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 樵夫之谋:楚国巧破绞国的传奇

樵夫之谋:楚国巧破绞国的传奇

加入书架
书名: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作者:
喜欢血叶兰的钱公公
本章字数:
6942
更新时间:
2025-02-03

黑云压城:楚绞之战的开端

公元前 700 年,正值春秋初期,楚国在楚武王的带领下,国力日益强盛,其野心也在不断膨胀,开始了对外扩张的征程。这一次,楚国将目光投向了位于今湖北郧县西北的绞国。绞国虽小,却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楚国北进中原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楚国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绞国进发,一时间,刀枪如林,战旗如云,大有泰山压顶之势。很快,楚军便兵临绞国都城之下,将其南门围得水泄不通。绞国国君得知楚军来袭,赶忙组织军民顽强抵抗。绞国都城城墙高大坚固,守城士兵戒备森严,日夜坚守岗位,毫不懈怠。楚军多次发起猛烈的攻城行动,然而,面对绞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一次次都无功而返,损兵折将。

楚武王望着久攻不下的绞国都城,心中焦急万分。他深知,长期僵持下去,对楚军极为不利,不仅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能会引发其他诸侯国的干预。于是,他急忙召集文武官员,在营帐中商议破城之策。

众人围坐在一起,眉头紧锁,气氛凝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各种建议,但都被一一否决。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屈瑕的文官站起身来,打破了沉默。屈瑕,乃楚武王之子,当时担任莫敖一职,这是楚国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大司马。他平日里足智多谋,对军事战略有着独特的见解。

初露锋芒:樵夫计的首次实施

屈瑕向前一步,向楚武王行了一礼,然后胸有成竹地说道:“大王,臣以为绞国国王行事一向草率,缺少谋略,又听不进忠言劝谏。我们可利用这一点,以智取之。臣建议,我们先派出一些士兵,假扮成樵夫,前往绞国都城北门外的山林中砍柴。绞国国王见此,必定会认为我们的士兵是为了获取柴火,而放松警惕,派兵出城捉拿。我们则可在山林中设下伏兵,等绞军进入包围圈后,一举将其歼灭。”

楚武王听了屈瑕的计策,眼前一亮,心中暗自赞叹:“此计甚妙!” 他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说道:“屈瑕,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 于是,楚武王立即下令,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反应敏捷的士兵,让他们换上普通百姓的服装,带上砍柴工具,伪装成樵夫,准备执行诱敌任务。

第二天清晨,天色微明,薄雾还未完全散去,山林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只见楚军中的 30 名士兵,身着粗布麻衣,肩扛斧头,手提绳索,大摇大摆地朝着绞国都城北门外的山林走去。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神情,仿佛真的只是一群普通的樵夫,出来砍柴谋生。城头上的绞国守军,一直密切关注着城外的动静。当他们看到这些楚国 “樵夫” 时,不禁心中一喜,连忙向绞国国王报告:“大王,楚国的一些士兵竟扮成樵夫,在北门外的山上砍柴,看样子毫无防备,我们正好可以将他们一网打尽!”

绞国国王正为楚军的围困而烦恼不已,听到这个消息,顿时觉得机会来了。他不假思索,立即下令:“速速派出一支轻骑部队,出城捉拿这些楚国樵夫,一个也不许放过!让楚军知道我们绞国的厉害!”

随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支轻骑部队如离弦之箭般从北门飞驰而出。他们迅速逼近正在砍柴的楚国 “樵夫”,将其团团围住。楚国 “樵夫” 们见势不妙,假装惊慌失措,四处逃窜,但很快就被绞国士兵一一擒获。绞国士兵得意洋洋,押着这 30 个楚国 “俘虏” 凯旋而归。

绞国国王看到被押解回来的楚国 “樵夫”,心中甚是得意,以为楚军不过如此,士气大振。他哈哈大笑道:“楚军真是愚蠢至极,竟然派这些士兵出来砍柴,简直是自投罗网。看来,楚国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众大臣纷纷附和,夸赞国王英明神武。

危机暗伏:局势的转折

接连几天,楚国的 “樵夫” 们都顺利地完成了诱敌任务,绞国士兵每次都能轻松地抓到他们,这让绞国国王愈发得意忘形,认为楚军不过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根本不足为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绞国的一些谋士开始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他们发现,楚国的 “樵夫” 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而且每次都不带任何武器,也没有士兵保护,这实在是太不符合常理了。

终于,在第六天,一位谋士再也坐不住了,他匆匆来到王宫,向绞国国王进谏道:“大王,臣以为此事必有蹊跷。这几日,我们虽然屡屡擒获楚国的‘樵夫’,但楚军的行为却十分怪异。他们不断派出‘樵夫’,且不加保护,这很可能是他们设下的陷阱,故意引诱我们出城,然后加以围歼。大王万万不可再轻敌冒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啊!”

