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山卡卡麦田里的显微镜
我来自山卡卡麦田里的显微镜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我来自山卡卡麦田里的显微镜 > 第31章 山里的实验室

第31章 山里的实验室

加入书架
书名:
我来自山卡卡麦田里的显微镜
作者:
千舞千悟
本章字数:
3126
更新时间:
2025-07-07

清晨的阳光透过新装的玻璃窗洒进"乡村科技创新中心",林小麦站在门口,手里攥着Green农业刚寄来的合作协议。纸页上的条款密密麻麻,但最醒目的还是那一行加粗的字:"研发中心永久设立于林家湾村"。

"老师!"张石头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我把'小房子'都摆好了!"

林小麦转身,看见实验室里整整齐齐排列着竹筒做的"试管架",每个竹节里插着孩子们用彩纸折的"细胞模型"。最前排的那个格外精致——是张石头用玉米须做的"细胞壁",上面还用墨水点了几颗"核糖体"。

"石头哥,这是..."她蹲下来细看。

"王铁柱家牛棚的蜘蛛网!"张石头兴奋地比划,"您说过的,内质网就长这样!"

林小麦突然鼻子发酸。三个月前,这些孩子连"细胞"是什么都不知道。现在他们用最朴素的材料,复刻出了整个微观世界。

"小麦博士!"周婷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她踩着高跟鞋却走得飞快,"出大事了!赵院士带着农业部的人来了,车己经到村口!"

林小麦手里的文件差点掉在地上。她今天本该去县里参加项目答辩,怎么...

"是惊喜考察。"周婷压低声音,"赵老听说你把实验室开在村里,特意改了行程。"

实验室外传来引擎声。林小麦匆忙理了理白大褂——这是李梦琪上周寄来的,胸口还绣着"林家湾科研站"的字样。

赵院士进门时,第一眼看见的不是崭新的显微镜,而是墙上贴满的"科学笔记"。那些用作业本撕下的纸页上,歪歪扭扭地画着植物根系图,旁边标注着"张石头发现:根毛像爷爷的胡子"。

"这就是你说的'乡土科研'?"赵院士拿起一个竹筒培养皿,里面是不同浓度的土壤浸出液。

"是。"林小麦声音发紧,"我们没钱买PH试纸...就用紫甘蓝汁当指示剂。"

跟着来的西装男士突然蹲下,指着地上一排蚂蚁:"这些也是实验对象?"

"是观察项目!"扎羊角辫的小花从桌子底下钻出来,"蚂蚁搬糖比搬盐快,因为..."她掰着手指数,"第一,糖会化,第二..."

赵院士突然大笑。他转身对随行人员说:"看见没?这才是真正的交叉学科!"

考察团离开前,赵院士单独留下林小麦。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长,投在新修的柏油路上。

"部里要立典型。"老人望着远处的山峦,"有人推荐北上广的实验室,我提了你这里。"

林小麦攥紧了白大褂口袋里的泥土——这是她一首保留的习惯。

"但我要听实话。"赵院士突然严肃,"如果给你机会去美国进修..."

"我会去。"林小麦的回答让老人挑眉,"然后带着更好的设备回来。"她指向后山正在安装的气象站,"这里的每一组数据,都得有人教孩子们怎么读。"

晚风吹来晒谷场上的笑声。赵院士从公文包取出一个信封:"那就这个吧——'乡村振兴重点实验室'立项书。不过,"他眨眨眼,"建议加条备注:允许使用竹筒作为实验器材备选方案。"

夜深了,林小麦独自在实验室整理资料。窗外忽然传来"咚咚"声,爷爷的脸贴在玻璃上,皱纹里夹着晒干的泥巴。

"丫头,给你送宵夜。"老人从窗缝塞进一个搪瓷缸,里面是冒着热气的酒酿圆子,"趁热吃,别学那些洋人喝凉水。"

她舀起一勺,甜味里混着淡淡的竹香——是用新砍的竹筒煮的。抬头时,看见爷爷正盯着墙上的分子结构图发呆。

"看懂了?"她故意问。

"呸!"老人抹了把胡子,"不就是把'野人婆的故事'画成连环画嘛!"但临走时,他偷偷把老花镜往海报前凑了凑。

林小麦笑着翻开日记本,写下今天的日期。墨迹未干时,手机屏幕亮起,是李梦琪发来的消息:"基金会批了!明年开始,山卡卡的孩子都能领到'显微镜奖学金'!"

月光透过玻璃顶洒在实验台上。那些竹筒、泥巴和蜘蛛网,此刻都镀上了一层银辉。林小麦想起多年前离家的早晨,母亲塞给她的那包土。

"根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她轻声念着,把最后一口酒酿咽下。甜味从舌尖漫到心底,和童年记忆里的味道,一分不差。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