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 后稷的传说——下

后稷的传说——下

加入书架
书名: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作者:
喜欢血叶兰的钱公公
本章字数:
18304
更新时间:
2025-01-11

五、尧帝任命与舜帝封赏

尧帝在位之时,天下部落众多,但各部落大多以渔猎、采集为生,食物来源极不稳定,时常面临饥荒的威胁。而弃在自已所在部落凭借对农业的钻研,已然让部落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粮食储备也相对充足,部落里的人们不再整日为果腹而忧心忡忡。

这个消息渐渐地越传越远,如同长了翅膀一般,飞到了尧帝的耳中。尧帝听闻后,心中大为惊奇,他深知若各个部落都能掌握耕种之法,那子民们便可免受饥饿之苦,天下也将更加安定繁荣。于是,尧帝便派人去邀请弃,希望他能来到都城,为大家传授农耕技艺。

弃收到尧帝的邀请,心中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自已所热爱的农业之事能得到尧帝这般的重视,忐忑的是怕自已能力有限,无法担此重任。但他还是鼓起勇气,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都城的路途。

一路上,弃看到沿途各个部落的人们大多面黄肌瘦,眼中满是对食物的渴望,这更加坚定了他要将耕种之法好好传授给大家的决心。

终于,弃抵达了都城。尧帝见到弃,只见他虽风尘仆仆,却透着一股坚毅与朴实,眼神中满是对农业的热忱。尧帝心中暗喜,觉得自已没有看错人。

尧帝当下便任命弃为农官,让他负责教导各个部落的人们如何耕种。弃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先是召集各个部落派来学习的人,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土地的重要性,告诉大家不同的土地适合种植不同的作物,就像靠近河边肥沃的土地,最适合种水稻,因为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滋养,而河边土地恰好能满足这个条件;而部落后方地势稍高、土质疏松的坡地,透气性良好,更适合种植粟这种耐旱的作物;山脚下那蕴含别样养分的土地,则种麻最为合适,麻的茎干粗壮,纤维又长又坚韧,是编织衣物、制作绳索的绝佳材料。

众人听着弃的讲解,都觉得新奇不已,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可光听理论还不行呀,还得实际操作才行。于是,弃又带着大家来到田间地头,亲自示范如何翻耕土地,把那些大的土块敲碎,怎样挑选的种子,按照什么样的间距播种,以及播种后该如何进行田间管理,什么时候除草,什么时候浇水等等。

在弃的悉心教导下,各个部落来学习的人们都渐渐掌握了耕种的技巧。回到自已的部落之后,他们也开始带着族人们开垦土地,播下种子,精心照料着那些农作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部落的耕种都有了成效,粮食产量逐年增加,饥荒的情况开始有所缓解,许多原本时常饿肚子的人,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身体也变得强壮起来。大家都对弃充满了感激之情,而弃看到这样的景象,心里也是满满的成就感,觉得自已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后来,舜帝继位。舜帝本就十分关注民生,看到在弃的努力下,农业有了如此大的发展,心中对弃的敬佩之情更是油然而生。他深知这一切都是弃的功劳,若没有弃的付出,天下子民不知还要在饥饿线上挣扎多久呢。

为了表彰弃对天下百姓做出的巨大贡献,舜帝决定将邰这个地方封赐给弃,还赐予他 “后稷” 的称号,让他和原来的部落有所区别,另立姬姓。从此,弃便以 “后稷” 之名,更加用心地带领着人们发展农业,传承农耕技艺,周人也在他的带领下,逐渐走向繁荣,步入父系社会,而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周族的始祖,更是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农耕始祖呢。

六、后稷的不同形象传说

在一些传说中,后稷是一员领兵打仗的武将,他所带领的军队那可真是军纪严明,他自已也能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丝毫没有将领的架子。不管是日常训练,还是行军打仗,他都与士兵们一同摸爬滚打,一起风餐露宿,深受士兵们的爱戴与敬重。而且呀,他还非常爱护老百姓以及老百姓的财物、粮食,时常教育手下的士兵,要像他一样尊重老百姓,不可有丝毫的侵犯行为。