绞国国王正沉浸在接连胜利的喜悦之中,听到谋士的这番话,心中顿时不悦。他眉头紧皱,脸色阴沉,瞪了谋士一眼,怒斥道:“你这是何意?难道本王连这点判断都没有吗?楚军远离本土作战,粮草和柴火都需要不断补充,他们派人上山砍柴,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至于他们不派士兵保护,那是他们的疏忽,我们正好可以趁机多捉些‘樵夫’,挫一挫楚军的锐气。你不要在这里危言耸听,扰乱军心!”

谋士见国王如此固执,心中十分焦急。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道:“大王,臣一片忠心,绝无虚言。请大王三思而后行啊!楚军诡计多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一旦中计,我们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绞国国王却根本听不进去,他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说道:“好了好了,你不要再啰嗦了。本王主意已定,今日定要派出更多的士兵,将那些楚国‘樵夫’全部捉拿回来,让楚军知道我们绞国的厉害!” 说罢,他不顾谋士的再三劝阻,毅然下令派出一支人数众多的部队,出城捉拿楚国 “樵夫”。

尘埃落定:绞国的覆灭

这一天,绞国的士兵们如往常一样,满怀期待地出城捉拿楚国 “樵夫”。他们骑着战马,手持兵器,气势汹汹地朝着山林冲去。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灭顶之灾。

当绞军进入山林后,楚国的伏兵们早已按捺不住。只见他们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一时间,山林中杀声震天,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绞军士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措手不及,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他们四处逃窜,试图寻找一条生路,但楚军的包围圈如铁桶一般,密不透风,让他们插翅难逃。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绞军士兵们纷纷倒下,鲜血染红了山林的土地。他们的惨叫声回荡在山谷中,令人毛骨悚然。而楚国的伏兵们则士气高昂,越战越勇。他们凭借着出色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将绞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绞军全军覆没。楚军大获全胜,他们欢呼雀跃,庆祝着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此时,绞国都城内的守军得知城外的主力部队被歼灭,顿时军心大乱,士气低落。他们知道,绞国已经大势已去,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楚武王见时机已到,立即下令全军攻城。楚军如潮水般涌向绞国都城,他们架起云梯,奋勇攀登城墙。城墙上的绞国守军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在楚军的猛烈攻击下,逐渐抵挡不住。最终,楚军攻破了绞国都城的城门,冲入城中。

绞国国王见大势已去,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悔恨。他后悔自已当初不听从谋士的劝谏,盲目自大,中了楚军的诱敌之计。如今,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已的国家被楚国灭亡,自已也将成为阶下囚。

无奈之下,绞国国王只得率领着群臣,出城向楚武王投降。他身穿素服,手捧国玺,跪在楚武王面前,请求楚军的宽恕。楚武王看着跪在地上的绞国国王,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他接受了绞国国王的投降,正式吞并了绞国。

以史为鉴:樵夫诱敌计的启示

楚绞之战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楚国樵夫诱敌计所蕴含的智慧与教训,却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从楚国的成功中,我们看到了知已知彼的重要性。屈瑕通过对绞国国王性格特点的深入了解,精准地抓住了其草率、缺谋略且刚愎自用的弱点,从而制定出了樵夫诱敌这一精妙的计策。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竞争,只有像楚国一样,深入了解对手,洞察其弱点,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策略,取得成功。就像在商业竞争中,企业只有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市场定位、营销策略等,才能找到自身的优势和差异化竞争点,从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绞国国王的刚愎自用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他盲目自大,不听从谋士的忠言劝谏,被眼前的小胜利冲昏了头脑,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骄傲自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项羽,这位力能扛鼎的英雄,在楚汉相争中,因刚愎自用,不听从范增的多次劝谏,错失了多次消灭刘邦的良机,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又如北宋时期的徐禧,一介文官却爱谈兵,在负责永乐城筑城事宜时,不听从战场经验丰富的种谔的建议,导致永乐城选址失误,无水可用。面对西夏大军压境,他又固执已见,拒不撤军,最终宋军惨败,二十余万人死于永乐城,北宋战力大损,宋神宗也因此痛哭不已。这些历史人物的悲剧,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刚愎自用、盲目自信是成功路上的大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