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的设计融合了苏父的建筑理念和苏晚的现代风格,主体建筑是一座透明的玻璃塔,象征“真相与光明”。塔下有一个小型展览厅,展示着苏父的设计手稿和日记,其中最显眼的是那本黑色封皮的加密日记,旁边放着一把铜钥匙。
“谢谢你,学长。”苏晚真诚地说。
顾言泽笑了笑:“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对了,我要去非洲了,参与援建难民学校的项目。”
“什么时候走?”
“下周。”顾言泽看着苏晚,眼神里充满了祝福,“晚晚,你一定要幸福。”
苏晚点点头,眼眶红了。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但他们留下的温暖,却能照亮你整个余生。
送走顾言泽,苏晚靠在陆廷渊怀里,看着远处的夕阳:“你说,我们的孩子会是男孩还是女孩?”
“都好。”陆廷渊吻了吻她的额头,“像你一样聪明,像我一样……爱你。”
苏晚笑着捶了他一下,心里却甜得冒泡。
夜幕降临,“城市之光”的灯光次第亮起,像一片璀璨的星河。苏晚看着那些温暖的灯火,仿佛看到了父亲的笑容,看到了陆父和苏父年轻时的理想,看到了她和陆廷渊的未来。
琉璃虽碎,尚可重圆;星河长明,温暖永续。这或许就是父亲留给她最后的礼物——不是仇恨,不是真相,而是无论经历多少黑暗,都依然相信光明的勇气。
海城的初夏带着潮湿的暖意,苏晚站在工作室的落地窗前,指尖轻轻抚过小腹。三个月的孕肚还不明显,但她己经能感受到那微弱的胎动,像小鱼在腹中游弋。桌上摊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难民学校设计方案初稿,铅笔勾勒的校舍轮廓旁,散落着几张被揉皱的纸团——她己经卡在结构优化环节三天了。
“又没头绪?”陆廷渊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手里提着保温桶,西装上还沾着室外的热气。自从苏晚怀孕后,他每天中午都会从公司赶来,亲自给她送午餐。
苏晚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疲惫:“难民学校的选址在地震频发区,传统木结构抗震性不够,钢结构成本又太高……”她揉了揉太阳穴,孕期反应让她的精力大不如前。
陆廷渊放下保温桶,从身后轻轻环住她,避开小腹:“先吃饭,嗯?你早上就没怎么吃。”他打开保温桶,里面是清淡的鲈鱼粥和凉拌菠菜,都是营养师特意搭配的。
苏晚小口喝着粥,看着陆廷渊拿出平板电脑,调出一份文件:“看看这个。”屏幕上是缅甸掸邦的地质报告,标注着当地的地震烈度和传统竹编工艺的抗震数据,“我让陈默联系了当地的手工艺人,他们的竹筋混凝土技术,抗震性能比普通钢结构高30%,成本却低一半。”
苏晚的眼睛亮了:“竹筋混凝土?我怎么没想到!”她激动地抓住陆廷渊的手,却因为动作太大牵扯到腹部,突然闷哼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