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 战国时代的申不害

战国时代的申不害

加入书架
书名: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作者:
喜欢血叶兰的钱公公
本章字数:
13834
更新时间:
2025-02-14

申不害,本為鄭國人,其祖籍在汜水東南平原上的京邑。申不害的父親曾在末代鄭國擔任小官,受父親的影響,申不害也成為了鄭國的一名賦稅小吏 。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突如其來。在申不害十八歲那年,公元前 375 年,韓國吞滅了鄭國,這一場滅國之痛,改變了申不害的人生軌跡。他和父親一夜之間淪為 “舊國賤臣”,被罷黜歸家,從此以耕田為生。不久,老父老母因憂憤相繼去世,申不害成了無拘無束卻又孤苦伶仃的賤民。

國破家亡的痛苦和迷茫,讓申不害心中燃起了一股不甘的火焰。他一把火燒了祖居老屋,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韓國,踏上了漫長的遊學之路。此時的申不害,心中懷揣著 “復國” 的夢想,這份信念成為了他遊學的強大動力。

在接下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申不害幾乎遊遍了列國。他的求學之路與眾不同,並不像同時期的吳起、孫臏、龐涓、商鞅等人那樣拜在名師門下,接受系統的教育。申不害選擇了一條獨特的自我探索之路,他廣讀博覽,自研自修,沉浸在各種學問和思想之中。他深入研究了當時流行的各種學說,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從中汲取營養,但又不被任何一家思想所束縛。

經過十多年的潛心研修,申不害在不斷的思考和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他將其稱之為 “術經”。所謂 “術經”,是以依法治國為基礎,專門研究權術的學問。申不害主張的術治,核心在於國君要用權謀之術來駕馭臣下。他認為,行政體系的運轉僅靠道德約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一套精心設計、了然於心的 “術” 來加以控制。在他看來,“術” 就是手段和技巧,而且這些手段和技巧應該隱秘不宣,只有國君才能掌握和運用。

稷下学宫的锋芒与困境

公元前 361 年,申不害輾轉來到了齊國著名的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這座由齊國直接提供經費,從天下範圍內招收高水平學者的官辦高等學府,不僅給予學者們豐厚的物質待遇,更讓他們能夠自由地做學問。在其鼎盛時期,這裡容納了諸子百家中的所有學派,孟子、慎子、荀子等宗師級人物都曾在此講學授徒 。特別是先秦最後一位大師荀子三次擔任稷下學宮 “祭酒”(校長)期間,鼓勵各家各派暢所欲言,使得稷下學宮成為當時的文化聖地。

申不害的到來,猶如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他在稷下學宮的一個月裡,與名士們展開了二十餘場激烈的論戰。每一次論戰,申不害都憑藉著自已深厚的學識和獨到的見解,戰無不勝。他的言辭犀利,邏輯嚴密,猶如一把把鋒利的劍,直刺對方的弱點。他的觀點新穎而獨特,常常讓對手猝不及防,無言以對。每一場勝利,都引來了陣陣喝彩,他的名字也在稷下學宮迅速傳播開來,被稷下士子們稱為 “法家怪才”。他所撰寫的《申子》,也被士子們爭相傳抄,一時洛陽紙貴,甚至成為了各國國君案頭的必備之書 。

然而,申不害在 “術” 上的精深鑽研,也使他成為了一個讓人敬畏的存在。在那個時代,“術” 作為一種隱秘的權謀之術,本應是國君用來駕馭臣下的手段。但申不害對 “術” 的研究和闡述,讓人們感到了深深的恐懼。他將 “術” 的奧秘揭示出來,使每個人都能窺見其中的險惡。人們擔心,如果臣子們都學會了 “術”,那麼國君將如何統治國家?於是,申不害雖然名聲在外,但卻成為了人人敬而遠之的名士。

在稷下學宮的日子裡,申不害深刻地感受到了這種孤獨和無奈。他渴望得到重用,渴望能夠將自已的學說付諸實踐,實現自已的政治抱負。但現實卻是如此的殘酷,沒有一個大臣敢向國君舉薦他,就連齊威王田因齊這樣四處求賢若渴的國君,也有意無意地對他視而不見。申不害的心中充滿了憤懣和不甘,他不明白,自已的學問為何得不到認可,自已的才能為何被埋沒。

而此時,率先離開稷下學宮的商鞅,在魏國 “求職” 不成後前往了秦國。在那裡,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被任命為左庶長,成為了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軍政大臣,得以大展宏圖。商鞅的成功,與申不害的落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無疑在申不害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申不害意識到,在這裡,他的理想恐怕永遠無法實現。

