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楚国风云之变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在众多诸侯国中,楚国犹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巨星,闪耀于南方天际。其疆域广袤无垠,物产丰富多样,文化绚烂多姿,军事力量强大且颇具威慑力,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伍子胥的故事搭建起了一个宏大而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
楚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其先祖鬻熊曾协助周文王推翻殷商统治,因功勋卓著而获封 “子” 爵。然而,与其他受封诸侯相比,楚国起初不过是偏居南方的一个蕞尔小国,封地狭小,资源匮乏,在中原诸侯眼中,不过是蛮夷之邦,备受轻视与冷落。但楚人并未因此而气馁,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开疆拓土,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渐发展壮大。
至楚成王时期,楚国已初露锋芒,在诸侯中崭露头角。楚成王积极吸纳中原文化,大力改革政治制度,加强军事建设,使楚国的国力得到显著提升。他挥师北上,与中原诸侯展开激烈角逐,先后兼并诸多小国,疆域得以大幅扩张,成为当时南方的头号强国,亦成为中原诸侯不可小觑的一股强大势力。
楚庄王即位后,楚国迎来了其历史上的鼎盛辉煌时期。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以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的非凡气魄和卓越胆识,对内整饬吏治,任贤用能,广纳贤才,伍举、苏从、孙叔敖等一批能臣贤士皆受其重用,在他们的辅佐下,楚国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则施展军事宏图大略,南征北战,东伐西讨。他先是平定了国内的若敖氏叛乱,稳固了统治根基;继而挥师北上,与强大的晋国在邲地展开决战,楚军士气高昂,奋勇杀敌,一举击败晋军,一雪城濮之战的前耻,威震中原。此后,楚庄王又相继攻灭萧国、宋国等国,迫使郑国、陈国等国臣服,其势力范围不断向北方拓展,中原诸侯纷纷向楚国示好,楚庄王由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亦成为当时天下诸侯公认的霸主,其威名远扬,令四方诸侯敬畏。
然而,盛极必衰,乃历史之必然规律。楚庄王之后,楚国虽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实力,但国内矛盾逐渐滋生,政治腐败现象开始蔓延,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与此同时,外部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吴国在晋国的扶持下迅速崛起,成为楚国的心腹大患。吴王阖闾任用孙武、伍子胥等杰出人才,大力整军经武,积极谋划对楚之战。他们采用疲楚误楚之策,频繁骚扰楚国边境,使楚国军队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破楚国的防线,长驱直入,直捣楚国都城郢都。此役,楚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元气大伤,昔日的辉煌与荣耀一去不复返,虽然后来在秦国的援助下得以复国,但已风光不再,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在与其他诸侯国的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往昔的霸主地位亦随之动摇。
二、伍子胥的家族悲剧
(一)楚平王的昏庸与费无忌的奸佞
楚平王,芈姓,熊氏,名弃疾,本是楚共王幼子,楚灵王弟。他以不正当手段篡夺王位,在位期间,尽显昏庸好色之态。楚平王二年(公元前 527 年),太子建年方十五,楚平王为其聘娶秦哀公之妹孟嬴为妻,并遣费无忌前往秦国迎亲。费无忌,此人奸诈阴险,野心勃勃,身为太子少傅,却不得太子建赏识与信任,常心怀不满,伺机另攀高枝。
