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西点的山城还浸在浓重的夜色里,路灯在雾气中晕染出朦胧的光晕。十七岁的林小满裹紧破旧的牛仔外套,踩着磨得发亮的运动鞋,穿过湿漉漉的石板路,朝码头方向跑去。她怀里紧紧抱着一个褪色的帆布包,里面装着昨晚在夜市捡的菜叶子,还有半块硬得硌牙的馒头。 三个月前,父亲在工地意外受伤,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断了。母亲收拾行李去了沿海城市打工,临走前把存折和家里的钥匙都交给了小满,“照顾好你爸和弟弟,等妈赚够手术费就回来。”看着母亲疲惫的背影消失在火车站台,小满默默擦掉眼泪,把高二的课本塞进了床底。 码头上己经有不少像她这样的临时工在等活。小满挤在人群里,尽量把自己缩得小些。工头是个满脸横肉的中年男人,他叼着烟,用挑剔的目光扫过众人:“今天要搬二十吨水泥,能扛的留下,干不动的趁早滚蛋!” “我能行!”小满举起手,声音清脆却带着一丝颤抖。工头打量了她一眼,嗤笑一声:“小丫头片子,别待会儿哭着喊娘。”周围响起一阵哄笑,小满咬着嘴唇,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第一趟扛水泥,五十公斤的袋子压在肩上,小满只觉得膝盖一软。她强撑着站稳,一步一步朝仓库挪去。汗水很快湿透了衣衫,肩膀火辣辣地疼,后腰像被重锤不断敲击。但她不敢停下,更不敢示弱,因为每多扛一袋,就能多挣两块钱。 中午休息时,小满躲在角落里啃着冷馒头。远处,几个工友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盒饭,有说有笑。她咽下喉咙里的酸涩,打开随身带的水壶,就着冷水把馒头咽下去。这时,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男人走了过来,他是工地新来的技术员,姓陈。 “给,吃这个。”陈工递过来一盒还冒着热气的饭菜。小满慌忙摆手:“不用,我不饿。”“别硬撑了,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陈工把盒饭放在她面前,“我看你每天都来,为什么不上学?” 小满沉默了很久,才把家里的情况说了出来。陈工听完,叹了口气:“知识改变命运,你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这是我整理的高中数学笔记,你抽空看看。记住,再难的日子都会过去。” 从那天起,小满的帆布包里多了一本数学笔记。每天收工后,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伺候父亲吃药、给弟弟做饭,等一切安顿好,己是深夜。但不管多累,她都会打开台灯,借着昏黄的灯光,在弟弟的书桌前学习。那些晦涩的公式、复杂的定理,成了她黑暗生活里的一束光。 半年后的一个清晨,小满在搬货时突然晕倒。醒来时,她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身边站着满脸焦急的母亲和陈工。原来,母亲在电话里听出小满声音不对,连夜赶了回来。而陈工在她晕倒后,第一时间把她送到了医院。 “医生说你过度劳累,营养不良,需要好好休息。”母亲红着眼眶,握住小满的手,“对不起,是妈没用,让你受这么多苦。”小满摇摇头:“妈,我没事。等我好了,还要去工地干活。” “不用去了。”陈工说,“我跟工地老板说了,你以后不用扛水泥,去办公室帮忙整理资料,工资一样。这样你就有时间学习了。” 就这样,小满的生活发生了转机。她白天在工地办公室工作,晚上回家学习。陈工经常抽空给她辅导功课,母亲也在附近找了份相对轻松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一年后,在陈工的鼓励下,小满重新回到了校园。离开教室太久,很多知识都生疏了,但她没有放弃。每天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课间休息时也在刷题。同学们起初对这个“大龄”插班生投来异样的目光,但渐渐被她的努力所打动,开始主动帮她补习功课。 高考那天,小满穿着母亲新买的白色连衣裙,走进了考场。坐在考场上,她回想起这两年的点点滴滴:凌晨的码头、深夜的台灯、工友们的嘲笑、陈工的帮助……这些画面在她脑海中闪过,化作笔尖流淌的历练。 放榜那天,小满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重点大学录取名单上。当她把录取通知书捧到父亲面前时,这位向来坚强的汉子红了眼眶。母亲抱着她又哭又笑,弟弟举着通知书满院子跑,逢人就说:“我姐考上大学了!” 大学西年,小满依然保持着拼命的劲头。她申请了助学贷款,课余时间做家教、发传单、在图书馆打工,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定期给家里寄钱。她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获得了多项奖学金。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被一家知名企业录用。 十年后,己经成为公司高管的小满回到了家乡。她出资翻新了当年的工地,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并以陈工的名义设立了助学基金。在希望小学的落成典礼上,小满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希望的笑脸,想起了曾经那个在凌晨码头奔跑的自己。 “同学们,”她站在讲台上,目光坚定,“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途中会有泥泞,会有风雨,但只要心中有光,脚下有路,就一定能到达终点。我就是一个普通女孩,是知识和努力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相信,你们也可以!” 掌声响起,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脸庞。小满知道,属于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她,将继续做一个追光者,用自己的经历,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这个世界从来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奔跑的人。无论生活给予我们多少苦难,只要心怀希望,永不言弃,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光芒。因为,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