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意识进阶到本我意识的层面时,无明的困惑成为意识关注的焦点。虽然还有些故有习气的萦绕,但己经很少有贪欲或感性的冲动了。
在这个阶段上,本我意识和高我意识在进阶后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对事物观察的认知高度与广度带来的深度。越高维度的视角越能在更多元立体的不同面向上同时展开综合的分析认知,在运筹帷幄中少了抱怨、多了关爱,除了自觉的觉悟,还有了觉他的渴望。不过本我意识想要达成超我意识还要克服很多障碍,融通更广泛的意识面向,整合更广泛的自我面向,真正地做到全然的一体认知。
本我主要的作为是调度自己旗下的高我去寻求与获取意识智慧拼图中尚且缺失的认知,以便用来融合或桥接己拥有的本源意识碎片。
就好像当今的华为,有5G的技术不假,但自己不掌握关键芯片的核心积聚,有A有C,可就是串不起来。知道这样可行、也见识过别人能做到,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就算有人把隐秘的答案首接当面告诉你,也因为认知的差距无法理解与认同,更别说辨识被告知信息的真伪程度了。
就好像你上百度查某种疾病怎么治疗,信息确实都在那里,但五花八门真假掺杂,你信谁呢?信几分呢?一本《道德经》五千来字,人人都知道那是玄妙智慧,你也看我也翻,有几个能说自己看懂了一多半的?不是答案难找,而是想要理解答案所需的智慧积累难得。
本我解决困惑的方法就是拆分问题:把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拆分成不同的面向,然后让自己旗下不同能力的高我分领这些任务,去尝试找到答案。
高我所在的意识层面是介于小我的“故事”显化现象层与本我的宏观调度层的中间,属于次生虚拟亚空间,是次级虚拟亚空间中的本我意识们用意识力投影生成的下级意识虚拟空间体系,是专门为不同高我量身打造的。几乎每个高我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次生虚拟亚空间,那空间有点儿像我们的群聊群——高我就是群主,群里的成员就是它旗下的所有小我们。
在本源意识流中,超我意识能量泡内的小我意识群体们利用意识投射出自己的法身,都集中存放在这些彼此独立的次生虚拟亚空间中,形成自家的信息群。所有小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哪怕片刻的起心动念都被群中的信息记录如实地备份了下来。
信仰之境
高我随时可以与任意小我进行沟通,小我之间在本群里也可以形成平级沟通,但是小我无法跳过高我与其它高我旗下的小我意识形成沟通,除非两者在出演同一幕故事。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系统交流屏障,志同道合的小我意识群体们,在退出了现象界的角色扮演之后、回归高我掌控的中阴界之前,利用群体意识创建出了多个信仰之境。
这些因各种集体信念生成的不同独立虚拟亚空间,不属于本源的正规意识运作体系,又存在于意识运作体系之内。这样的信仰之境虚拟意识空间很不稳定,会随着某信仰体系的涨跌荣辱而兴衰。我们比较熟悉的信仰之境包括所谓的天堂、地狱、天国、九重天等等由地域人文群体信仰生化出来的各种介于死生间的意识过渡体系。
这是专门收纳与冷却宗教狂热信徒的亚空间,好让它们体验到自己心中的如果,放下一念所执的偏激,平复内在对自我审判或不甘的期许。这一经历的真实度与时长全都依据小我被宗教信仰自我催眠的执念深度。如果说所谓的生是颠倒执着梦想,死后经历的世界又何尝不是梦的第二段续集呢!
现象界的阴间与阳间
本我洞察自身内在意识面上无法达成融通的认知领域,找出自己最为匮乏的觉受认知方向。高我从本我处拿到当下自我最为匮乏的某一意识面向上的课业命题,再把具体问题拆解细化,并让旗下处于空闲状态的小我去尝试找到答案或可供参考的答案线索即觉受经验。
因为本自一体,所以如果是本我意识层面上的匮乏,就是所有自我意识分身全体的匮乏。所以小我在领命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一“命”题真的是对自己很重要的当下首要课题,不光欣然接受,还感恩戴德。
上文中提到过高我与小我都把自我意识的投影置放在次生虚拟亚空间内,在此,小我叫高我为更大的角色,而高我视小我为自己的人格片段体。
小我被指派到蕴含所需觉悟的经历中去历经,犹如工蜂去采蜜。如果这个小我够“灵”光,在故事里带着十足的觉知,把信息与经验、思考后的觉悟与智慧,犹如蜂蜜般地带了回来,跑一趟就够了;如果这小我很愚钝,混混沌沌、晕晕乎乎的,随大流过了一生,回来后一问:你觉得自己收获了些什么?支吾了半天,就是存折、房子、老婆、孩子,还有一肚子牢骚与愤恨,那真的是个赔钱的家伙。回去再来,回去再来。
小我领命去经历“人”生故事,并不是要真的去到那里。次生虚拟亚空间分为内外三层:内层是与高维连通的意识门户,中间层是高我意识角色所在的区域,外层设置了大量的虚拟空间井,这井被叫做“环”。
小我意识进入这环中,意识就被抽离了出来,自我意识焦点形成意识束被环投射了出去。被投射出去的意识,会进入到一个由群体意识构建出来的历史剧中,那里有恒古以来所有意识构建出来的各色故事脚本空间与空间内发生过的故事。
小我可以选择利用老故事创建新环节,或一路追随老故事的剧情。在故事里小我可以使用单人副本(纯故事线),连被自己观察的那个角色其一生都是严格按照故有故事脚本内的行为而展开的。在这里小我意识只负责观察与觉受,犹如看一场电影或生命的纪录片。
第二种可能是本我下的多个高我同时参与这一觉知计划,派遣不同高我团队下的数个小我,一同进入同一个生命故事中,相互形成对等人格,完成平衡的体验认知。你所伤害的就是自己的其它面向,你所助益的也是你自己,你爱的恨的给予的剥夺的都是你自己。一生中交集最深刻的、影响最大的都在自己的不同意识面向间展开,形成内在自我意识里自平衡的得失自我觉悟。
第三种可能性是小我进入群体意识所营造的实时游戏互动中。故事大时代背景与世界级大事件是原有故事主线,但世界故事脚本里超过10%的角色是被“玩家”控制着的,即有觉知觉醒后的角色。这类角色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代故事背景的主意识流向形成明显的差异,对日复一日的规范性故事内生活不再认同,会问出灵魂三问,并开启内在觉知的探索,最终不再依据角色故有的命程展开,形成属灵的生命觉悟,跟随内在热忱生活,而非角色人文的得失渴望。
以上经历觉受部分称为舞台上的生命历程,即我们所谓的阳间。但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是由西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前台(阳间)、后台(阴间)、剪辑编辑室(中阴界)、彩排练功房(出生前计划大厅)。出生前计划大厅里是高我与小我或小我群们选剧本对剧情的地方。
所谓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阳间的经历其实在整个生命历程的循环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最多的生命经历发生在我们所谓的阴间,那里是回顾、反省、平复自己各种内心觉受的地方。信仰之境就发生在这后台里,成为戏中戏、梦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