当费无忌见到孟嬴后,为其绝世容颜所倾倒,遂心生一计,决意将孟嬴献给楚平王,以图博取平王欢心与宠信。他匆忙赶回郢都,面见楚平王,极尽谄媚之能事,赞孟嬴之美:“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大王若纳其为妃,实乃楚国之福,王上之幸也。至于太子,臣可再为其寻觅佳偶。” 楚平王本就好色,闻费无忌之言,不禁心动,全然不顾人伦道德与太子建之感受,竟采纳其建议,自娶孟嬴为夫人。此后,楚平王对费无忌格外宠信,而费无忌则因忌惮太子建日后继位清算自已,遂与楚平王狼狈为奸,极力离间平王父子关系,为楚国的政治动荡埋下了祸根。
(二)伍奢父子蒙冤
伍奢,楚国太傅,为人刚正不阿,忠心耿耿,他与费无忌同任太子建之师,然二者品行迥异,行事风格大相径庭。伍奢对太子建悉心教导,关怀备至,深得太子敬重与信任;费无忌则心怀叵测,暗中觊觎权势,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高位。
楚平王六年(公元前 523 年),费无忌为达其不可告人之目的,向楚平王进谗言,称太子建因孟嬴之事心怀怨恨,且在城父拥兵自重,暗通齐、晋,意图谋反。楚平王本就因夺媳之事对太子建心存愧疚与疑虑,经费无忌这般蛊惑,更是深信不疑,遂萌生出除掉太子建之念。他先将伍奢召回郢都,严加质问。伍奢深知此乃费无忌阴谋陷害,故而在楚平王面前力保太子建:“大王切不可轻信小人谗言,太子建一向对您忠心耿耿,绝无谋反之心。” 然楚平王此时已被费无忌之言蒙蔽心智,根本听不进伍奢之忠言劝告,反而将伍奢囚禁起来。
彼时,伍奢之子伍尚和伍子胥皆颇具才能,在楚国亦有一定影响力。费无忌深恐此二人日后为父报仇,对已不利,便向楚平王献计:“伍奢之子若留于世,必成楚国大患。大王何不佯装赦免伍奢,召其二子前来,一并除之,以绝后患。” 楚平王听信其言,即刻派人前往伍奢家中,对伍尚和伍子胥说道:“尔等之父因罪被囚,若能速速归郢都,大王念尔等孝心,或可免伍奢一死,否则,定将其严惩不贷。”
伍尚为人仁厚,性至孝,闻此消息,心急如焚,欲即刻奔赴郢都,救父于水火。伍子胥则冷静睿智,目光敏锐,一眼识破此乃楚平王与费无忌之阴谋诡计,力劝兄长:“此去郢都,必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吾等不如暂避他国,留得青山在,日后再寻机为父报仇雪恨。” 伍尚仰天长叹,泪流满面:“我岂不知此行凶险万分,但父命难违,君命亦难抗。若能以我之死,换得父亲一线生机,我死亦无憾。弟才高智广,日后定能为父报仇,为兄唯有此愿。” 言罢,伍尚毅然决然地随使者返回郢都。
伍子胥见兄长去意已决,虽痛心疾首,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含泪与兄长相别,随后收拾行囊,踏上逃亡之路。果不其然,伍尚回到郢都后,楚平王旋即下令将伍奢、伍尚父子一同杀害。伍子胥闻此噩耗,悲愤交加,心中复仇之火焰燃烧得愈发炽热。他暗暗发誓,定要让楚平王与费无忌付出惨痛代价,血债血偿。
三、伍子胥的复仇之路
(一)宋国与郑国的流亡
伍子胥与太子建会合后,深知宋国并非久留之地,遂决定前往郑国,寻求新的庇护与支持。郑国乃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国力较为强盛,且与楚国之间存在着诸多利益纠葛。伍子胥希冀能借助郑国之力,对抗楚国,为父报仇雪恨。
抵达郑国后,郑定公起初对他们颇为礼遇,予以收留。然而,太子建报仇心切,急于求成,竟暗中与晋国勾结,妄图借晋国之力夺取郑国政权,以郑国为基地对抗楚国。但事与愿违,他们的阴谋很快被郑定公察觉。郑定公怒不可遏,当机立断处死了太子建,以绝后患。
伍子胥见势不妙,深知自身处境危险,若继续留在郑国,必将性命不保。于是,他毅然决定带着太子建之子胜逃离郑国,另寻他途。在逃离过程中,伍子胥历经磨难,小心翼翼地躲避着郑国追兵的追捕,一路风餐露宿,饱尝艰辛。他们隐匿于荒郊野外,昼伏夜出,凭借着伍子胥的智谋与果敢,终于成功摆脱了追兵,踏上了前往吴国的征程。
(二)吴国的机遇与崛起
1. 结识公子光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吴国。吴国,地处东南沿海,在当时虽被视为蛮夷之地,然其自寿梦称王以来,在晋国的扶持下,积极学习中原文化与先进技术,国力逐渐强盛,军事力量亦不容小觑,对楚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伍子胥初到吴国,便敏锐地察觉到吴国宫廷内部的微妙局势。当时,吴王僚在位,然公子光对王位虎视眈眈,心怀不轨。伍子胥在吴国的市井之间,偶然结识了公子光。公子光为人豪爽,有雄才大略,且野心勃勃,对伍子胥的遭遇深表同情。伍子胥亦看出公子光非池中之物,其志在夺取王位,掌控吴国大权。二人相谈甚欢,彼此赏识,伍子胥深感公子光或许能成为自已复仇的有力助力,而公子光亦看重伍子胥的才能与智慧,认为他可助自已成就大业,遂结为知已。
