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修”源于《意经》。
《意经》本质上并非功法,而是阐述天地万象本源的至高经典。
但因其却蕴含着至纯至上的本源之道,也就衍生出了空前绝后的修行之法。
其不违科学但超脱科学,不勾神学但超脱神学,把科学与神学归为统一,解释了人类的终极归宿。
《意经》和《易经》,两者“巧合”同音,仅一字形之别。
一是意识的意,一是容易的易。
但人们只知《易经》不知《意经》。
概因《意经》本就不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易经》中的“易”字,公论包含三种含义:变易、简易与不易。其中:
“变易”指宇宙万物的动态变化;
“简易”揭示规律的本质简明性;
“不易”强调永恒法则的稳定性。
但人们却完全忽略了其最首白的含义,即第西种含义:化易,也就是简化的意思。
简化了什么?什么的简化?
当然是《意经》
由于我们都存活于物质世界,这就决定了我们无论是做还是想,都摆脱不了物理规则的束缚。
所以也就不可能想到、不可能看到物质世界之外的存在。
这才有了本书最为炸裂的结论:
《易经》本是《意经》为适应物质世界,而创建的简化与通俗版本。
按《意经》阐述,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那就是“意”,即意识。
宇宙万物皆为意识的幻觉与感知,即由“意”产生的“质”(这一观点在书中会有多处佐证辩解)。
从而表明了世界是由“意”和“质”两种属性组成的本质。
同时也解释了《易经》中没有提及的、称为混沌宇宙的“无极”状态之来源(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而由于“质”又可区分为“能质”和“物质”,这样世界就被其划分为了三个界体:
“物质世界”、“能质世界”和“意识世界”。
这三个世界并不是空间分别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重叠。
因为这里的“界”,只是以意识的感知为划分,并无空间及定位的含义。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意识世界凌驾于物质世界和能质世界之上,因为是意识创造了能质和物质。
而由于能质和物质本就同属于质的范畴,所以能质世界只是物质世界的更高级体现。
何为能质?
我们肉眼不可见的光、波、射线、微粒子等等,皆为能质。
尽管从广义上来说,其仍属于物质范畴,但却不是人们日常所认知的、肉眼可见的这些物质。
由于各种能质都具备各自属性的纯一性(如光量子无重力),所以也就能够摆脱大部分物理规则的束缚。
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存在具备飞天遁地、随形变化之能的,这种违反物理规则现象的所谓的“神”,也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即使是“神”,他依然存在于“质”的世界之中,依然受到某些规则的限制和约束。
这就引申出了本书的重要观点:
神魔妖怪,术术有边;
意修无上,万法之源。
因为一旦有人突破“意修”之道,超脱能质、物质两个世界,那他就是能够对宇宙内一切都可形成碾压的存在。
那么,“意修”到底是什么?
按《意经》理解,我们每一个生命体,明确来说都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意识、记忆和肉体。
意识是构成一个生命个体的根源与本质;记忆是这一个体活动轨迹的记录信息;而肉体只是意识所依附和掌控的一个执行工具。
意识属于超然的存在,无形无色无体,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梦中能够飞行、能够回到孩童时代的原因。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不能像梦中那样随心所欲,概因受到了肉体的束缚。
在不能摆脱肉体束缚之时,寻求意识与肉体的和谐,以便更通畅地利用肉体的各个功能,就是意修的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也叫功能觉醒阶段。
我们常说的特异功能,比如催眠、透视、驭物、兽语等等,其实都是肉体某一方面功能得以觉醒的体现。
而一些被称之为天才的科学家、军事家、企业家、体育冠军等,其实也是觉醒了其身体的某项功能,只不过这些功能没有那么显性而己。
既然肉体只是意识的一个依附工具,那么意识也完全可以寻求替换其他更优载体来依附,这就到了意修的中级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修炼的是意识与自然的和谐。
修炼有成者,飞天遁地、随形变化己是轻而易举。
当然在这一阶段,如果刻意保留记忆,人也就变相实现了长生。
而意修的高级阶段,则需超脱肉体、超脱自然、超脱一切物理规则的束缚。
这一阶段,己具备造人造物之能,可毁灭一方星系。
意修还存在一个终极阶段,那就是“无上之境”。
在这一阶段,可毁灭宇宙、可创造世界,完全做到了随心所欲。
达到无上之境者,有且只能有一人,不然就是个悖论。
而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竟然在如今这个“修行不再”的时代诞生了。
华文明,一位碌碌无为的创业失败者,机缘巧合踏入意修之道。
遍游宇宙,历经潇洒与风险、血雨与腥风;见证了科技与修行的相辅相成以及殊途同归。
其依靠无边意修之境,降维碾压各类武功绝学以及神魔法术,迅速崛起为至高无上的宇宙主宰。
神秘的九重天境,一重一感悟,一重一升华;华文明的成长之路,必将引领一股修行之风…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华文明的成长故事。
或许你根本不屑于修行,但你也可以通过阅读故事,来收获畅快淋漓的心情。