最終,申不害懷揣著滿腔的失望和憤怒,毅然決然地離開了稷下學宮。他的身影在落日的餘暉下拉得很長很長,顯得那麼的孤獨和淒涼。他知道,自已的求仕之路還很漫長,但他並沒有放棄。他相信,總有一天,他會找到一個能夠理解他、重用他的君主,讓他的 “術治” 學說在這片土地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於是,他又開始了在名山大川中尋訪高人的漫長遊歷,希望能從中找到新的機遇和啟示 。

神農大山的奇遇與點化

離開稷下學宮後,申不害背負著失落與不甘,踏入了漫長的遊歷之路。他翻山越嶺,穿過茂密的森林,渡過湍急的河流,足跡遍佈名山大川,一心尋訪隱世高人,期望能得到一點啟示,找到改變命運的契機 。

一日,申不害來到了楚國的神農大山。這座山巍峨壯麗,山間古木參天,煙霧繚繞,宛如仙境。申不害在山林中穿梭,尋找著墨子的蹤跡,他聽說墨子曾在這一帶活動,心中懷揣著一絲期待,希望能與這位墨家巨擘討論學問 。

然而,墨子並未尋得,卻在山林中偶遇了一位從山中出來的百里老人。老人鶴髮童顏,目光炯炯有神,渾身散發著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申不害心中一喜,他感覺到眼前的老人定非凡人,於是主動上前搭訕 。

百里老人似乎也對申不害頗有好感,兩人便在松間泉水旁,找了一塊平坦的大石,擺開隨身攜帶的乾肉,就著香醇的美酒,開始了閒談。起初,他們談論的是山川形勢、天下大勢,申不害談吐鋒銳,對各國的政治、軍事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讓百里老人不時點頭稱是 。

談話越來越深入,不知不覺間,便聊到了申不害的求仕經歷。申不害感慨萬千,將自已在稷下學宮的輝煌與落寞,以及這些年遊歷的種種遭遇,都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百里老人。他的言語中充滿了憤懣和不解,為何自已的才學得不到重用,為何世人對他敬而遠之 。

百里老人聽完申不害的傾訴,並未立刻作答,而是輕輕抿了一口酒,目光深邃地望向遠方。良久,他才緩緩開口,對申不害的求仕受挫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

“你之才學,確實出類拔萃,” 百里老人緩緩說道,“然而,你身上‘殺氣與詭秘皆存,人輒懷畏懼之心’,這乃是你致命的弱點 。”

申不害聞言,心中一震,他從未想過自已的缺點竟如此明顯。他疑惑地望向百里老人,等待著老人的進一步解釋 。

百里老人接著說道:“你所研習的‘術’,本是國君駕馭臣下之法,本該隱秘而用。可你卻將其公之於眾,且言行舉止間,也難掩那股子詭秘之氣,讓人覺得難以捉摸,心生畏懼 。如此一來,誰敢重用你?誰又敢與你親近?”

申不害沉思良久,覺得百里老人所言極是。他心中不禁有些沮喪,難道自已多年的努力,就這樣付之東流了嗎 ?

百里老人似乎看出了申不害的心思,微微一笑,繼續道:“不過,這也並非無解。你若想一展抱負,便須得把‘術治’理論包裝一下,依法為進,以術為用;術,可用而不可道 。”

申不害聽得入神,連連點頭。百里老人的話,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心中的迷霧 。

“依法為進,就是要以法律作為治理國家的根本,讓百姓知法、守法,使國家有一個穩定的秩序 。” 百里老人解釋道,“而以術為用,則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巧妙地運用權術,駕馭臣下,使國家機器高效運轉 。但這‘術’,只能藏在心中,暗中施行,不可輕易示人 。”

申不害恍然大悟,他仰天大笑了半日,深感老百里的指點使他悟到了人事的關鍵所在 。他激動地對百里老人說:“老丈所言,如醍醐灌頂,讓申某茅塞頓開。術者之術,堪稱天下大術 !”

百里老人見申不害已經悟到了關鍵所在,也欣慰地笑了。他看著申不害,語重心長地說:“你此一去,必當為相也 !”

申不害信心大增,他站起身來,向百里老人深深鞠了一躬,道:“承蒙老丈教誨,申某定當銘記在心。他日若能有所成就,必不負老丈期望 !”