2. 助力公子光夺位
随着交往的日益加深,伍子胥愈发洞悉公子光的心思与抱负。他深知公子光不甘久居人下,一直在暗中谋划夺取王位之事。伍子胥明白,若要实现自已复仇的宏愿,必须借助公子光的力量,助其登上王位,方可掌控吴国的军政大权,进而对楚国发动战争。于是,伍子胥毅然决定为公子光引荐一位勇士 —— 专诸,以助其成就大事。
专诸,吴国堂邑人,屠户出身,生得目深口大,虎背熊腰,英武有力,且为人侠义,有勇有谋,对母亲极为孝顺,是当地有名的孝子与义士。伍子胥在流亡途中偶然结识了专诸,见其身手不凡,胆识过人,又颇具正义感,遂与之结为好友。
公子光得到专诸后,如获至宝,对其礼遇有加,不仅厚待专诸本人,还时常派人送米肉、布帛至其家中,悉心照看慰问其母亲,专诸深受感动,决心以死相报公子光的知遇之恩。
此时,正值楚平王病逝,吴王僚趁机派遣两位公子率军攻打楚国,企图趁楚国国丧之际谋取利益。然楚军早有防备,吴军陷入苦战,无法脱身。吴国国内兵力空虚,防御薄弱,公子光见此天赐良机,认为时机已成熟,遂与伍子胥、专诸密谋策划,决定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
他们精心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公子光了解到吴王僚喜爱吃鱼,于是专诸特意前往太湖边,拜名厨为师,潜心研习烤鱼之术,历经数月,终于练就了一手出神入化的烤鱼手艺,其所烤之鱼美味可口,香气四溢,渐渐声名远扬,亦引起了吴王僚的注意。
公元前 515 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精心安排,在自家地下室埋伏下众多身穿铠甲、训练有素的武士,随后具办酒席,邀请吴王僚前来品尝太湖美味烤鱼。吴王僚虽对公子光心存疑虑,但经不住美食的诱惑,且自恃身边侍卫众多,防护严密,遂决定赴宴。是日,吴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至公子光的家中,门户、台阶两旁,皆布满了他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个个手持长铍,威风凛凛,气氛森严。
酒过数巡,吴王僚渐有醉意,警惕之心亦有所放松。此时,打扮成厨子的专诸手托菜盘,稳步前来敬献烤鱼。吴王僚的卫士对专诸进行了严格的搜身检查,未发现任何利器,方才允许他靠近。然他们万万未曾料到,专诸竟将一把锋利无比的短剑 —— 鱼肠剑,藏于烤鱼的腹中。
专诸手捧烤鱼,缓缓走到吴王僚跟前,神态自若,毫无惧色。待靠近吴王僚时,他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地剥开鱼肚,抽出鱼肠剑,用尽全身力气,狠狠刺向吴王僚。这一刺,势大力沉,精准无比,鱼肠剑径直穿透吴王僚的铠甲,刺入其胸膛,吴王僚当场毙命。
吴王僚的侍卫们见状,大惊失色,瞬间反应过来,一拥而上,将专诸乱刀砍死。然公子光早已埋伏就绪,见专诸得手,立即下令地下室的武士出动。一时间,喊杀声四起,武士们如潮水般涌出,与吴王僚的卫士展开激烈拼杀。公子光的武士训练有素,勇猛善战,而吴王僚的卫士群龙无首,慌乱不堪,很快便被公子光的武士诛杀殆尽。
公子光成功刺杀吴王僚后,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伍子胥因助公子光夺位有功,被吴王阖闾视为第一大功臣,备受重用,被任命为 “行人”,参与朝政,成为吴国重要的谋臣。
3. 吴国的发展与壮大
吴王阖闾即位后,雄心勃勃,立志要使吴国成为诸侯强国,称霸天下。他深知伍子胥的才能与智慧,对其言听计从,委以重任。伍子胥亦感戴吴王阖闾的知遇之恩,全心全意辅佐他,为吴国的发展与壮大出谋划策。
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了孙武。孙武,齐国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其军事思想深邃独到,战略战术精妙绝伦。伍子胥与孙武相识后,深为其军事才华所折服,认为他能助吴国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提升吴国的军事实力。吴王阖闾起初对孙武并不了解,心存疑虑,但在伍子胥的多次推荐下,决定召见孙武。
