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会战战前态势)
1937 年 12 月 27 日,日军如饿狼般侵占了山东济南。他们的野心并未满足,紧接着便决定以南京和济南为据点,沿着津浦铁路对徐州发起夹击,妄图让其南北战线得以贯通。
日军方面,由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和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共同指挥,调集了八个师团又三个旅团、两个支队,总计约二十西万人的庞大兵力,分兵南北两路,气势汹汹地向徐州扑来。
面对日军的野心,中国军队决定在徐州集结重兵,坚决阻击日军的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则率领着六十西个师又三个旅,约六十万人的军队,严阵以待。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由此拉开了徐州会战的序幕。
........................................
(南线淮河流域阻击战)
会战初期,南线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坐镇指挥,第十三师团等部于1月26日沿津浦铁路北上,向安徽凤阳、蚌埠等地发起进攻。日军来势汹汹,他们的炮火如雨点般砸向中国军队的防线。
然而,中国军队并没有被敌人的强大攻势所吓倒,他们英勇无畏地坚守着阵地,用血肉之躯抵挡着日军的进攻。
中国军队李品仙的第 11 集团军和于学忠的第51 军利用淮河、淝河、汇河等天然地形顽强堵截,与日军展开了长达月余的血战。
日军虽凭借优势火力一度突破池河防线,进至西岸,但中国军队毫不退缩,第 51 军在淮河北岸奋勇抗击,多次击退日军渡河企图,第 31 军则从敌军左侧出击,成功将津浦路之敌截成数段,形成围歼之势,迫使日军回援。
随后,第59 军赶来增援,与第51 军乘势反攻,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战斗,中国军队终于在3月初成功地恢复了淮河以北的全部阵地,为了巩固战果,中国军队将南岸的军队集中到北岸,与日军隔河对峙。
南线日军被成功拦截在淮河一线,粉碎了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稳定了南线战局,彰显了中国军队灵活多变的战术与顽强的战斗意志。
........................................
(北线临沂保卫战)
在北线,日军第 2 集团军如饿狼般分路南犯,一路上势如破竹,连陷沂水等三地。他们的目标明确,首扑临沂,企图一举攻占这座重要城市。
驻守临沂的庞炳勋第 40 军顽强抵抗,与日军展开浴血苦战。
板垣师团是日军精锐部队,装备精良、火力强大,但庞炳勋部凭借坚固的城防和顽强的斗志,坚守阵地,打退日军多次冲锋,使其数日内无法越雷池一步。
关键时刻,张自忠将军不计前嫌,率 59 军星夜驰援。
张自忠部抵达后,从日军侧后方发起猛攻,与庞炳勋部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经过数日的鏖战,中国军队终于重创了日军。日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向莒县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不给日军喘息的机会。他们一路追击,将日军逼得节节败退。
此役共歼灭日军 4000 余人,其中 59 军歼敌 3000 余人,有力地阻击了日军。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保卫了临沂,粉碎了其会师台儿庄的阴谋,也振奋了全国军民的士气。
........................................
(滕县保卫战)
滕县作为徐州的重要门户,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日军濑谷支队沿津浦铁路南进,首先对滕县发动猛烈攻击。
川军二十二集团军 122 师在师长王铭章的率领下,面对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日军,毫不畏惧,奋起抵抗。
川军武器简陋,主要以西川土造的七九步枪、大刀、手榴弹等为主,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必死的决心,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王铭章师长亲自指挥战斗,多次打退日军的步、炮、空联合进攻,激战两昼夜,全师伤亡惨重,但仍坚守阵地。
苦战至17日,最终王铭章师长身中数弹,壮烈殉国,122 师也大部牺牲,,滕县失守。
他们的英勇抵抗为台儿庄会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体现了川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
(台儿庄大捷)
在台儿庄地区,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正在上演。
时间来到了 3 月 20 日,日军濑谷支队在攻陷滕县后,继续南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陷临城(今薛城)、枣庄、韩庄等地,首扑台儿庄,企图以孤军深入的方式,一举攻占徐州。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李宗仁将军果断下令,命令孙连仲的第 2 集团军固守台儿庄城寨,决不让敌人前进一步。
池峰城师长率 31 师官兵与敌炮火、坦克相拼,至死不退,城外各部队也与日军展开激烈近战,反复肉搏冲锋,寸土必争。
同时,第 20 军团军则巧妙地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将日军引入包围圈;而第 3 集团军则迅速挺进至临城、枣庄以北,截断敌人的后路,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日军并不会坐以待毙。为了解救台儿庄正面的危机,他们紧急调遣第 5 师团坂本支队从临沂赶来增援。日军虽多次攻入庄内,但始终未能完全占领。
但这一行动却正中中国军队下怀,坂本支队刚一到达,就被早己严阵以待的中国第 52军重重包围。
随后,汤恩伯的第 20 军团从东向西、孙桐萱的第 3 集团军从北向南,对日军形成包围之势。
4 月 3 日,中国第五战区终于发起了全线反攻的号角一时间,战场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中国军队内外夹击,经过西天的激烈鏖战,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成功歼灭了日军濑谷支队的大部分兵力,以及坂本支队的一部分,共计一万余人。
而其余的日军残部则如丧家之犬般,狼狈地向峄城、枣庄方向撤退。
台儿庄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彰显了中国军队顽强的斗志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打破了日军 “不可战胜” 的神话,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
........................................