說完,申不害便像驚雷閃電一般,匆匆離去。他的心中充滿了力量,他知道,自已的命運即將迎來轉折 。

从献策到拜相

離開神農大山後,申不害一路向北,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韓國。此時的他,已不再是從前那個懵懂迷茫的遊學之士,而是胸懷韜略、志在必得的謀臣。他深知,自已的機會終於來了 。

公元前 354 年,對於韓國來說,是極為艱難的一年。一向與韓國有矛盾的魏國,再次發兵伐韓,這一次,他們的目標是距離韓國國都新鄭不遠的宅陽。魏軍士氣高昂,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將宅陽圍得水泄不通 。

韓昭侯得知這個消息後,心急如焚。他立即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朝堂之上,眾大臣個個面露驚惶之色,一時間議論紛紛,卻始終拿不出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 。

就在這時,申不害挺身而出。他仔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認為韓國在軍事上無法與強大的魏國抗衡,正面交鋒無疑是以卵擊石。於是,他向韓昭侯獻上一計:“君上,如今形勢危急,若想解國家之危難,臣以為最好的辦法便是示弱。魏國強大,魯國、宋國皆已去朝見,君上不妨執圭去朝見魏王,魏王必定會心滿意足 。”

“示弱?” 韓昭侯皺起了眉頭,有些猶豫地問道,“此舉能行得通嗎?”

申不害鄭重地點了點頭,繼續說道:“君上請想,魏王若見君上親自執圭朝見,必定會自以為得計,從而更加驕傲自大。如此一來,其他諸侯國必然會對魏國心生不滿,而轉而同情我韓國。到那時,我們便可趁機結交諸侯,孤立魏國 。”

韓昭侯沉思良久,最終決定採納申不害的建議。他親自執圭,前往魏國朝見魏惠王。魏惠王見韓昭侯如此恭敬,果然十分高興,心中的驕傲之情油然而生。他當即下令撤兵,並與韓國約為友邦 。

這一計策的成功,讓申不害在韓國朝堂上嶄露頭角。韓昭侯對他的才華和膽識刮目相看,從此將他視為重要的謀臣,每逢大事,都會徵求他的意見 。

次年,戰火再次燃起。魏國進攻趙國,趙國都城邯鄲被圍,形勢岌岌可危。趙成侯急忙派人向齊國和韓國求援 。

韓昭侯接到求援信後,一時間拿不定主意。他找到申不害,問道:“如今趙國求援,我們該如何應對?是出兵相助,還是按兵不動?”

申不害此時還不清楚韓昭侯的想法,他擔心自已的意見不合韓昭侯的心意,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惹來麻煩。於是,他謹慎地回答道:“君上,此事關係重大,容臣深思熟慮之後,再向君上稟報 。”

退朝之後,申不害並沒有閒著。他深知韓昭侯的心思難以捉摸,若想提出一個讓韓昭侯滿意的建議,就必須先摸清他的想法。於是,他找到了韓國能言善辯的名臣趙卓和韓晁,不露聲色地遊說他們分別向韓昭侯進言,陳述是否出兵救趙的意見 。

申不害則在一旁仔細觀察韓昭侯的表情和反應。他發現,韓昭侯在聽到出兵救趙的建議時,眼中流露出一絲贊同的神色。由此,申不害判斷出韓昭侯傾向於出兵救趙 。

心中有了底之後,申不害再次謁見韓昭侯。他胸有成竹地說道:“君上,臣經過深思熟慮,認為我們應當聯合齊國,伐魏救趙 。”

“哦?” 韓昭侯微微一怔,追問道,“你且說說,為何要這麼做?”

申不害從容不迫地分析道:“君上,魏國如今勢力強大,若任由其吞併趙國,必將威脅到我韓國的安全。聯合齊國伐魏,不僅可以解救趙國之圍,還能削弱魏國的勢力,此乃一舉兩得之計 。況且,齊國也一直想削弱魏國的勢力,我們與之聯合,必定能得到齊國的支持 。”

韓昭侯聽完申不害的分析,大為贊賞。他連連點頭,說道:“申子所言極是,就依你之計而行 。”

於是,韓國與齊國聯合出兵,討伐魏國。魏軍得知韓、齊聯軍來攻,急忙回師自救。邯鄲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 “圍魏救趙” 之戰 。

經過這兩件事,申不害的才華和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在韓昭侯心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韓昭侯越來越信任他,逐漸將一些重要的政務交給他處理 。

公元前 351 年,韓昭侯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破格拜申不害為相。這一決定在朝堂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大臣對申不害的出身和資歷表示質疑,認為他不配擔任這一要職 。

然而,韓昭侯力排眾議,堅定地說道:“申子之才,我最清楚。他多次為國獻策,解國家之危難,乃是我韓國的棟樑之材。我相信,他一定能輔佐我成就一番大事業 。”

就這樣,申不害正式成為了韓國的相國,從此開始了他在韓國的變法改革之路。他深知,這是韓昭侯對他的信任,也是他實現自已政治抱負的機會。他暗暗發誓,一定要竭盡全力,讓韓國強大起來,不辜負韓昭侯的期望 。

變法強韓的舉措與影響

申不害拜相後,韓昭侯將國家的治理大權悉數交予他,並且明確表示:“自今以後,法者,寡人與子共秉之。” 申不害得到韓昭侯毫無保留的信任和支持,從此開始大展拳腳,在韓國推行變法改革 。

