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龙传说的起源
养龙传说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充满了神秘色彩。在众多古籍中,都有关于养龙的记载,其中 “豢龙氏” 董父和 “御龙氏” 刘累的故事最为著名。
据记载,虞舜时期,飂叔安之子董父实甚好龙,他学过驯服龙的本领,深知龙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能够唤龙去他身边,是个养龙好手。帝舜对龙十分钟爱,有人向他进贡一条龙却不知如何喂养,高阳氏后裔推荐了董父。帝舜招来董父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龙学会了表演动作,帝舜大喜,封董父为鬷川侯,赐姓为董,家族为 “豢龙” 氏,从此世代为王室养龙,直至帝桀时期。
夏朝时,夏朝第十四代国君孔甲是一位喜好信奉鬼神,不务政德,胡作非为的君王。一天,天降一雌一雄两条龙,落在河南省临颍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大臣告知孔甲这是祥瑞的象征,孔甲欣喜,让人把龙运送到宫里,却不会饲养,于是派人去找豢龙氏族人,但没有找到。此时唐陶氏氏族日渐衰落,为了家族崛起,举荐族内曾与豢龙氏学过养龙的刘累。刘累开始负责照顾两条龙,他养龙确实有一手,把龙喂养得体大力强,孔甲对他很满意,在孔甲三年晋封刘累为右丞相,赐其家族 “御龙氏” 称号,还让他继承了豕韦氏后代的封地。然而,过了四年,雌龙死了,刘累害怕被追责,将死龙剁碎烹调做成食物送给孔甲。孔甲吃后还想吃,刘累无奈逃跑。孔甲派三百名侍卫去捉龙,侍卫放干龙池的水,正准备抓龙时,天昏地暗,大雨滂沱,龙腾云而去,三百武士也死于非命。孔甲大惊,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了。
这些记载是否能证明龙的真实存在呢?人们对此充满了疑惑。一方面,十二生肖里有 “龙” 生肖,夏朝也有专门驯养龙的 “豢龙氏” 和 “御龙氏”,说明古人似乎掌握了龙的捕获、饲养、驯化等系统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龙这种生物似乎不符合生物进化的规律。有观点认为,《左传》中写养龙,并非真的在说养龙,而是借养龙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这里的龙可能指代 “国家”。
此外,关于古人养的龙到底是什么,也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古人养的可能是鳄鱼,因为中国古代鳄鱼分布广泛,史书上也经常把鳄称之为 “蛟” 或 “龙”。比如上海世博会的一件展品,千年前的东方农历上十二生肖中龙的位置赫然画着的竟然是一条鳄。豢龙氏还曾经驯养它们能学会表演,如果是真龙似乎不太可能,真龙在人们想象中巨大凶猛,可游可飞,难得一见,难以被人类驯服,而鳄鱼被人类驯化的可能性就很大。也有人认为上古龙实际是巨蟒,在古代巨蟒被称为龙,《山海经》中龙身和蛇身在某些记载中是一致的,而且内蒙古赤峰出土的距今 7000 多年的红山玉龙更近于蟒蛇。还有人认为上古龙实际上是骏马,古籍中龙是马的一种,指野生的、特别高大的、跑得飞快的马,上古龙的主要作用是供帝王骑乘,骏马在这方面更具优势。
那么,龙到底存不存在呢?在人们无法用现代科学来证实之前,龙的虚实将永远是个谜团。
二、养龙人的故事
(一)刘累养龙
刘累领旨养龙:
夏王孔甲听闻有龙降世,心中大喜,立即召集文武百官,下令寻找养龙之人。大臣们纷纷举荐董父的徒弟刘累,称其曾在董父后人处学习养龙之术。刘累接到旨意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养龙之地。当他看到雌雄两条龙时,心中既兴奋又紧张。他深知自已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必须精心饲养这两条珍贵的龙。刘累凭借着自已所学的养龙知识,为龙准备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和食物。他日夜守护在龙的身边,观察它们的习性和需求,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它们。
龙死与逃亡:
然而,命运多舛。不久后,母龙突然病死,公龙见状嘶叫不已,声音中充满了悲伤和愤怒。刘累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知道自已闯下了大祸。但他并未慌乱太久,很快便冷静下来。刘累心想,既然母龙已死,不如将其做成菜献给孔甲,或许能逃过一劫。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将死龙拖出,开膛破肚,剁成肉酱,放在鼎中煮熟。随后,他不紧不慢地将龙肉献给孔甲,并谎称这是自已在野外打来的猎物。孔甲吃后赞不绝口,对刘累更加赏识。
