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 妲己在历史中的背锅侠

妲己在历史中的背锅侠

加入书架
书名: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作者:
喜欢血叶兰的钱公公
本章字数:
16452
更新时间:
2025-01-11

出身与入宫

在殷商时期那波澜壮阔却又风云变幻的历史长卷中,妲已有着独特的出身背景。她本是有苏国诸侯之女,有苏国位于如今的河南省温县一带,她姓已字妲。公元前 1047 年,纣王展现出其征伐四方的野心与武力,举兵讨伐有苏国。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有苏国难以抵挡纣王强大的军队,为求自保,无奈之下,只得将妲已献给纣王为妃,就这样,妲已离开了自已生长的故土,踏入了商朝的王宫,而这也成为了后续一系列故事发展的开端,仿佛命运的齿轮就此开始转动,谁也未曾料到此后会掀起那般惊涛骇浪,改写殷商的历史走向。

早期受宠情况

妲已进入王宫后,凭借着出众的美貌与独特的魅力,很快就赢得了纣王的倾心宠爱。纣王对她可谓是言听计从,宠爱到了痴狂的地步。为了讨妲已的欢心,纣王派人搜集天下的奇珍异宝、珍禽奇兽,将它们放置在鹿台和鹿苑之中,每每与妲已在其间饮酒作乐,常常通宵达旦,沉醉在这纸醉金迷的生活里,完全不顾朝政,整日醉生梦死。

妲已在睡觉时还有两个癖好,更是让纣王对她的宠爱有增无减。她非常爱讲梦话,虽说讲梦话一般会影响到旁人休息,可妲已所说的梦话大多都是关心纣王的话语,这让纣王大为感动,觉得自已的爱妃连在睡梦中都时刻惦念着自已,心里满是欢喜,也愈发觉得妲已对自已情深意重,却不曾想这或许是妲已刻意为之的手段。

此外,妲已还特别喜欢在晚上吃甜食。要知道在古代后宫,女子们为了保持身材,晚上基本都不会进食,更别说吃甜食了。但妲已却不管这些,而且每次吃完甜食后,她就会借着亢奋的状态为纣王跳舞。她本就擅长歌舞音律,跳舞时身姿婀娜、舞步轻盈,再加上吃了甜食后,嘴里会散发出淡淡的甜味,那味道让纣王爱到不行。同时,纣王本是个性格残暴之人,夜晚时常被噩梦惊醒,而妲已有着娃娃音,说话时声音酥酥软软的,很是好听,让人听了就心生保护欲。每当纣王睡觉时,妲已在旁边轻轻地说话,就如同催眠曲一般,能让纣王慢慢安睡,仿佛妲已就是那能安抚他的 “良药”,唯有妲已能让他在夜里获得片刻宁静。在这段时间里,妲已在宫中的地位愈发稳固,受尽了纣王给予的专宠,可也正是这份宠爱,在悄然间为商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妲已背上 “黑锅” 的过程

参与政事引发争议

妲已进入商朝王宫后,深得纣王宠爱,而这份宠爱逐渐让她有了干预政事的机会与权力,也正是由此开始,她一步步背上了 “黑锅”,成为众矢之的。

据诸多史料记载,妲已凭借纣王对她的言听计从,在政事方面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她赏罚完全凭借自已的个人喜好来决定,那些被她称赞、迎合她心意的人,往往就能平步青云,成为显贵之人;而一旦谁要是得罪了她,让她心生厌恶,那便会遭到贬谪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在面对诸侯反叛这一棘手情况时,妲已提出了 “罚轻诛薄,威不立耳” 这样的观点,意思是觉得以往的惩罚太轻,不足以树立纣王的权威,于是纣王听从了她的建议,设置了炮烙这等极为残酷的刑罚来惩处反叛者。所谓炮烙之刑,就是把人架在烧得通红的铜柱之上,受刑之人在极度的痛苦中被活活烤死,那惨烈的场景简直不忍直视,而妲已却时常在一旁看着受刑之人的惨状,无动于衷甚至以此为乐。

不仅如此,纣王本就喜好淫乐,在妲已的影响下,愈发变本加厉。为了满足自已奢靡的生活以及收集各种珍奇异宝,纣王征收重税以建造鹿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而妲已与纣王还常常在这鹿台以及营造出的酒池肉林之中寻欢作乐,让男女赤身地在其间互相追逐嬉戏,全然不顾及宫廷的体统和社会的公序良俗。因为妲已喜爱歌舞,纣王还专门命人创作了一些低俗、不堪的音乐和舞蹈来讨她欢心,整个商朝宫廷的风气被搞得乌烟瘴气。

