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5日,南山区别墅的书房里,童浩林转动着钢笔,电脑屏幕上的财务报表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突然,手机铃声打破了寂静,屏幕上跳动着陆子轩的名字。
“浩林!快!有大发现!”陆子轩的声音带着兴奋的颤音,“我在深圳湾偶遇个90后创业的哥们,叫聂云宸,做茶饮的!他听说星盛投资是你这个95后在掌舵,眼睛都亮了!”
童浩林立刻坐首身子,抓起笔记本:“茶饮?具体说说。”
“他老家赣州的,父母是高级工程师,本来要他走学术路,”陆子轩语速飞快,“结果他偏要创业,捣鼓出个叫‘喜茶’的品牌,主打现泡茶+芝士奶盖。我尝了一口,天,和街边奶茶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童浩林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2009年的茶饮市场,大多是粉末冲泡的廉价小店,“现制茶饮”还是个新鲜概念。他想起去年在日本考察时,见到的精品茶道与年轻化结合的案例,心中突然燃起火花。
“把他约到公司,我要亲自见。”童浩林挂断电话,立刻调出茶饮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国内茶饮市场年增长率达18%,但缺乏高端化、品牌化的领军者。这时,马曼琳抱着文件推门而入,粉色衬衫领口别着企鹅造型的徽章。
“听说你要见个茶饮创业者?”她把市场调研数据放在桌上,“我连夜查了,传统奶茶利润低,原材料依赖进口,而现制茶饮如果能控制供应链……”
“曼琳,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童浩林眼中闪烁着光芒,“如果喜茶能做出差异化,或许就是打开新市场的钥匙。”
两天后,星盛投资公司的会议室里,聂云宸穿着简约的白T,略显拘谨地坐在真皮沙发上。面前的玻璃茶几上,摆放着几杯不同口味的喜茶样品,芝士奶盖在阳光下泛着的光泽。
“我不想做千篇一律的奶茶。”聂云宸着纸杯,“茶叶要用原叶现泡,芝士要进口乳源,连杯子设计都找了美院的朋友……”他突然抬起头,“但资金有限,扩张太慢了。”
童浩林端起一杯金凤茶王,茶香混合着奶盖的醇厚在舌尖散开。他想起奶奶常说的“见微知著”,这款茶饮从包装到口感,都藏着对品质的执着。“聂哥,你对供应链的规划是什么?”
“我想在核心城市开首营店,严控品质,”聂云宸翻开计划书,“同时建立中央工厂,统一配送原料,保证每一杯味道都一样。”
马曼琳突然插话:“那品牌营销呢?现在年轻人更愿意为‘社交属性’买单。”
聂云宸笑了笑,从包里拿出一叠手绘卡片:“这是我们的‘灵感卡’,每杯茶都会随机附赠。上面有原创插画和文案,很多顾客专门收集。”
童浩林和马曼琳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赞许。这个细节看似微小,却精准击中了年轻消费者的心理。他翻开星盛投资的投资标准,在“创新模式”和“用户粘性”两项下重重画了个勾。
“星盛可以领投天使轮,占股15%。”童浩林放下笔,“但有三个条件:第一,供应链必须透明化;第二,每月提供用户反馈数据;第三……”他顿了顿,“允许我们派驻一名财务总监。”
聂云宸愣了一下,随即伸出手:“成交。我相信你们的眼光,就像我相信喜茶能改变茶饮市场。”
签约仪式结束后,童浩林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聂云宸的背影消失在电梯间。马曼琳走到他身边,手中的平板电脑显示着喜茶的未来规划:“浩林,你说这会是下一个商业奇迹吗?”
“不知道,但值得一试。”童浩林望着深圳湾的波光,想起太爷爷在南洋创业时的勇气,“商业本就是一场冒险,重要的是,我们能为时代创造什么。”
夜幕降临时,童浩林在家族群里发了条消息:“今天种下一颗种子,期待它长成参天大树。”很快,堂哥童明浩回复了个点赞的表情,大舅舅童振东则发来西个字:“看好你们。”
而此时的聂云宸,正站在喜茶第一家门店前,望着玻璃上倒映的霓虹。他握紧口袋里的投资协议,眼中满是坚定。两个不同年代的创业者,因为一杯茶相遇,一场关于茶饮变革的风暴,正在资本与匠心的碰撞中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