孙武带着他的兵法著作《孙子兵法》前来见吴王阖闾。吴王阖闾阅后,对孙武的军事思想大为赞赏,然对其领兵作战的实际能力仍有所怀疑。为了试探孙武,吴王阖闾特意挑选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让孙武训练。孙武毫不畏惧,欣然接受挑战。他将宫女们分为两队,任命吴王阖闾的两位宠妃为队长,开始进行训练。
训练过程中,宫女们嘻嘻哈哈,不听号令,队伍混乱不堪。孙武三令五申,然宫女们依旧我行我素。孙武见状,为严明军纪,毅然下令将两位队长斩首示众。吴王阖闾见状,大惊失色,赶忙求情。孙武却不为所动,坚持执行军法。此后,宫女们见孙武执法严明,皆不敢再嬉笑打闹,认真听从号令,队伍训练有素。吴王阖闾由此对孙武的领兵能力深信不疑,正式任命他为将军,与伍子胥共同执掌吴国兵权。
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共同辅佐下,吴王阖闾对吴国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建设。
政治上,他们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广纳贤才,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使得吴国朝堂之上人才济济,政治清明。同时,他们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以规范臣民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为吴国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经济上,伍子胥积极推动吴国的经济发展。他大力提倡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鼓励农民耕种,提高农业产量。他亲自参与规划和修建了胥江,胥江沟通了太湖与长江,不仅改善了吴国的水利灌溉条件,使大片农田得以受益,还促进了水上交通运输的发展,便于吴国的物资流通与贸易往来,为吴国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伍子胥还鼓励商业发展,降低税收,促进市场繁荣,使得吴国的商业活动日益活跃,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军事上,孙武对吴国军队进行了全面改革与训练。他依据《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为吴国军队制定了严格的训练制度与作战纪律,加强了军队的体能训练、战术训练与协同作战能力训练。在他的训练下,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成为一支纪律严明、勇猛善战的精锐之师。
同时,伍子胥还主持修建了姑苏城。姑苏城城墙高大坚固,周长四十七里,设有八座陆门和八座水门,城门坚固,易守难攻。城内布局合理,宫殿、官署、民居、市场等建筑错落有致,功能齐全。姑苏城的建成,不仅使吴国拥有了一座坚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还大大增强了吴国的防御能力,为吴国的安全与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吴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春秋时期的一方强国,为日后吴王阖闾伐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掘墓鞭尸之惊天壮举
(一)吴楚之战爆发
公元前 506 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下,认为伐楚的时机已然成熟,遂决定对楚国发动大规模战争。吴国为此进行了精心筹备,联合了唐国和蔡国,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联军。吴王阖闾御驾亲征,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军师,夫概为先锋,率领三万吴国水陆之师,踏上了伐楚征程。