也正因如此,他的部队所到之处,都深受当地人民的拥护,大家都对这支纪律良好的队伍赞赏有加,觉得他们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好军队呢。凭借着这份军心和民心,后稷的部队在战场上那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名传遍了四方。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威震四方、备受人民爱戴的将军,在家庭生活里却有着旁人难以知晓的苦恼。他娶的妻子呀,着实是个不贤之人。这妻子常常仰仗着丈夫身为武将的权势,肆意欺压士兵,把士兵们当下人使唤,稍有不如意,就对他们非打即骂,搞得士兵们是敢怒不敢言。而且呀,她还根本不懂得珍惜粮食,在她眼中,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就如同粪土一般,随意糟蹋,毫不心疼。

看到妻子这般行径,后稷心里别提多着急了,他深知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那可都是渗透着老百姓辛勤的汗水,甚至有时候还渗透着战士们的鲜血呀。所以,后稷经常明着讲、暗中暗示地告诉妻子,让她要懂得珍惜粮食,尊重百姓的劳动成果,对待士兵也要和善一些。

可这妻子呢,却总是把他的这些苦口婆心当作是耳边风,吹过就没了,根本没有半点悔改之心,依旧我行我素,肆意妄为。后稷为此十分苦恼,常常觉得惭愧又内疚,觉得自已连妻子都教育不好,实在是有失职责呀。

有一年,后稷统帅着三军,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山上。这座山呀,自古以来就被兵家视为战略要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后稷带领着士兵们在这里安营扎寨后,便让夫人去埋锅做饭,自已则带着几名部下到周边去查看地形,熟悉周边的环境,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敌情。

等后稷查看完地形回来的时候,刚一进营地,就看见地上到处都是妻子抛撒的五谷,那粮食撒得乱七八糟,看着就让人心疼。后稷当时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各种滋味涌上心头,可他还是强压下了心头的怒火,想着再和颜悦色地和妻子好好说一说,希望妻子这一次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已的错误,痛改前非。

谁知呀,后稷才刚说了没几句,妻子就听得不耐烦了,嫌弃他啰嗦、小气,还大声嚷嚷着说她天生就是这个样子,要是嫌她不好,干脆杀了她,再另娶个好的得了。这几句话可算是彻底把后稷的怒火给点燃了,再也压不住了呀。只见他刹那间剑眉倒竖,虎目圆睁,“嚓” 的一声就拔出了腰间的宝剑,那宝剑寒光一闪,直直地就朝着妻子逼了过去。

正在做饭的妻子一下子吓得慌了手脚,眼看那宝剑就要砍到自已脑袋了,她急中生智,顺手端起锅往头上一扣,也顾不得那锅里的米饭烫头了,撒腿就往山下跑去,慌乱之中,连头上的莲花金钗都掉到了山头上。

这时候,后稷也追出了寨门,只见他手中的宝剑在空中划出了一道银色的弧光,紧接着 “咣当” 一声,那宝剑不偏不倚,正好穿过锅底,将妻子给杀死在了山腰处。

说来也是神奇,相传在那掉落金钗的山头,后来竟然开出了一朵石头莲花,而撒落在地上的那些五谷呢,则变成了各种各样颜色的五谷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人们得知了这件事后,都为后稷感到惋惜,同时也十分怀念这位军纪严明、爱护百姓的将军,于是便尊称他为稷王,还在当时运输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费了好大的力气,在山顶上建造了稷王塔,希望能够永远纪念他的功绩呢。

七、妻子之死与后稷被尊为稷王

在那个遥远的上古时代,后稷怒杀妻子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在民间久久流传,也让后稷的形象变得更加复杂多面,而人们对他的怀念与尊崇,也都融入到了那座山顶屹立着的稷王塔之中。

