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 被误解的蜀汉后主

被误解的蜀汉后主

加入书架
书名: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作者:
喜欢血叶兰的钱公公
本章字数:
4560
更新时间:
2025-06-07

在三国历史的浩瀚星空中,蜀汉后主刘禅常被贴上 “昏庸无能”“扶不起的阿斗” 的标签,仿佛他只是那个躲在诸葛亮身后碌碌无为,最终拱手葬送蜀汉江山的亡国之君。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以更全面、客观的视角回溯他的一生,会发现这些评价或许太过片面。长达西十一年的帝王生涯,刘禅历经风雨,在蜀汉政权跌宕起伏的命运中,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独特的篇章,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 “战绩”,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与解读。

建安十三年的当阳长坂坡,成为刘禅传奇人生的序章。彼时曹操大军压境,刘备仓皇南逃,在混战中不得不抛下妻儿。尚在襁褓中的刘禅,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绝境。幸得赵云单枪匹马,七进七出,在血雨腥风中将他救出。这场惊心动魄的营救,不仅成就了赵云忠勇的千古佳话,也让刘禅在乱世中奇迹般存活,为蜀汉政权保留了传承的火种。虽非主动作为,但从婴儿时期起,刘禅的命运便与蜀汉紧密相连,在动荡不安中开启了他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章武三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十七岁的刘禅接过蜀汉江山。登基之初,蜀汉内忧外患交织:夷陵之战的惨败让国力大伤,南中叛乱此起彼伏,与东吴的联盟破裂,曹魏虎视眈眈。面对危局,刘禅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稳与睿智。他深知诸葛亮的才能与忠诚,果断将国家政事全权托付,任命其为武乡侯,开府治事。在诸葛亮的主持下,蜀汉对外派邓芝出使东吴,成功修复联盟;对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经济,并筹备南征。建兴三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不仅稳定了后方,还获取了丰富的物资与兵源。这一时期,尽管刘禅未首接参与军政决策,但他对诸葛亮的全力支持,为蜀汉走出困境、稳定局势提供了坚实保障,成为蜀汉政权得以延续的关键因素,这无疑是他执政生涯的重要功绩。

建兴五年,诸葛亮怀着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的理想,踏上北伐之路。临行前的《出师表》,饱含对蜀汉的忠诚与对刘禅的期望。刘禅坚定支持北伐决策,全力调配物资、兵源,为前线提供坚实后盾。在长达七年的五次北伐中,面对长途跋涉、粮草运输艰难、战事胶着等诸多困难,刘禅始终是诸葛亮最稳固的支撑。北伐取得阶段性胜利时,他及时嘉奖将士,鼓舞士气;即便遭遇挫折,如马谡失街亭,他也认可诸葛亮的功绩,只是依规降职,随后又在诸葛亮取得战果时恢复其职权。同时,他积极协调国内各方,推行鼓励农业生产政策,保障军粮供应,组织民夫修缮道路,确保粮草运输畅通。虽然北伐最终未能实现战略目标,但刘禅的支持让北伐得以持续,提升了蜀汉军队士气,扩大了蜀汉在曹魏边境的影响力,他在幕后的默默付出,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战绩”。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政权陷入权力真空与人心惶惶的危机。刘禅迅速行动,以隆重礼仪安葬诸葛亮,追谥忠武侯,安抚人心。此后,他着手调整政治格局,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平衡智慧。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后擢升为大将军、大司马,总揽军政大权;提拔董允为侍中,限制宦官权力;任用费祎协助蒋琬处理朝政。在蒋琬主政时,他给予充分信任,又通过董允、费祎进行监督制衡,使蜀汉在休养生息中稳定发展。蒋琬去世后,费祎接任,刘禅让姜维负责军事北伐,同时根据局势变化,在朝臣对姜维北伐产生分歧时,巧妙平衡各方势力,既不完全否定北伐,又对姜维权力加以限制,在没有强势人物主导的情况下,维持蜀汉朝堂稳定,使蜀汉政权在风雨中又延续多年,这一政治平衡术的运用,彰显了他的政治智慧与谋略。

景耀六年,曹魏司马昭发兵三路进攻蜀汉,蜀汉危在旦夕。姜维上表请求加强防御,却因刘禅听信宦官黄皓的迷信之言而错失良机。当魏军兵临城下,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关,成都门户大开。此时,朝堂上主战与主降之声激烈交锋,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听从谯周建议选择投降。这一决定虽饱受后世诟病,被视为懦弱无能的表现,但从另一角度看,当时蜀汉主力受损,成都兵力空虚,继续抵抗只会让百姓陷入战火,生灵涂炭。刘禅的投降,或许是无奈之举,却也体现出对百姓的怜悯之心,在历史的残酷抉择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不能简单定义为失败。

投降后的刘禅被迁往洛阳,受封安乐公,身处司马昭的严密监视之下。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安排蜀地歌舞,蜀汉旧臣无不感伤落泪,唯有刘禅嬉笑自若,说出 “此间乐,不思蜀也” 的千古名言。这看似愚蠢的回答,实则是他在绝境中的生存智慧。他深知司马昭的猜忌,故意装出胸无大志的模样,让司马昭放下戒心。当按照郤正所教表达思念蜀地时,又巧妙以 “诚如尊命” 化解司马昭的怀疑,最终得以安享晚年。在极端危险的处境中,刘禅凭借这份智慧保全自己与家人,避免了像其他亡国之君那样的悲惨结局,这何尝不是一种特殊的 “战绩”。

刘禅的一生,充满争议与矛盾。有人看到他在位前期对诸葛亮的信任支持,以及后诸葛亮时代的政治平衡,认可他对蜀汉政权的延续之功;也有人指责他后期宠幸黄皓,导致朝政腐败,面对曹魏进攻时昏庸无能,最终亡国,甚至唾弃他 “乐不思蜀” 的行径。然而,将蜀汉的灭亡完全归咎于刘禅并不公允。他所处的时代,蜀汉本就实力最弱,面临曹魏与东吴的双重压力,生存发展本就艰难。他性格中或许有懦弱、优柔寡断的一面,但也有着对百姓的怜悯和在困境中的生存智慧。蜀汉的覆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曹魏的强大、后期政治腐败、人才凋零等都难辞其咎。

重新审视刘禅的人生,我们应摒弃片面的评价,以更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理解他的决策与行动。他的那些 “战绩”,虽不如战场上的战功显赫,却在蜀汉政权的发展历程中有着独特价值。刘禅并非完全昏庸无能之辈,而是在复杂历史环境中,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维持蜀汉政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