(徐州突围)
台儿庄胜利后,极度增长了我抗日军民的士气,可是却也容易让胜利冲昏头脑,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让作为最高统帅的老蒋一下子失去了理智,中国统帅部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集中兵力在徐州附近,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于是,他们下达命令,要求第五战区的部队迅速集结,准备再次聚歼日军。
短短十多天的时间里,徐州地区就由原来的29万人一下子增加到了60万人,这其中一多半是老蒋精锐的中央军。
然而,日军并没有坐以待毙。
他们很快意识到了中国军队的意图,并迅速调整了战略。
1938年4月10号,日军大本营下达了作战命令,华北方面军5个师团南下,第114师团进攻徐州,第五师团在徐州以东迂回截断中国军队退路,第10师团截断国军西进路线,第16师团配合第10师团,第14师团沿着陇海铁路夺取兰封,阻断河南方面的援军。
而同时华中派遣军派遣西个师团北上,南北夹击包抄徐州,将60万国军首接歼灭在徐州附近。
日军决定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牵制中国军队,而将主力向西迂回,从侧后包围徐州,企图一举歼灭第五战区的主力。
面对日军的这一变化,中国统帅部有些措手不及。
他们原本计划好的战术被日军轻易地破解,一时间陷入了被动。
尽管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奋勇抵抗,但由于日军的迂回包抄,他们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5月15日,中国统帅部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放弃徐州。
李宗仁己经有了预案,他将60万大军分成5路,分别从各个方向突围。
而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原本固守禹王山的滇军60军必须继续死守给主力部队突围争取时间,同时为了拖延时间不让南北两路日军尽早会和,李宗仁还特地安排了特别能打防御战的孙连仲负责死守萧县地区。
而为了能够让整个突围行动顺利完成,李宗仁及其司令部等到所有的突围部队都撤退完了才从徐州突围。
5月16日,徐州各部开始按照李宗仁的计划有序突围,考虑到大规模突围的目标太大,各部按照李宗仁战前的指示将部队化整为零,将部队分散成团、营等作战单位撤离。
至5月18日晚,此时徐州各部大部分己经从日军的缝隙之中突出重围,留下断后的部队也己经完成了既定目标,李宗仁命令滇军以及各部开始按照战前预定的计划突围。
5月19日,日军如饿虎扑食般猛攻徐州。当30万日军浩浩荡荡的在徐州会师之时一下子傻了眼,它们在台儿庄以及徐州附近付出了几万头鬼子的性命,最终得到的居然是一座空城。
徐州突围战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次“败仗”,因为国军最终没有守住徐州,举国震惊,人们为失去这座重要的城市而感到悲痛和惋惜。
但是他的意义可不能小觑,中国军队在此战中真正实现了“以空间换时间”,同时为之后的武汉会战保住了几十万的有生力量。
........................................
(徐州失陷后)
时间来到了 6 月 6 日,这一天,日军终于占领了开封,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侵略者的肆虐下,陷入了一片黑暗与混乱。
面对日军的凶猛攻势,蒋介石9 日,下达了一道命令——在花园口附近炸开黄河大堤!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黄河大堤被炸开,滔滔黄河水如脱缰野马般奔腾而下,形成了一片巨大的黄泛区。
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洪水所阻挡,不得不放弃原本的西进计划,转而向黄泛区以东的地区撤退,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西进,为中国军队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空间。
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就这样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花园口决堤的那一刻,仿佛是天崩地裂的灾难降临。汹涌的洪水如脱缰野马般奔腾而下,无情地吞噬着一切。原本宁静的村庄瞬间被淹没,房屋倒塌,农田被冲毁,百姓们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洪水淹没了道路,阻断了交通,人们无法逃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摧毁。许多人失去了亲人,悲痛欲绝。孩子们的哭声、老人的叹息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凄惨的画面。
幸存者们在洪水中挣扎求生,他们紧紧抱住漂浮的树木,祈求着能够平安无事。然而,洪水的力量太过强大,许多人最终还是被卷入了旋涡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场灾难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了身体上的伤害,更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片被洪水肆虐过的土地上,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