话说那一天,后稷率领三军来到了那座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之山,安营扎寨后,便让妻子去准备饭食,自已则带着部下离开营地去查看周边的地形,以便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状况。当他满心忧虑地查看完地形,返回营地之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怒火中烧。只见地上满是妻子抛撒的五谷,那些原本珍贵无比、饱含着百姓辛勤汗水的粮食,就这么被随意丢弃,乱七八糟地散落一地。

后稷当时心里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可他还是强忍着心头的怒火,想着妻子平日里虽然任性,但这次再好好和她讲讲道理,或许她能认识到自已的错误,从此痛改前非。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已的语气和缓下来,耐心地劝说妻子,告诉她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珍惜粮食对于整个军队、对于百姓们的重要性。

然而,让后稷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苦口婆心的劝说,妻子却根本听不进去,没听几句便满脸不耐烦,嫌弃他啰嗦、小气,还大声嚷嚷着说自已天生就是这样的性子,改不了,如果嫌她不好,干脆杀了她,再另娶个好的算了。这几句话就像点燃火药桶的火星,一下子就把后稷压抑许久的怒火彻底引爆了,再也压制不住。只见他刹那间剑眉倒竖,虎目圆睁,“嚓” 的一声拔出了腰间的宝剑,那宝剑寒光一闪,带着他的愤怒直直地朝着妻子逼了过去。

正在做饭的妻子,原本还满脸骄横,此刻看到那寒光闪闪的宝剑朝着自已砍来,顿时吓得慌了手脚,一时间大脑一片空白,本能地想要逃命。慌乱之中,她急中生智,顺手端起正在煮饭的锅,往头上一扣,也顾不上那锅里滚烫的米饭烫头了,撒腿就往山下跑去。她这一跑,头上原本插着的莲花金钗都掉到了山头上,可她哪里还顾得上这些,只顾着拼命奔逃。

后稷此刻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见妻子逃跑,提着宝剑就追出了寨门。只见他手中的宝剑在空中划过,带出一道银色的弧光,紧接着 “咣当” 一声巨响,那宝剑竟然不偏不倚,正好穿过锅底,深深地刺进了妻子的身体,妻子就这样被杀死在了山腰处,鲜血染红了身边的土地,生命也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说来也是神奇,在那掉落金钗的山头,后来竟慢慢长出了一朵石头莲花,那莲花的模样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这段离奇又悲伤的故事。而撒落在地上的那些五谷呢,也不知怎的,渐渐变成了各种各样颜色的五谷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奇异而绚丽的光彩,就好像是这些五谷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于世间。

百姓们得知这件事后,一开始都十分震惊和惋惜,毕竟这是后稷将军的家事,却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但大家静下心来仔细回想后稷平日里的所作所为,他那军纪严明、爱护百姓、珍惜粮食的形象越发清晰地浮现在人们心头。他带领的军队所到之处,从不侵扰百姓,还帮助大家保护庄稼,让大家免受战乱之苦,能够安心耕种,收获粮食。他总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把每一粒粮食都视为珍宝,这样的好将军实在是太难得了。

虽然这次他冲动之下犯下了大错,可人们也理解他长久以来面对妻子肆意妄为却无法改变的那种痛苦和无奈。于是,出于对后稷深深的怀念,大家都尊称他为稷王,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铭记他曾经为大家所做的一切。而且,在当时那运输条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百姓们齐心协力,费了好大的力气,从各处搬运来建造塔所需的材料,在山顶上建造了稷王塔,让它高高地矗立在那里,仿佛是后稷的化身,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让后世之人都能知晓稷王的功绩,将他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传颂下去呢。

八、后稷与恶龙的斗争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有一条恶龙,它发怒时,头一摇,山能倾;尾一摆,水倒流。一旦兴风作浪,遍地便是一片汪洋。万泉县这块丘陵,原本是恶龙歇息的地方,在这块地盘上,它称王称霸,不许任何人占领。

