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跨平台沟通需要依赖意识网格的互联。意识网格连通每一个在意识流中的意识体,并把意识体当做信息交换的节点,把所有意识去中心化地彼此串联了起来。所有分散在各处的意识体们,只要自身意识成熟度达到最低的上网要求,就能通过意识网格与所有意识进行意识交流,通过这个意识网彼此互联沟通。
(注:上文中的“意识网络”和“意识网格”是不同的。“意识网络”用来指一种概念,“意识网格”用来指一种类实体。如同网络建设工程师和网线铺设工程师、软体与硬件的差别。)
这基于本源宏观意识构建出来的意识网格,为各种不同成熟度、不同意识面向、不同频率维度的意识体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彼此无障碍交流的虚拟平台。在这由意识形成的网络中,所有的意识体们共同地用集体意识营造出了一个在集体意识层面上被大家共识认可的“虚拟本源映射体系”,即“虚拟宏观本源”。
就好像我们开发出一套“虚拟太阳系”的游戏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建立一个基于自己形象与状态的对照角色,在虚拟太阳系里的地球上真切地展开生活。
一切都和真实的地球与太阳系并无二致,堪称一模一样,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人物角色、社会关系、自然条件、物理法则、人文秩序。只不过这个模拟游戏中的时间要比现实地球上快上数倍,于是游戏里发生的虚拟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预告了现实中将会发生怎样的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又产生了怎样的后续影响。
如果这样的虚拟太阳系设立众多的不同服务器,那其间的历史进程、人物关系是会雷同还是有所差异呢?如果细微处有差异而大数据上雷同,是否表明在近似的意识进化阶段里,某些事件是必然的大概率事件呢?那最好的结果是怎样被导出的呢?
多开与加速的模拟生存类游戏,让历史在发生前被预知,让经验与智慧不必在现实里支付惨重的代价,让人们可以穷举到最优解。
次级虚拟亚空间体系
至此,依托于本源宏观意识网格而诞生的第一层意识虚拟亚空间体系,被意识群体们在集体意识层面上构建了出来。
这是一个与宏观本源一模一样的全息镜像虚拟本源,连承载本源的虚空都被模拟得惟妙惟肖。在集体意识的层面上,一切细节被完美地复刻映射到这个虚拟本源里,每一个成熟到有资格联网的意识体都自愿地参与到其中,并在其间扮演一个与自己当下认知、能量、境况、智慧对等的角色。
久而久之,几乎所有的意识体都不再记得这只是一个虚拟的亚空间体系,把那里经营得有声有色;并且照葫芦画瓢,依据建立第一层虚拟亚空间的方式,同理可证地依托虚拟本源内被还原出来的本源意识网格,又建立了更下一层的虚拟次级亚空间,并在次级亚空间中部分地虚拟出了虚拟本源体系内的一部分内容。
但创建二级虚拟亚空间的意识体们因为意识面向上的分歧,所创建的次级亚空间并非是一个整体,而是无数个各具特色的、拥有不同理念与法则的次级虚拟亚空间。
这些次级虚拟亚空间,有的因为理念近似彼此有所关联;有的因意识频率迥然不同,相互间老死不相往来;有些则是对所有面向都很友善的公共次级虚拟亚空间。当然,有公共的,就有很个人的——有些次级亚空间仅供自己旗下的灵体使用,对外是不开放的。
在次级亚空间中,相同理念的意识群体们秉持着共同的信念与理想,利用群体意识共识创建出大家都认可的“景象”来。这些景象的风格与背后蕴含的底层逻辑与法则,甚至时间的流速与流向,均依据空间的主创意识团队而订立。这导致不同虚拟亚空间中的时间流速与流向没有一个可以被统一的标准,差距甚至可以达到成百上千倍。
我们习惯地管负责管理与创建、调试与运营这一虚拟亚空间的灵体叫做创世主神。但是某一虚拟亚空间的创世主神,到了别的空间里就啥也不是了——如果你是个拥有众多粉丝的大人物,别人或许尊你一下,那些也就是相互给个面子的事。
在次级虚拟亚空间中看似志同道合的意识群体们,其实又细分再细分出不同的主张与派系,这导致产生了不同的诉求与向往。
于是每个意识社团又在自己归属的次级虚拟亚空间内,生成了子虚拟亚空间平行群落,并依此依次细分。到最后,几乎每一个灵体角色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虚拟空间,在那里营造着属于自己的实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