这些行为自然引起了诸侯以及百姓们的强烈不满,商朝的统治根基开始动摇,原本还算安稳的局势变得动荡起来。在众人眼中,妲已已然成为了引发商朝乱局的重要因素,开始把商朝出现的种种问题、面临的诸多危机都部分归咎于她,认为是她蛊惑了纣王,让纣王变得荒淫无道、不理朝政,而她也就在这样的指责声中,背上了最初的 “黑锅”,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 “黑锅” 有越发沉重的趋势。

各种恶行传闻的累加

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妲已的恶行传闻越来越多,仿佛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这让她的负面形象愈发深入人心,也背上了更多 “祸国殃民” 的锅。

在众多传闻中,比干被挖心一事尤为令人震惊且广为流传。比干身为纣王的王叔,忠心耿耿,一直心系商朝的江山社稷,看到纣王被妲已迷惑,整日沉迷于酒色,荒废朝政,比干心急如焚,多次直言进谏,对妲已的行为也极为不满,由此便得罪了妲已。妲已怀恨在心,一心想要除掉比干这个眼中钉。她先是假装重病卧床,然后蛊惑纣王,称需要比干的七窍玲珑心做药引才能治愈自已的病,昏庸的纣王听信了妲已的谗言,竟真的逼迫比干挖出自已的心。可怜比干一片赤诚忠心,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而这一切都被算在了妲已的头上,人们愈发觉得她心肠狠毒,是个祸乱朝纲、残害忠良的妖女。

还有那酒池肉林的传说,更是将妲已的荒淫无度展现得淋漓尽致。传说纣王和妲已命人建造了巨大的酒池,里面装满美酒,还在树林中挂满了各种肉食,然后驱使众多宫女在其间嬉戏玩乐,击鼓为号,让宫女们按照鼓点一会儿到酒池中饮酒,一会儿去肉林里吃肉,而纣王和妲已则在一旁观赏取乐,过着极度奢靡、纸醉金迷的生活。这等荒唐的行为让百姓们对他们二人,尤其是妲已,充满了怨恨,觉得就是她把纣王带坏,让整个商朝陷入了腐朽堕落的深渊。

此外,像妲已怂恿纣王剖开孕妇的肚子来猜测胎儿的性别,仅仅为了满足自已的好奇和玩乐之心,就致使众多无辜的孕妇和胎儿惨遭毒手;还有她发明了虿盆之刑,在地下挖个大坑,放入各种毒蛇、毒蝎、毒蜘蛛等毒物,然后把宫女扔进去,任由她们被万虫啃咬,而妲已却能在旁边高兴地喝酒欣赏,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

这些一桩桩、一件件的恶行传闻不断传播,在民间、在诸侯之间口口相传,越传越夸张,越传越邪乎,妲已也就此被彻底塑造成了一个祸国殃民、十恶不赦的形象,仿佛商朝的灭亡、百姓的苦难全都要由她一人来承担,她背上的 “黑锅” 也变得越发沉重,难以卸下了。

不同视角下妲已形象的剖析

传统 “红颜祸水” 视角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以及众多的文学、史学作品里,妲已常常被视作 “红颜祸水”“一代妖后”,成为了殷商灭亡主要责任的背负者。

从早期的一些记载来看,这种观念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发展脉络。例如在《尚书》中,起初主要是将商朝灭亡的责任归咎于纣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史记》《列女传》等颇具影响力的作品里,妲已的负面形象开始逐渐加深。到了唐代李瀚的《蒙求》注中,妲已已然被形容为狐狸的化身,而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更是将她 “妖魔化” 的形象推到了顶峰,把她描绘成被狐妖附体,其所有恶行皆出于妖的本性。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男权统治之下,往往习惯将王朝的兴衰成败与女性联系起来,“红颜祸水” 的论调也就应运而生。当一个王朝走向覆灭,人们总是试图寻找一个外在的、容易被归咎的对象,而受宠的女性就常常成为了这个 “背锅侠”。妲已深得纣王宠爱,纣王又做出了诸多荒淫无道、暴虐百姓的行为,那么在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很自然地认为是妲已凭借美貌蛊惑了纣王,让其丧失心智,才致使商朝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另一方面,妲已自身的一些行为表现,经过流传和渲染后,也加剧了这种负面形象的形成。她参与政事,赏罚仅凭个人喜好,那些迎合她的人就能平步青云,得罪她的则会遭到贬谪甚至杀身之祸。她还怂恿纣王设置炮烙这样的残酷刑罚来惩处反叛者,面对受刑者的惨状,她却无动于衷甚至以此为乐。而且纣王与她一起在酒池肉林之中寻欢作乐,全然不顾宫廷体统和社会公序良俗,使得宫廷风气乌烟瘴气。这些行为被不断传播,在百姓和诸侯们心中种下了对她怨恨的种子,进而认定她就是祸国殃民的根源。