不过,也有些胆子大的人,召集百姓,趁恶龙远出之际,来到这里围猎、捕鱼。要是遇到恶龙归来歇息,便把所捕的猎物、果实贡献给它,以此讨个安然。恶龙得到了好处,倒也乐意接受这样的安排。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此地的水患减少了,气候也变得适宜起来,万泉县变得富饶了:植物繁茂,绿树成荫,百鸟啼鸣,风光秀丽。人们开始在这里建造家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只是遇到猎物接济不上,果树落叶过冬的时候,大家却免不了要饿肚子。

这时稷王山出了个能人叫后稷,他力大无比,武艺高强,人们推崇他当首领。他和他的妻子姬氏,发现有些植物的果实人能食用,就起名叫做 “粮食”。人们发觉吃粮食可比吃野肉、食生鱼、吞酸果要好上不知多少倍。吃了粮食后,肚子舒服,精神健旺。况且粮食年年生长,年年收获,剩余的还便于储存。

后来,后稷又指导大家耕耘、播种、管理、收割、碾打、储存等一整套技术,还教大家区别粮食种类:这叫麦子,那是谷子,这是豆子,那叫高粱;哪一种作物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他都一一传授。人们渐渐地学会了,也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于是大家辛勤劳动,迎来了五谷丰登,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有一年,风调雨顺,万物旺盛,遍地金黄,新麦放香,眼看着就要收获了。不料,那恶龙回来了,它一看自已的地盘不是先前的样子,顿时暴跳如雷,怒吼着抖起满身鳞甲,张开血盆大口,连呼带吼:“何人大胆,无法无天,竟敢占我的地盘?” 吼声振耳欲聋,气势不可阻挡。它头一摇,狂风呼啸,飞沙走石,乌云滚滚,天昏地暗;尾一摆,遍地汪洋,浊浪冲天,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刹那间,那无边无际、丰收在望的庄稼,被淹没了,冲毁了,人们一年的辛苦全白费了。

这时,后稷也被卷入了急流之中,可他毫不畏惧,从恶浪滚滚的水中腾空而起,高声呼叫:“乡亲们,不要害怕,快往上游呀!” 之后,他 “噗哧” 一声抽出宝剑,用剑一指,大水立即就退了些许,百姓们赶忙跌跌撞撞地朝高处走去。后稷则挥舞着宝剑,与狂风恶浪搏斗着,他所到之处,风平浪静、水退人活。

恶龙见状,腾空跃起,张开血盆大口,像大瓮一样粗的一股水柱朝着后稷头上盖来,这一招甚是厉害。后稷忙抽身避过,顺手牵住那银带似的水柱,猛力向后一拽,只听宛如炸雷的一声 “唔啊”。这时后稷对着恶龙大声喝道:“立刻停雨退水,饶你不死。” 恶龙疼得发出一声哀嚎,就像被剜出了五脏六腑一样,双眼淌泪,鼻孔滴血,呼哧呼哧地喘息着,向后稷连连求饶说:“饶了我吧!从今改过,但求留命!” 后稷立刻说道:“只要你能改邪归正。” 龙王哀求着:“这还需要您松一下手。” 于是,后稷稍微放松了一点,那恶龙吸了口气,狂风止住了,它收了收尾,水也渐渐退尽。不一会儿,云散天晴,风和日丽。

可恶龙哪会这么轻易就彻底悔改呢,没过多久,它又心生恶念,再次前来破坏庄稼,百姓们苦不堪言。后稷见状,心中燃起怒火,他决心要彻底制服这条恶龙,让百姓们能永远过上安稳的日子。

后稷手持宝剑,与恶龙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恶龙张牙舞爪,喷吐出一道道水柱,还时不时甩动尾巴,试图将后稷卷入水中。后稷身形矫健,左躲右闪,瞅准时机便挥剑砍向恶龙。一时间,水花飞溅,喊杀声震天。

