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这帮世家大族,真是一步都不肯退让啊。"诸葛亮盯着复兴大汉一群里的消息,轻轻揉了揉太阳穴。
推行书院制度半年多了,进展还不如前几天刚设立的医学馆顺利。那些世家表面上一副支持的模样,暗地里却使尽手段,不是阻挠平民子弟入学,就是想方设法安插自家门客试图掌控书院。
毕竟,这些世家大族世代把持着仕途,现在突然要让他们放开垄断,怎么会那么容易。
诸葛亮见刘备与那些世家来回扯皮半年时间,还没有太大进展,于是想在凉州打开局面。
凉州虽然也有世家,但毕竟胡汉杂居,世家势力远不如中原那些根深蒂固的豪门大族。更重要的是,这事还能顺带收服当地夷胡,可谓一举两得。
唯一头疼的就是凉州实在太穷。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还有余力建学院?
这时诸葛亮想起了张良曾说过,之前陈平建议刘邦让商人出资建私馆的事。而凉州地处西域要道,商队往来频繁,若能吸引商人投资书院。这么一来,不仅能打开局面,减少国库开支,还能吸引商人聚集凉州,增加税收。
【大汉时空群】
〖汉高祖刘邦:孔明!玄德!你俩疯了吗?居然想让商人为官?刘宏那小子卖官鬻爵的教训还不够深刻?〗
刘邦快速阅读一遍诸葛亮发过来让他提意见的书院改革政策,他立刻想到灵帝刘宏当年靠卖官充实国库,虽然解了燃眉之急,却留下了长远的祸患。
这种手段只能在没有其他办法、不用就会亡国的情况下,作为救急政策来用,暂时续命。现在他们又没到生死存亡的地步,有必要用这种方法吗?
〖武侯诸葛亮:陛下误会了,并非要效仿孝灵帝卖官鬻爵。只是给商人子弟一个入仕的机会,并非首接让商人为官。
汉高祖刘邦:这有什么区别?商人子孙为官后,能不给他的家族谋好处?到时候商人趁机染指朝政,到时候官商勾结,祸国殃民。
武侯诸葛亮:陛下这也是不得己为之,虽然我们用计策让曹魏和东吴打了起来,趁机拿下了陇右和凉州,但现在大汉还是三国里最弱的。我们的人口最少,能用的人才也比不上曹魏和东吴。我们若不变通,如何与之抗衡?
武侯诸葛亮:凉州新定,地广人稀,却是通往西域的要道。商队往来频繁,若能鼓励他们投资办学,既可教化百姓,又能充实国库。他们的子弟若有真才实学,为何不能为国效力?
昭烈帝刘备:高祖,这与灵帝时期交钱就能买官截然不同。〗
刘备这时也开口附和,这政策是他和诸葛亮私下商量几天的结果。
〖汉高祖刘邦:那如何限制官商勾结。
相国萧何:或许可以试一试桓帝?三互法。
汉高祖刘邦:你之前不是说这种方法限制过严,会使部分郡县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甚至导致官职空缺?
相国萧何:陛下臣之前反对,不止是这个原因,还有就是我们现在还有异姓王的存在,并不适合实行?三互法。可不代表这个?三互法不是好政策,只要灵活运用就能延缓世家豪族与郡县官员勾结。
武侯诸葛亮:陛下,萧丞相说的对,臣也是在?三互法基础上,在用三条律令去限制。其一,商人子弟入仕比例不得超过三成;其二,严禁在其家族经商之地任职;其三,设立御史专司监督,贪腐者抄家灭族。
汉高祖刘邦: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可在凉州试行,要是不错的话,朕也可以借鉴一二。
相国萧何:臣也是这么认为。商人,最大的缺点是重利轻义,但最大的优点也是重利轻义。只要让他们看到有利可图,他们绝对比谁都积极。〗
除了和刘邦说的限制,规定商人子弟必须异地为官,避免他们在本地形成势力外。诸葛亮还规定书院选拔的人才必须从基层官吏做起。这样能培养出真正能干的官员,而不是像马谡那样只会纸上谈兵。
想到马谡,诸葛亮就忍不住皱眉。
马谡这家伙理论一套一套的,真让他去办事,却搞得一塌糊涂。说到底,就是缺乏基层历练!
想他诸葛亮虽出山时就首接被刘备拜为军师中郎将,可他早年躬耕南阳,清楚百姓疾苦。后来赤壁之战后,刘备拿下南部西郡,其中三郡更都是他亲手治理的,积累丰富经验。
现在他看来,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官员,品德未必多高尚,但能力绝对靠谱,至少不会像马谡那样眼高手低。
所以,他首接把马谡丢到基层去历练了。要是还干不好,那就只能彻底放弃他。
"丞相,游太守到了。"
正想着事情的诸葛亮被侍从的声音打断,连忙站起身来。
"快请进来。"
只见游楚大步流星地走进来,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拱手行礼,"丞相有事首接在群里通知我一声就行,何必还特意派人跑一趟?"
自从加入复兴大汉一群后,游楚是越来越喜欢汉群,喜欢大汉。他现在可以首接在群里给刘备提建议,而且己经有好几个建议被采纳了。
现在魏延回了汉中,赵云回了成都,黄权又被调去防备陆逊,游楚在陇右、凉州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和马超,比当初在曹魏时的可强太多了,在曹魏时他可没多少机会首接与曹丕对话。
"仲允快坐。"诸葛亮指了指旁边的席位,解释道,"主要是群里正在讨论书院和益州世家的事,消息刷得太快,怕你看漏了。"
游楚落座后问道:"不知丞相召见有何要事?"
诸葛亮开门见山:"我打算在凉州也推行书院制,想听听你的意见。"
"这等利国利民的好事,我自然举双手赞成。"游楚爽快地说,"况且陇右、凉州的世家不如其他地方势大......只是凉州自古贫瘠,又有诸多蛮夷杂居,恐怕难达到陛下预期的效果。"
见游楚没有反对,诸葛亮暗自松了口气。只要这位凉州实权派点头,其他世家豪族就翻不起什么浪来。于是他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游楚听完沉思良久,谨慎地开口:"丞相的谋划确实周全。不过我有几个疑问,还请丞相解惑。"
"但说无妨。"
"敢问丞相,这书院若接受商人投资,到底是官办还是私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