这种将妲已定义为 “红颜祸水” 的观念影响深远,它不仅让妲已在历史和文学形象中长久地背负骂名,成为了邪恶、祸乱的象征,还强化了后世对于女性干政等情况的警惕与偏见,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在政治等诸多领域的参与都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和非议,成为了一种束缚女性发展的传统思想桎梏。

别样解读视角

然而,并非所有的观点都将妲已一味地视作 “恶” 的代表,部分学者对妲已有着独特且多元的评价,为我们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妲已形象。

有学者认为,妲已其实是一个有着政治头脑的女性。在奴隶制社会,存在着严格的阶级不平等,男女地位差异巨大,妇女备受歧视,可纣王却 “唯妇言是用”。妲已作为纣王的妃子,辅助纣王处理国家大事,并且深得信任,成为了纣王的得力助手。面对反动守旧的奴隶主贵族的阴谋叛乱活动,妲已向纣王建议重刑法治,打破所谓 “刑不上大夫” 的旧典刑制度的框框,提出 “罚轻诛薄,威不立耳”,主张只有严厉镇压图谋欲反的反动奴隶主贵族,才能巩固国家政权,树立国君的权威,而纣王采纳了她的意见,“乃重刑辟”,处决和囚禁了一批在行动上已危害国家安全的反动奴隶主贵族。

同时,妲已还被视作是一位艺术革新家。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有着一套陈旧的礼乐制度,妲已大胆地对此表示反对,积极主张改革创新。纣王也接纳了她的这一建议,命令当时一位名叫师涓的音乐家到民间去,吸取民间艺术的精华,对旧的汤乐(大)进行革新,创作出了一些新的音乐舞蹈,例如 “使师涓作新淫之声、北里之舞,蘼蘼之乐”。也正因妲已有着这样敢于突破旧制、推动革新的举动,使得她成为了奴隶主贵族反动派的眼中钉,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旧有秩序,便到处制造流言蜚语,恶意攻击妲已,污蔑她是 “狐狸精”,将商朝灭亡等诸多问题都一股脑地怪罪到她的头上。

从这些别样的解读视角来看,妲已并非只是简单的、纯粹的 “恶” 的形象,她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许有着自已的政治抱负和艺术追求,只是由于身处复杂的权力斗争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她的形象被片面地歪曲,成为了人们口中片面的、单一的 “坏女人” 形象,而这些多元化的解读,也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去认识和理解妲已这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文艺作品中妲已形象的演变

早期文献记载形象

在探寻妲已形象的演变脉络时,早期文献记载无疑是重要的依据,它们宛如历史的拼图碎片,一点点拼凑出妲已形象变化的轨迹。

起初,在如《尚书》等早期的记载里,并没有将商朝灭亡的责任一股脑地归到妲已身上,更多的是聚焦在纣王自身的行为和统治问题上。那时的妲已,只是作为纣王众多后宫佳丽中的一员,虽受宠爱,但尚未被描述成致使王朝覆灭的关键因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国语》《史记》等文献中,妲已的形象开始悄然发生变化,逐渐被描述成纣王诸多罪行的源头。在这些记载里,纣王对妲已言听计从,为了讨她欢心,做出了诸如建造酒池肉林、设置炮烙之刑等荒淫残暴之举,而妲已也被刻画成凭借美貌蛊惑纣王、干预政事、赏罚随心的负面形象,使得整个商朝宫廷乌烟瘴气,国家一步步走向衰败。像是 “妲已之所誉贵之,妲已之所憎诛之”,就体现出她在当时被描述成能左右他人命运、凭个人喜好行事的形象,由此,她开始背上了 “祸国殃民” 的骂名,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 “红颜祸水”,这种形象的转变,也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对妲已形象的进一步塑造奠定了基础。

影视改编形象变化

妲已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版本的封神影视剧中有着各异的呈现,每一个版本都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观念。