百姓们也纷纷赶来,他们虽然害怕恶龙,但看到后稷如此英勇地战斗,也在岸边为后稷呐喊助威,有的还找来各种工具,想要协助后稷。在激烈的交锋中,后稷瞅准恶龙的一个破绽,猛地一剑刺向恶龙的要害,恶龙疼得疯狂挣扎,大地都跟着颤抖起来。但后稷死死握住宝剑,就是不松手,又接连使出几招厉害的剑法,终于让恶龙渐渐没了力气,瘫倒在地。

后稷用剑指着恶龙,大声警告它不许再作恶,恶龙虚弱地点了点头,灰溜溜地逃走了。此后,恶龙再也不敢来这片土地捣乱了,人们又可以安心地种植庄稼,继续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而后稷与恶龙斗争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大家都对他更加敬佩和爱戴,把他视为守护这片土地和百姓的英雄呢。

九、后稷传说的历史价值

后稷的传说流传了四千多年,《史记?周本纪》和《诗经?生民》都详细记载和颂扬了后稷的功绩,这使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后稷教民稼穑的故事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上古时期,人们大多依赖渔猎、采集等方式获取食物,来源极不稳定,时常面临饥荒威胁。而后稷凭借自身对农业的钻研与热爱,通过不断观察、实践,掌握了众多农作物的种植知识,比如知晓靠近河边肥沃的土地适合种水稻,地势稍高、土质疏松的坡地更宜种植粟,山脚下蕴含别样养分的土地种麻最为合适等,并毫无保留地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各个部落的人们,带领大家开垦土地、播种作物、精心照料,使得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让更多人免受饥饿之苦,这无疑是原始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体现。

其次,后稷传说见证了农耕文化从萌芽到逐步发展的过程。他从最初对种子的收集、种植产生兴趣,到后来成长为能指导众人进行耕耘、播种、管理、收割、碾打、储存等一整套农业技术操作的大师,甚至还能区分不同粮食种类,教导人们何时种、何时收,这个过程完整地展现了早期农耕文化形成的脉络。而且,后稷的精神与实践也影响了周边部落,吸引大家纷纷效仿学习,促使农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区域传播开来,为后来灿烂辉煌的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者,后稷传说也为研究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提供了参考依据。他诞生于母系氏族社会走向衰落,父系氏族社会逐步确立的时期,其在农业方面所做出的诸多贡献以及所获得的尊崇,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人们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变。例如,舜帝对他的封赏,不仅赐予他 “后稷” 的称号,还将邰这个地方封赐给他,让他另立姬姓,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以及对有突出贡献者的认可,也反映出社会权力结构与社会组织形式在这一时期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最后,后稷传说还承载着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农业丰收、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在那个生产力相对低下、人们时常要与自然灾害、食物短缺作斗争的时代,后稷这样一位能带领大家通过辛勤劳作实现五谷丰登、过上丰衣足食生活的人物形象,无疑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与寄托,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人们重视农业、辛勤耕耘,也让农耕文化得以长久传承,深深扎根于民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后稷传说历经数千年的流传,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农业领域,更对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民间文学的形成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远且不可替代的影响。

十、民间文学价值

后稷的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瑰宝,有着独特且重要的价值,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也在民间不断传承和发展着。

一方面,它是人民群众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作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在民间,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口口相传着后稷的故事,无论是在田间地头劳作时,还是在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里,长辈们总会将这些故事讲给晚辈听,让后稷的事迹在民间深深扎根。像在陕西武功县、杨凌示范区以及山西晋南等地,后稷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并且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姜嫄村,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会举行姜嫄庙会,村民们在姜嫄祠举行祭祀大典缅怀姜嫄和后稷,吃 “孝子面” 等环节承载着对先人的崇敬以及对孝文化的弘扬;而在武功县武功镇,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的东河滩会,传说就是民众为纪念后稷教民稼穑功绩而发起的,人们带着蒸馍和果蔬为后稷献贡品,还会对各家的蒸馍评点一番,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活动。