吴军巧妙地避开了楚国的正面防线,乘坐战船,沿着淮水溯流而上,而后在淮汭登陆,迅速向楚国腹地挺进。他们行动神速,出其不意,如同一把利刃,直插楚国心脏。楚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吴军的突然来袭打得措手不及。在小别山和大别山一带,吴军与楚军展开了激烈交锋,吴军士气高昂,作战勇猛,连续五次战胜楚军,楚军则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在柏举之战中,夫概率领五千吴军精锐,率先向楚军发起猛烈攻击。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吴军士兵们在他的带领下,个个奋勇杀敌,以一当十。楚军主将子常指挥不力,军队阵型混乱,很快便被吴军击溃。此后,吴军乘胜追击,在清发水、雍澨等地又多次大败楚军。楚将子常逃亡郑国,史皇战死沙场,左司马沈尹戌虽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自刎而亡。
吴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楚国都城郢。楚昭王见大势已去,惊慌失措,仅带着几名家眷和亲信仓皇出逃。十一月已卯日,吴军浩浩荡荡地攻入郢都,这座曾经繁华的楚国都城,瞬间陷入了吴军的掌控之中。
(二)寻找楚平王墓
伍子胥怀着满腔仇恨进入郢都后,立即展开了对楚平王墓的搜寻。他四处打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但楚平王生前为防他人掘墓,曾下令将自已的坟墓隐藏得极为隐秘,故而伍子胥的寻找过程异常艰难,屡屡受挫。
一日,伍子胥正在东门附近苦苦寻觅时,一位神秘的老翁突然现身。老翁见到伍子胥,径直向坟前行礼,而后主动上前与伍子胥搭话。伍子胥心中诧异,询问老翁为何如此。老翁长叹一声,缓缓说道:“楚平王生前残暴无道,树敌众多,他生怕死后有人掘坟报仇,便将棺材沉到了湖中央。” 伍子胥一听,心中大喜,忙向老翁请教具置。老翁手指着廖台湖中心,告知伍子胥楚平王墓便在那里。
伍子胥立刻派遣水手潜入湖中探寻。湖水幽深冰冷,给搜寻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但水手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摸到了一个石棺。伍子胥见状,赶忙让人将石棺打捞上岸。然而,当打开石棺时,伍子胥却愣住了,只见石棺内仅有楚平王的衣物,并无尸体。伍子胥心中疑惑,怒视着老翁。老翁却不慌不忙地喊道:“伍将军,上面的石棺是假的,下面的才是真的。” 伍子胥半信半疑,命士兵继续挖掘。果然,在石棺下方,又发现了一口棺材。据说,楚平王的尸体曾用水银做过防腐处理,故而容颜如生,仿佛睡着了一般。伍子胥见到楚平王的尸体,眼中瞬间燃烧起愤怒的火焰,多年来的仇恨如火山喷发般涌上心头。
(三)鞭尸泄愤
伍子胥怒不可遏,他手持铜鞭,一步步走向楚平王的尸体,每一步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踏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他的双手因愤怒而微微颤抖,牙齿咬得咯咯作响,额头青筋暴起。当他走到尸体跟前时,用尽全身力气,抡起铜鞭,狠狠地朝着楚平王的尸体抽去。一下、两下、三下…… 他一边抽打着,一边怒吼:“你这昏君,听信谗言,残害我父兄,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铜鞭在空中呼啸而过,每落下一次,便带起一片血肉模糊。伍子胥一口气连抽三百下,直抽得楚平王的尸体皮开肉绽,骨头外露,惨不忍睹。
抽打完后,伍子胥仍觉得不解恨。他双眼通红,布满血丝,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他抬起脚,狠狠地踩在楚平王的肚子上,然后用手挖出了楚平王的双目,边挖边骂:“你这双眼睛,为何如此昏聩,分不清忠奸善恶!” 接着,他又举起剑,砍下了楚平王的头颅,将其抛到荒郊野外。随后,伍子胥命人毁掉棺木,将楚平王的尸体扔在原野之上,任由野兽啃食。
伍子胥在发泄完心中的仇恨后,心中五味杂陈。他望着眼前的一片狼藉,心中既有复仇的,又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悲哀。他深知,自已的双手已沾满了鲜血,从此与楚国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但他并不后悔,为了父兄的冤屈,为了家族的仇恨,他甘愿背负这一切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