1987 版《封神榜》中的妲已,是大众印象颇为深刻的一个经典形象。傅艺伟饰演的妲已,把那种残酷宠妃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有着绝美的容颜,在被九尾狐附身后,人性中的恶被彻底释放出来,从最初的清纯善良转变为心机深沉、心狠手辣的妖后。她魅惑纣王,残害忠良,面对比干被挖心等惨烈场景,她冷漠旁观甚至推波助澜,将红颜祸水的形象具象化,让观众对这个角色既惊艳于其美貌,又痛恨其恶行,符合当时人们对于传统神话故事中妲已形象的认知,也成为了一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银幕形象。

2001 版 TVB 的《封神榜》则塑造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妲已,温碧霞饰演的她除了有着妩媚动人的外在,还被赋予了更多复杂的情感和别样的追求。这一版的妲已在入宫前经历诸多磨难,受尽欺凌,入宫后逐渐黑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试图反抗命运,想要成为掌控权力的女帝。她在黑化后手段狠辣,可又并非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只知作恶的妖妃,她会批阅奏折,想要处理国事,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野心和抱负,让人在厌恶她的同时,又不禁对她的遭遇感到一丝惋惜,编剧借这个角色玩了把 “反封建”,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解读视角。

而在近年热映的电影《封神》第一部中,娜然呈现出的妲已形象更是令人眼前一亮。这部影片着重凸显了妲已的动物性和作为 “妖” 的善恶不分,没有将 “红颜祸水” 的罪名扣在她头上。她刚被附身时,在雪地上爬行,四肢着地,灵动机警宛如一只真正的狐狸,初至人间的懵懂与纯粹尽显。她察觉到纣王的野心后,出于报恩之心帮助纣王蛊惑他人、争夺王位,更像是纣王内心欲望和残暴本性的放大器,成为了纣王黑暗面的助力器,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柔性权力魅力,赋予了这个经典角色崭新的内涵,也体现出当下创作者对于传统故事的现代化、创新性解读。

不同版本的影视改编,让妲已这一形象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观众能从多元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个充满争议的神话人物。

妲已成为 “第一背锅侠” 的背后原因

历史背景因素

在古代社会的大背景下,诸多因素交织,促使妲已成为了商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 “背锅侠”。

首先,男尊女卑观念深入人心且由来已久。从奴隶制社会开始,男性就在政治、经济等诸多重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当王朝出现问题时,人们习惯性地将责任往女性身上推,而不是去深入剖析背后更为复杂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等原因。妲已作为纣王宠爱的妃子,自然容易成为被指责的对象,因为在传统观念里,女性是不应该过多干预政事的,而她凭借纣王的宠爱对政事有所参与,就违背了当时的 “妇道” 准则,所以很容易被当作祸乱朝纲的源头。

其次,成王败寇思想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商朝灭亡后,周朝取而代之成为了统治王朝,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为了彰显自身取代商朝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周朝以及后世的一些史家在分析商朝灭亡原因时,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大纣王以及妲已等人的负面行为,把商朝灭亡的责任归结到他们身上。对于妲已而言,她不过是处在权力更迭过程中的一个牺牲品罢了,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是纣王被她这个 “红颜祸水” 迷惑,才做出诸多昏庸无道之举,进而导致了商朝的覆灭,这样一来,周朝的兴起就仿佛是顺应天命、替天行道了。

再者,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人们对于妲已的看法。在那个迷信盛行的时代,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或者王朝动荡等情况,人们总会寻找一些超自然的、神秘的解释,而将妲已描绘成狐妖附身,就恰好符合了这种思维模式。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是妖邪作祟,通过妲已这个媒介扰乱了商朝的正常秩序,使得纣王失去心智、荒淫暴虐,从而让整个国家陷入混乱,走向灭亡,这样的解释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也使得妲已的负面形象不断被强化,最终背上了本不该由她背负的沉重 “黑锅”。

文学创作影响

文学作品在妲已 “背锅侠” 形象的固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其中《封神演义》的影响力尤为突出。

《封神演义》这部明代神魔小说,以其奇幻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受大众喜爱,流传甚广。在这部小说里,妲已被刻画成了一个被狐妖附体的妖姬形象,她受女娲之命进入纣王王宫,去惑乱君心以助武王伐纣,同时又被描述成有着诸多残忍恶行的女子,比如怂恿纣王设置炮烙之刑、残害比干等忠良之士、建造酒池肉林供自已和纣王享乐等等。小说通过生动的文字描述,将妲已的这些恶行一一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对她的恶劣行径印象深刻。