另一方面,后稷的传说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对于民间文学的形成以及农业发展的历史研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后稷传说进行剖析,有的从民俗学角度,去探究故事里所蕴含的古代民俗风情、祭祀文化等,像姜嫄庙会、东河滩会这些民俗活动,背后反映出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以及社会关系;有的从历史学角度,通过传说去探寻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毕竟后稷教民稼穑这一内容,清晰地展现出上古时期人们从渔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向农耕生活转变的过程,是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料;还有的从文学角度,去分析故事的叙事结构、语言特色以及其在民间文学中的地位等,毕竟后稷传说有着独特的故事脉络,从姜嫄神奇受孕到后稷诞生、成长以及在农业上做出巨大贡献等情节,极具文学魅力和研究价值。

然而,如今后稷的传说也面临着濒危状况,虽然它本身大众化,具有一定的群众性和广泛性,但能完整系统讲述的人越来越少。随着时代的变迁、时间的流逝,年轻一代的兴趣逐渐发生了转变,很多人对这类传统民间传说关注度降低,导致传承人后继乏人,整个传说处于失传的边缘。所以当下急需采取有力的可行的保护措施,像是鼓励更多的民间讲述者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学校、社区等也可以多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让《农业始祖后稷的传说》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它所承载的民间文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永远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

十一、濒危状况与保护措施

后稷的传说虽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民间文学价值,但如今却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濒危状况,急需我们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来让其继续传承下去。

一方面,后稷传说传承人后继乏人。在过去,老一辈人对这些民间传说极为珍视,田间地头、茶余饭后,总能听到他们将后稷的故事娓娓道来,口口相传间,让后稷的事迹深深扎根于民间。像在陕西武功县、杨凌示范区以及山西晋南等地,后稷的传说一度几乎家喻户晓,并且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比如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姜嫄村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举行的姜嫄庙会,村民们会在姜嫄祠举行祭祀大典缅怀姜嫄和后稷,还有吃 “孝子面” 等环节,承载着对先人的崇敬以及对孝文化的弘扬;而武功县武功镇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的东河滩会,传说就是民众为纪念后稷教民稼穑功绩而发起的,人们带着蒸馍和果蔬为后稷献贡品,还会对各家的蒸馍评点一番,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活动。

然而,随着时代不断变迁,时间悄然流逝,年轻一代的兴趣发生了很大转变。如今的年轻人更多地被现代科技、流行文化等所吸引,对这类传统民间传说的关注度越来越低。那些曾经熟悉后稷传说、能够完整系统讲述故事的民间讲述者们年事已高,可年轻一辈中愿意去深入了解、学习并传承这些传说的人却寥寥无几,导致整个传说处于失传的边缘,这一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保护行动在开展。比如在杨凌示范区,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后稷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断加大对后稷农耕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2007 年便以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调查为契机,积极开展与后稷农耕文化有关的文化遗产调查工作,组织人员深入民间采访、挖掘、搜集、整理后稷的故事传说等,并先后将《后稷传说》《姜嫄圣母、农神后稷传说》《农神后稷祭祀》等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农神后稷祭祀》还在 2018 年被列入陕西省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为充分发挥当地历史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后稷农耕文化独特价值,打造具有杨凌特色的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为了加强宣传推广,杨凌区还采取了众多举措。例如开展后稷祭祀大典宣传,将农神后稷祭祀大典打造成展示农耕文明、弘扬农耕文化的盛大庆典,每年秋季与示范区共同举办后稷农耕文化传承大典,让人们铭记后稷的功绩;连续举办多届农民丰收节,把农耕文明作为重要元素进行宣传,既弘扬了农耕文明,又增添了丰收节的文化底蕴;还有连续举办农耕文化书画展,展示杨陵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将农耕旅游放在突出位置,与研学旅行紧密结合,开展多场推介会,吸引大量游客来体验学习农耕历史和农耕文明。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方面共同努力。学校可以将后稷传说纳入校本课程,邀请民间讲述者进校开展讲座,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这些故事,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社区也可以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鼓励居民们参与其中,营造传承民间传说的良好氛围;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制作有趣的短视频、音频等内容,以更符合当下人们获取信息习惯的方式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