是装满粮食与药品的空投舱。

战役进行到第27天,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大唐军队登陆大阪时,街道上残留着战争的疮痍,却不见大规模平民伤亡。士兵们用便携式3D打印机修复受损建筑,用纳米机器人清理废墟,甚至教当地百姓使用墨家改良的灌溉机关——只要转动水车,就能自动完成施肥与播种。

“这场战役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军事胜利。”李浩然合上档案,对随行的历史系学生说道,“先祖们用行动证明:文明的力量不是用来欺凌弱小,而是守护正义。”在战役纪念馆中,陈列着当年的武器残骸与和平协议文本,最醒目的位置悬挂着墨家名言:“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2022年的今天,大阪己成为大唐与日本文化交流的枢纽。当年被电磁炮摧毁的港口,如今矗立着“和平之帆”量子灯塔;曾布满弹孔的建筑,被改造成中日联合科技实验室。李浩然走访大阪时,一位白发老人握着他的手哽咽:“我的父亲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他说大唐的炮弹里,藏着慈悲。”

夜幕降临,长安港的“应龙舰队”正在进行例行演习。量子雷达在海面织就光网,新型“启明星号”战舰划破浪花,舰体表面的超导材料折射出绚丽的极光。李浩然站在指挥室,看着全息屏幕上跳动的战术数据,耳边仿佛又响起上世纪那场海战的炮火轰鸣。但此刻,这些坚不可摧的武器不再指向敌人,而是化作守护和平的盾牌——因为真正的文明,永远懂得何时亮剑,何时收鞘。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