但好景不长,孔甲再次要龙肉时,刘累却拿不出了。他深知自已的谎言即将被揭穿,一旦孔甲得知真相,自已必将性命不保。于是,刘累决定逃亡。他带着随从连夜逃离了养龙之地,跑到今鲁山一带藏了起来。几年后,夏王孔甲或许是因为其他事情分心,不再追究刘累的责任。刘累念及当地人情意,又回到了曾经养龙的村子居住。不久,他患病去世。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埋在他曾经养过龙的土地上,并把这个村子取名为豢龙村。还为刘累建墓、盖庙、立碑,从此刘累养龙的传说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流传到今天。
(二)孔甲与养龙人
孔甲的爱好:
夏朝君王孔甲信奉鬼神,喜欢吃喝、打猎、声色犬马,还养龙。在孔甲看来,这些爱好能给他带来无尽的乐趣和满足感。龙和孔甲有着特殊的渊源,夏朝开国君王大禹本身就是一条龙,并且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没少受到龙的帮助。到孔甲时,他又不知通过何种手段找来了两条龙。对孔甲来说,龙不仅是一种神秘的生物,更是他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与养龙人的纠葛:
刘累养死一条龙后将其做成肉羹给孔甲,后因怕被问责逃跑。孔甲在刘累逃跑后,又开始寻找新的养龙人。不久,他找到了养龙人师门。师门确实本事不小,将剩下的龙养得生机勃勃,还能在空中翩翩起舞。孔甲经常带着爱妃来看龙表演。然而,孔甲虽然对养龙一窍不通,却经常对师门指手画脚。这让师门非常生气,当众驳斥孔甲。孔甲身为一国之君,哪里受得了这种侮辱,于是命令手下将师门拖出去砍了脑袋。师门死后,山野的树木全部燃烧起来,百姓们怎么灭都灭不掉。孔甲认为是师门的鬼魂作祟,只好亲自给师门献上祭品,请求师门不要作怪,这才使得火势慢慢减弱熄灭。可孔甲却因刚才的惊吓而失去了生命。
三、养龙传说的谜团
(一)龙的真实身份
古代文献中的龙:
在古代文献中,龙被描述为水生或近水动物。如《左传》记载:“龙,水物也。”《淮南子》记载商汤遭遇旱灾,作土龙以致雨。殷商甲骨卜辞中也有 “乍(作)龙” 求雨的记载。此外,文献中的龙常与蛇并提,被看作不祥物,人们对其态度也不恭敬。舜帝时期,董父从野外滩涂抓了十几条龙来饲养,说明龙多活跃在野外滩涂,和蛇的生活环境很像。
可能是鳄鱼的猜测:
有学者认为上古时期的龙可能是鳄鱼。我国有关鳄的最早描写出现在西晋的《文选?吴都赋》“乌贼拥剑,鼊鲭鳄。涵泳乎其中。” 从先秦到西晋,时间跨度至少有 2000 多年。在黄河流域的丛林沼泽、河滩浅水中曾生活着鳄鱼,这可能就是先秦文献中的 “龙”。一方面,西周之后,北方天气变冷,沼泽滩涂变少,鳄鱼在北方绝迹,而长江流域的鳄鱼却继续生活下来,如扬子鳄至今生活在长江流域。另一方面,鳄鱼与今天龙的形象颇为相似,有四足,有鳞甲,出现时也会有风雨雷电发生。
(二)真龙是否存在
传说与现实的差距:
在传说中,真龙巨大凶猛,可游可飞,难得一见,难以被人类驯服。然而,养龙传说中的龙似乎并非如此。如上古君王养龙的记载中,龙被人类驯养,甚至还能作为坐骑。孔甲养龙的故事中,刘累养龙,龙死了还被做成食物。这与人们想象中的真龙形象相差甚远。
谜团待解:
虽然有很多关于龙的记载和传说,但道听途说不能成为可信证据。在现代科学无法证实之前,龙的虚实永远是个谜团。目前,生物学家也没能找到关于龙存在于世的确凿证据,人们只能相信它是虚构的。但也有一些现象让人疑惑,多种证据表明,世界上曾出现过一种形状像蛇,但有翅膀和双足的生物,它们会飞也能在水里生存。这是否与龙有某种联系呢?还有一些地方发现的疑似 “真龙” 的现象,也让人对龙的存在充满好奇。比如湖南一山洞发现 “真龙”,专家推测已存在上亿年。这个据传藏有真龙的山洞位于湖南省临武县的一个小村庄。地质勘探队在山洞里发现了一块龙形的岩石,整体泛着淡淡的金黄色,当光照上去的时候,整块岩石看起来晶莹剔透,与周围颜色灰暗的岩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散发出一股神秘的光芒。而且这块龙形岩石表面还有龙的鳞片,看起来栩栩如生,就像是一个盘桓在地的 “真龙”。龙形岩石的体积很大,长度约为 13 米,整条 “龙身” 粗细分布十分匀称,远远看去和古代神话里记载的龙的形象十分吻合。专家们对山洞中的石脊进行采样后,认为这一石脊的年份至少有着上亿年的历史,而之所以它会呈现出 “真龙” 的形状,是基于地壳运动的作用。虽然这一山洞内发现的 “真龙” 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生物体,但很多人仍对其充满好奇,甚至认为石脊下面可能埋藏着龙的化石。
此外,2017 年陕西真龙现身事件也引发了热议。传言在 2017 年 7 月份的时候,陕西省汉中市发生了一场暴雨,之后有人在家中玩手机时意外拍下天空中奇怪的一幕,乌云密布的天空下,一条似乎拥有长角与龙须的庞大生物若隐若现,其姿态威严,仿佛正在施展传说中的 “行云布雨” 之术。这张照片迅速点燃了公众对于 “真龙是否存在” 的热烈讨论。但照片的真实性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一部分人认为照片是人为加工的产物,通过现代图像处理技术轻松就能实现;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不能轻易否定任何超自然现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