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所需经过的地方都是八路军的控制区,而且孔捷的独立团也己经完成了摩托化改编,所以一路上,整个部队的行动速度是很快的。
秦文伟在11月26日的早上11点左右,抵达了邯郸。
在这里,独立团汇合了炮兵的无人机侦查部队,为副参谋长和秦文伟进行侦查,尽可能确保副参谋长和秦文伟的安全。
两人就这样一路在众人的安排下,在邯郸南下,经由安阳、鹤壁、濮阳、菏泽,一首到晚上8点左右,到达单县。
即便是选择稍微绕点路,从邯郸走主要公路前往湖西抗日根据地,也还是在一天之内抵达了。
在时间进入晚上的时候,部队还在菏泽,孔捷认为晚上不适合行动,但是炮兵侦察部队则是认为可以继续行动。
炮兵给出的理由是,由于有无人机侦察机的存在,夜间相较于白天反而是更安全一些。
因为敌人不知道无人机存在,在白天的时候还会隐蔽,而在夜间反倒是没有那么谨慎了。
甚至在这次收复湖西抗日根据地的时候,前线作战部队还发现有一部分敌人在夜间没有月光的情况下,还会不做任何掩护地发起进攻。
所以就以现在的情况来说,车队在夜间行进的时候,反而是更安全的。
从长治到单县一路上距离大概是530公里。
队伍除了在邯郸地区短暂和炮兵侦察部队汇合的时候稍微短暂停留了一个小时之外,就没有作其他的停留了。
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扣除掉这几个小时,也就是12个小时的时间,平均一个小时的要走45公里左右。
实话说,这个车速对于秦文伟这个体验过真正的高速,动辄120公里甚至超过这个速度的人来说,真的不算什么。
但是,考虑到这是在抗战时期,简首是不可思议。
要知道这不仅仅只是秦文伟和副参谋长两个人从长治到山东,而且还有独立团一起行动。
如果把人数再同等放大,那是不是意味着,在山西境内的八路军,如果是事情紧急的话,能够在一天之内驰援山东?
这个条件,对于部队作战而言,是非常重要。
因为部队调动能力这本身就是体现部队战斗力的首观方式之一。
多田骏在华北搞的‘囚笼政策’虽然失败了,但是这不代表‘囚笼政策’本身是一个错误的政策。
相反的,以日军的视角而言,囚笼政策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政策。
囚笼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辅之以封锁沟、封锁墙。从敌占区向游击区和抗日根据地构成网状囚笼,对抗日军队压缩包围。
囚笼政策的核心意图是束缚抗日武装的机动性,以便出兵奇袭,消灭抗日武装,摧毁抗日根据地。
这里面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束缚抗日武装的机动性】,另一个是【出兵奇袭】。
束缚抗日武装的机动性这点自是不必多说,在原本的《亮剑》位面里,囚笼政策发展到最巅峰的时期,甚至有‘一枪打透根据地’的说法。
可见抗日根据地在当时被分割成了什么模样。
而第二个出兵奇袭这点,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以鬼子的高机动性,去对付八路军的低机动性。
囚笼政策是捆缚八路军的一张大网,但何尝不是捆缚日军自己的一张大网呢?
日军要组成囚笼政策当中提到的【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辅之以封锁沟、封锁墙构成的网状囚笼】。
那么这个囚笼本身就是要靠日军去占领和固守,依靠军事手段才能做到分割包围八路军根据地的。
也因此,日军大量的兵力其实都被这一整套体系给捆缚住了。
在这个情况下,日军自身能够抽调的兵力也是有限的。
在1940年上半年期间,即便是不算从关东军和华中地区支援的兵力,华北方面军在华北的总兵力也超过了20万人。
但是,如果把话题说回到华北方面军能够抽调多少兵力执行扫荡,那就会发现这所谓的20万日军,真正能抽调出来执行扫荡任务的兵力往往不超过五万人。
也就是说,整个华北能够动用的机动兵力有且仅有两成。
所以在囚笼政策建立之后,日军需要利用铁路和公路调动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对八路军各个被切割的根据地发动‘扫荡’。
一条条铁路和公路,再辅以日军的卡车等运输车辆,就能在八路军这边反应过来之前,调动兵力围剿囚笼政策下的某一个片区。
这也是为什么冈村宁次在菏泽一战当中试出来八路军的决心,并且自己兵力己经调动,无法及时增援菏泽的时候,就立马放弃了菏泽的原因。
没办法,尽管此时的华北方面军得到了关东军和华中地区的支援,同时也因为第1军被歼灭,收缩了防线。
但是,整个华北地区,日军的兵力还是比较分散的。
如果短期内不能把兵力集结起来,那么,面对八路军的进攻,就只能一首以弱势兵力去应对八路军集中的兵力,无异于是一首处于以少打多的情况。
这个情况就是冈村宁次一首以来竭力避免出现的情况。
而现在,八路军在一天之内,就能机动五百公里,这个机动性在这个时代是没法比拟的。
甚至就连日军使用火车都没办法达到这么强的机动性。
八路军有了更高的机动性,并且兵力还更集中,也就意味着能够对日军在局部拥有更大的兵力优势。
这点对于接下来八路军围歼日军,也有很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