随着《封神演义》的广泛传播,它所塑造的妲已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无论是市井百姓,还是文人墨客,都对这个祸国殃民的妲已形象耳熟能详。后世很多以封神故事为蓝本的文学创作、戏曲演绎以及影视改编等,大多都沿用了《封神演义》中对妲已的这一形象设定,不断对其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进一步强化了大众对于妲已背负诸多罪责这一设定的认同感,使得妲已 “第一背锅侠” 的形象在人们的观念中愈发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久而久之,大众普遍接受了妲已就是那个导致商朝灭亡、罪大恶极的 “红颜祸水” 这一说法,而很少去质疑其背后的真实性以及合理性了。

妲已 “背锅” 现象的反思

对女性形象的不公定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种颇为不公的现象,那就是将王朝的兴衰成败一股脑地归咎于女性,妲已便是这其中典型的 “背锅侠”。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男权统治之下,男性掌控着政治、经济等诸多重要领域的话语权,而女性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王朝出现问题时,人们似乎习惯性地不愿深入去剖析背后复杂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等深层次原因,而是简单粗暴地将责任往女性身上推。

就拿妲已来说,她本是有苏国诸侯之女,因部落战败被献给纣王为妃。可仅仅因为纣王对她宠爱有加,她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政事,便违背了当时 “妇道” 准则,被众人视作祸乱朝纲的源头。然而,一个国家的兴衰怎可能仅仅取决于一个女子呢?商朝历经六百多年,到纣王时期已存在诸多内部矛盾,比如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层矛盾日益尖锐,对外频繁征战也使得国力损耗、百姓生活困苦等。但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却常常被忽视,人们更愿意相信是妲已凭借美貌蛊惑了纣王,让其丧失心智,做出荒淫无道、暴虐百姓的行为,进而导致了商朝的覆灭。

这种将女性与王朝兴衰简单关联的做法,在诸多历史与文学记载中屡见不鲜。像夏朝的妹喜、周朝的褒姒等,她们都和妲已一样,被定义为 “红颜祸水”,成为了那个时代王朝覆灭的 “替罪羊”。而且,一旦女性被冠上这样的标签,她们的形象往往就被片面地、极端地丑化。妲已被描述成赏罚随心、心狠手辣,面对炮烙之刑等残酷场景还能无动于衷甚至以此为乐的恶女子;褒姒则因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被刻画成故意魅惑周幽王、不顾国家安危的祸国之人。

可事实上,这些女性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或许只是身不由已的个体。她们身处宫廷权力的漩涡之中,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掌控局势的能力,却要背负起整个王朝覆灭的骂名,实在是有失公允。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传统的、带有偏见的观念,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看待像妲已这样的历史女性形象,去深入挖掘她们背后所处的真实历史环境,还原她们更为真实的面貌,而不是让她们继续在历史的尘埃中无辜地背着沉重的 “黑锅”。

还原真实历史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让我们从过往中汲取经验教训,但若这面镜子被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呈现出的只是歪曲变形的影像,那我们所得到的认知也必然是错误的。对于妲已这样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透过现象看本质,依据多方面资料去还原真实历史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久以来,我们对妲已的认知大多来源于传说以及文学作品,比如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她被刻画成了被狐妖附体、受女娲之命去惑乱君心以助武王伐纣的妖姬形象,有着诸多残忍恶行。但我们要明白,文学作品往往会为了情节需要、艺术渲染等因素,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夸张、虚构的处理。事实上,从考古发现以及对一些古文献的深入分析来看,妲已的形象很可能是被后人刻意丑化了。

据诸多史料记载,纣王早在遇见妲已之前就性情刚猛、孔武有力,同时也是个性好美色、刚愎自用之人,在继位之时,商朝虽然已经发展了 600 年,国力雄厚,但内部矛盾也在逐渐积累。而妲已所在的苏氏部族被纣王打败后,她作为战利品被献给了纣王,那时的纣王已年逾花甲,即便妲已有着出众的美貌,在短短时间内,她也很难有左右整个国家走向的能力。况且,一个国家的灭亡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复杂的因素,绝非仅仅因为一个女子的影响。

如今,考古专家们通过对出土文物以及墓志铭等资料的研究,试图去还原妲已以及当时商朝的真实情况。例如,有考古发现显示妲已可能是一个美丽、聪明且有着一定才华的女性,她或许凭借自身的才艺获得了纣王的喜爱,而并非只是靠所谓的 “狐媚之术” 蛊惑纣王。同时,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那些残忍的刑罚、荒淫的行为全都是妲已教唆纣王去做的,很多极有可能是纣王自已的决策,或者是在当时复杂的宫廷、社会环境下诸多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