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8日,南山区热浪蒸腾,星盛创业园区的智能温控系统将办公区调节得凉爽宜人。童浩林站在80层写字楼的总裁办公室落地窗前,手中平板电脑实时刷新着喜茶的财务数据——58.3亿的估值数字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距离年初获得星盛投资不过短短半年,这个茶饮品牌便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
"浩林!"马曼琳抱着一摞文件推门而入,马尾辫随着步伐轻晃,"刚收到消息,园区新入驻的智能穿戴设备公司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点名感谢我们提供的供应链资源!"她将文件放在桌上,目光扫过窗外的园区全景:鳞次栉比的写字楼间,空中花园绿意盎然,共享实验室的玻璃幕墙折射着科技感十足的蓝光。
童浩林调出园区企业数据库,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令人振奋:自开园以来,己累计孵化127家初创企业,其中80后创业团队占比达45%,涵盖人工智能、新能源、文创等多个领域。"环境只是基础,真正吸引他们的,是完整的生态链。"他指着屏幕上的"政商服务"板块,"从营业执照办理到政策申报,我们和政府打通了数据接口。"
话音未落,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显示着姑父李明泽的名字。这位现任杭城市长的男人,声音里带着惯有的沉稳:"浩林,杭城最近在打造数字经济之都,你们星盛园区的'20分钟营业执照办结'模式,我们想借鉴。"顿了顿,他又道,"杭城有不少优质创业项目,有没有兴趣来看看?"
童浩林眼神一亮,立刻想起园区内那些寻求扩张的企业。"姑父,我正有此意!"他快速在纸上写下思路,"我们可以联合举办双城创业大赛,让深圳和杭州的项目资源互补。星盛也愿意设立专项基金,投资有潜力的企业。"
挂断电话,童浩林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室里,聂云宸、陆子轩等核心成员围坐一圈,大屏幕上同步展示着杭城的产业地图。"杭州有电商基因,深圳有硬件优势,"童浩林用激光笔指着屏幕,"比如这家做智能茶具的80后团队,既能对接喜茶的供应链,又能利用杭州的电商渠道打开市场。"
聂云宸点头赞同:"我正想开拓华东市场,这次合作简首是天赐良机。"他翻开喜茶的扩张计划,"我们可以在杭州设立区域研发中心,结合当地茶文化推出限定产品。"
马曼琳则调出政策对比表:"杭城对数字经济企业的补贴力度很大,我们可以引导园区内的软件公司入驻。不过,"她抬眼看向童浩林,"跨城市投资涉及多方协调,需要更紧密的政企合作。"
童浩林沉思片刻,拨通了大舅舅童振东的电话。半小时后,三方视频会议接通,京城、深圳、杭州的政务系统负责人同时出现在屏幕上。"我们可以建立跨区域政务通办平台,"童振东推了推眼镜,"企业在深圳提交材料,杭州这边同步审核,真正实现'一地办理,双城通用'。"
杭城市长李明泽补充道:"杭城会开辟绿色通道,对星盛推荐的项目,营业执照办理压缩到5分钟。"他笑着看向镜头里的侄子,"浩林,这次合作要是成功,说不定能成为全国政企协同的范本。"
接下来的一个月,童浩林往返于深圳与杭州之间。在杭城高新区,他亲自考察了二十余个创业项目,其中一家专注于非遗数字化的团队令他眼前一亮——创始人是两位80后艺术史博士,他们开发的AR技术能让丝绸、陶瓷等传统工艺"活"起来。
"这个项目必须投。"童浩林在投资决策会上拍板,"它既符合国家文化复兴战略,又能和园区内的电商企业、喜茶的文创产品联动。"他转头对马曼琳说,"联系小姑的地产公司,在杭州文旅项目里给他们预留展示空间。"
金秋十月,首届"深杭双城创业大赛"在两地同步启动。星盛投资设立的10亿专项基金引发轰动,报名项目超过3000个。决赛现场,童浩林坐在评委席上,看着舞台上意气风发的创业者们——有80后展示着能净化雾霾的新材料,有95后演示着教育元宇宙平台,每个项目都承载着改变世界的渴望。
当宣布非遗数字化项目获得特等奖时,童浩林走上台颁奖。他握着创业者的手,低声说:"好好干,你们在做的事,和我太爷爷当年在南洋传播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一样的。"
颁奖典礼结束后,姑父李明泽将童浩林拉到一旁,指着会场外排队体验非遗AR技术的人群:"浩林,这次合作不仅是商业成功,更让两座城市的年轻人看到了无限可能。"
童浩林望向灯火通明的杭城夜景,想起年初在星盛园区种下的创业梦想。从深圳湾畔到钱塘江岸,资本的力量、政策的东风与年轻一代的创造力交织碰撞,正在书写新的时代篇章。而他,这个曾被质疑的少年创业者,此刻正站在浪潮之巅,见证着理想照进现实的璀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