申不害的變法,首先從整頓吏治入手,大力加強君主集權統治。他深知,韓國國內的三大強族 —— 俠氏、公厘和段氏,長期以來挾封地自重,嚴重威脅著國家的穩定和君主的權威。於是,在韓昭侯的堅定支持下,申不害果斷向這三大強族開刀。他毫不留情地收回了他們的特權,將他們的城堡一一摧毀,並仔細清理了他們的府庫,將財富充盈國庫 。這一系列舉措,猶如颶風掃蕩,迅速穩固了韓國的政治局面,使韓國的國家實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

在整頓吏治的過程中,申不害以加強 “術治” 為手段,對官吏隊伍進行了全面整頓。他一方面採取措施加強對官吏的考核與監督,制定了嚴格的考核標準,根據官吏的功績和能力來授予官職和獎賞,真正做到了 “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 。另一方面,他還運用各種耳目和手段,使君主能夠有效地管理臣下。他教導韓昭侯要善於隱藏自已的喜好和想法,讓臣子們無法揣摩君主的心意,從而只能兢兢業業地履行自已的職責 。

軍事方面,申不害積極整肅軍兵。他主動請命,擔任韓國上將軍,將貴族私家親兵收編為統一的國家軍隊,與原有國兵進行混編,並對他們進行嚴酷的軍事訓練 。在訓練中,申不害注重培養士兵的紀律性和戰鬥力,強調團隊合作和服從命令的重要性。他還引進了先進的軍事技術和戰術,使韓國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顯著提高 。

經濟上,申不害高度重視土地問題。他深知,土地是國家的根本,糧食是人民的生存之本。於是,他極力主張百姓多開荒地,多種糧食,以增加國家的糧食儲備和財富積累 。他還積極鼓勵和支持發展手工業,尤其是兵器製造業。在申不害的推動下,戰國時代的韓國冶鑄業十分發達,當時就有 “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 的說法 。

在申不害的努力下,韓國在其任內呈現出一派國治兵強的景象。韓國的國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在對外戰爭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公元前 353 年,韓國進攻東周,成功攻取了陵觀、刑丘、高都、利等地;公元前 346 年,韓國又與魏國聯合出兵,攻取了楚國的上蔡 。在申不害擔任相國的十五年間,韓國國內政局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也逐漸富裕起來,史稱 “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

然而,申不害的變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他的變法過分依賴 “術”,而相對忽視了 “法” 的建設。他所推行的 “術”,主要依靠君主的個人能力和智慧來駕馭群臣,缺乏成文法的約束和規範 。這就導致國家治理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一旦君主能力不足或出現昏庸之主,“術治” 就很難發揮作用,國家政治就可能陷入混亂 。此外,申不害的變法主要集中在政治和軍事領域,在經濟、文化等其他方面的改革相對較少,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韓國的土地制度和經濟結構,無法為國家的長期發展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

公元前 337 年,申不害卒於韓都。他的去世,猶如韓國變法改革的一盞明燈熄滅。申不害去世後,韓昭侯也於公元前 333 年病逝 。隨著這兩位變法核心人物的離世,申不害的變法很快就被廢除,韓國再次陷入了衰落的境地 。短短 15 年後,韓國又重回被鄰國欺凌的悲慘命運 。但申不害在韓國歷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記,以及他的變法思想和實踐,仍然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 。

历史的回响与启示

申不害的一生,猶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從神秘的遊學之旅,到稷下學宮的論道鋒芒,再到神農大山的奇遇點化,最終在韓國的土地上施展抱負,推行變法。他的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與智慧,也見證了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

從鄭國的小吏到韓國的相國,申不害的身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的思想和理論,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他的 “術治” 思想,雖然在當時引起了不少爭議,但無疑是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他試圖通過加強君主集權和運用權術,來解決韓國國內的政治問題,提高國家的治理效率 。

申不害的變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韓國實現了國治兵強,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但最終還是未能從根本上改變韓國的命運。這其中固然有韓國地理位置不佳、外部壓力巨大等客觀原因,但也與申不害變法本身的局限性密切相關。他過分依賴 “術”,而忽視了 “法” 的建設,導致國家治理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 。

然而,申不害的思想和改革實踐,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 “術治” 思想,為法家理論體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資源,成為了法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變法經驗,也為後世的改革者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改革的重要性和艱巨性 。

申不害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在歷史長河中奮鬥的力量。他雖出身卑微,卻懷有宏大的志向,不懼艱難險阻,努力追求自已的理想。他的一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也是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的一生 。

在歷史的長河中,申不害或許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客,但他留下的思想和足跡,卻永遠不會被人們忘記。他的神秘授藝、他的變法強韓,都將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激勵著後人不斷地探索和前進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